分享

美文欣赏 | 王崧舟:更结语文未了因

 闲云野鹤c1obvl 2020-05-30

王崧舟简介




王崧舟,教授,特级教师。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12集。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

开创“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先后应邀赴全国29个省份开设观摩课2000多节次、讲座1000多场次。他的语文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东方名家》等栏目播出。主持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与案例分析》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先后出版《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爱上语文》、《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语文的生命意蕴》、《诗意语文课谱》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出版中国首套特级教师音像专著《语文教师的十项修炼》,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60余篇。

更结语文未了因

—— 我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十八年

王崧舟

(杭州师范大学)

正月末,《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主编裴海安先生向我约稿,希望为刊物创办二十周年写点文字。

我立马答应。

但我迟迟不敢动笔。仅凭记忆,我不敢确定自己发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的第一篇文章是什么;不敢确定自己的文章最早发在哪一年哪一期上;不敢确定迄今自己有多少文章发在此刊上;更不敢确定自结缘此刊后是否每年都有文章发在上面。

动笔前,我得把自己收藏的所有《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找出来。老实说,这绝对挑战我的体力和耐性:一方面,我来杭州已经搬过三次家,每次搬家,数万册藏书藏刊必要乾坤大挪移,根本搞不清楚哪些书刊依然健在哪些书刊已经离我而去;另一方面,搬来搬去搬去搬来的数百箱书刊,有的已经上架归置,有的至今还原封未动地堆在储物间,恭默守静。

我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打起精神,一箱一箱翻找《语文教学通讯》藏刊。终于,这些积箧盈藏多年的刊物被我全部找到,数一数,31本。

于是,所有的不确定瞬间都被确定了。

我发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创刊初期叫《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的第一篇文章叫《心中的语文》,发在2003年第8期上。这就意味着,从2003年起我就跟《语文教学通讯》结缘,连头算尾已有18个年头。

从2003年8月至2020年3月,我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累计发表文章33篇(偶有几篇发在同一期上)。趁此机会,我又逐一翻阅了这些文章,发现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比如《自赎与拯救:诗意语文的再发现》;二是根据约定主题所写的卷首语,比如《先生》;三是自己开发的最新研究课实录与点评,比如《钟声出寒山,经典传千年——〈枫桥夜泊〉课堂实录与点评》;四是自己评析别人的研究课实录,比如《〈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与点评》。

令我惊讶和感慨的是,从2003年起,我真的每年都有文章发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每年的代表作有——

2003年,《心中的语文》;

2004年,《审视“语文”》;

2005年,《全然进入人曲合一的境界》;

2006年,《在鲁迅文化语境中教鲁迅》;

2007年,《唤醒沉睡的言语生命欲求》;

2008年,《自赎与拯救:诗意语文的再发现》;

2009年,《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

2010年,《爱的神话,超越英雄——〈普罗米修斯〉课堂实录与点评》;

2011年,《古诗教学模式的新突破》;

2012年,《课堂有神灵》;

2013年,《问道的精神》;

2014年,《语文教学内容的再确证》;

2015年,《先生》;

2016年,《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2017年,《追寻味道之外的味道——〈腊八粥〉教学录评》;

2018年,《西湖梦寻,一往而深——〈湖心亭看雪〉教学录评》;

2019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录评》;

2020年,《离别: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

这一长串目录,见证了我在语文教学领域的成长轨迹与努力,也书写着我和《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莫失莫忘、不离不弃的生命之缘。

当然不会忘记,我的第一个“封面人物”,也是迄今唯一的“封面人物”,是由《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策划并刊发的。2004年3月,我成为《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封面人物。那一期刊发的《审视“语文”》,成为我“诗意语文”教学思想的宣言书。我在文中提出并阐发“精神的语文”“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生活的语文”等课程理念和主张,此后,风雨无阻,一直默契神会、躬行践履。

紧随其后,我的第一本语文教学专著《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于2005年7月由山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作为《中华语文名师“新课标·新课堂·新设计”丛书》推出的首批专著之一,发行不到半年,就两次加印,业内影响延续至今。这套丛书的策划者,正是《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的主编裴海安先生。是他将我列入首批作者名录,给我以莫大信任;也是他提出建议,在统一书名格式的前提下,加上“诗意语文”这个副名。如今,“诗意语文”这个名词已经作为一种课程术语被收录在由顾之川先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语文教育术语手册》中。该手册对“诗意语文”作了如下释义:

诗意语文,是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崧舟、黑龙江省牡丹江二中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等提出和实践的一种教学理念。王崧舟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把“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教学内容,将审美、创造、文化内化为个人素养……这种理念更强调关注语文本身的美,并在教学中传递、建构这种美。

当初,裴海安先生看到我的书稿,第一个反应就是:写得真美。顾之川先生一定不会想到,首提“诗意语文”这个术语并将其刊印在学术著作上的,不是我本人,而是甘为人梯、成人之美的《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主编裴海安先生。知遇之恩,没齿难忘。

最令人难忘的,是2006年10月,我执教作文课《亲情测试》,结果,引发了巨大反响和争议,争议甚至超越学术研讨范畴,成为当年的一个社会公共话题。主编裴海安先生为此专门策划了一期围绕《亲情测试》的研讨工作坊,并于2007年1月,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作为“特别话题”发表了各方观点和意见,计9篇文章、2个链接、16000多字。

研讨工作坊为此配发了专门的编者按:

2006 年 10 月,在由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对全区语文教师进行培训的示范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为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堂题为《亲情测试》的作文课。这堂课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切讨论,多家媒体陆续刊登了一些评论文章,肯定者称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它唤醒了学生沉睡已久的亲情意识乃至生命意识;也有人在质疑这样的“亲情教育”“生命教育”太残忍,伤害了孩子纯真的心灵……无疑,这堂课是“出轨”的,那么这种“出轨”究竟是摆脱惯性,找到了真正通往作文教学终级目的的快车道,还是一种偏离和扭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本刊邀请了几位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教师,对此发表看法,以期引起读者的多角度思考,共同研究课改中的新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袖手旁观自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一味地捧杀和棒杀,也只是某种情绪的宣泄,同样缺乏建设性的审视。中国当下的课程改革,缺的是讲真话的独立人格、做真事的实践品格。”裴海安先生向我表明了策划这期活动的心声。

说实话,《亲情测试》会引发如此强烈而广泛的争议,我是始料未及的。当初设计这堂作文课,灵感来自作家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而将这一灵感转化为作文教学内容和形式,则主要是想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两大痼疾发起挑战:一是缺乏表达冲动的无感症;二是缺乏真情实感的妄想症。我的课堂实践一再证明(当年的《亲情测试》我先后在全国20多个地区的近30个班中施教过),挑战是有力的,也是有效的。

而争议的焦点,其实不在作文教学本身,而在教育伦理的边界:即虚拟的亲情丧失是伤害大于唤醒还是唤醒大于伤害?如果伤害成立,是否违背道德底线?如果伤害不可避免,我们又该如何最大可能地降低伤害、抚慰伤害?

这些反思,既坚定了我变革作文教学的信心和底气,也让我在变革的道路上走得更理性、更从容。而上述反思,在设计之初我其实根本就没有想过。正是那一期工作坊的研讨,引领我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教学困境,也让我体验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命顿悟。那期活动,于我,既是一种精神上的莫大鼓舞,更是一次学术的淬炼、思想的砥砺、勇气的加持。

感恩《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感恩主编裴海安先生;感恩小学刊的所有编辑和工作人员。

因为语文,我们相知无远近;为了语文,我们更结未了因。

2020年3月29日于泊静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