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意拳之“虎抱头”析疑

 浑圆流韵 2020-05-30

一九八四年第一期《武林》杂志登载了王锡斌同志关于形意拳《“虎抱头”质疑》一文,读后对他的武术钻研精神颇为赞赏;同时想就“虎抱头”一势,谈谈我的见解,以供武林同好参考。

   “虎抱头”一势,在形意拳中由来已久,斑斑可考,决非以讹传讹。如孙禄堂所著的《形意拳学》,姜容樵的《形意拳》、李天骥的《形意拳术》及《心意六合拳谱》等皆有所载,明确无误,也决非“虎豹头”之讹。拳谱云:“熊有竖顶之势”,故有“挺颈则精气贯顶”之说,不属于虎形范畴。动物园中,虽有老虎展出,但驯养己久,已失天性;它的行动,势必难见全貌。但猫捕老鼠的动作,则寻常可见。捕鼠时,先作吞身之势,然后两爪向前扑去,注意此刻动作,两爪即在头部正前方,爪不外撇,内斜,因虎猫同类,为四爪动物,故不易明显看出;若把它这一姿势站立起来(如人立然),即有“虎抱头”之形象。象形取意,以一臂屈时置于中线前方的为“单虎抱头”,以两臂屈时置于中线前方的为“双虎抱头”,在武术中则为兼顾带打,既能护卫自己的胸部、面部,又能进击对方。

    如片面强调“虎抱头”是否应为虎用两只爪抱着头等等,实为象形取形,则大谬矣,不可取也。先哲立拳,开宗明义即为象形取意,泛取各形之特长,演为身法,其取拳艺名称之时,用心良苦,十分妥贴,不可轻意改动,以失其真。现在有些人表现猴拳中的某些动作,把猴相表现得维妙维肖。东捉蚤,西抓痒,以博得观众的哄堂大笑,鼓掌叫好,其实已失猴拳的意义,徒为表现猴相、取悦观众而已。猴拳内涵已失,“武术”二字亦不复存在。我们打猴拳,应取猴的纵身之灵,抓拳之精,机警敏捷诸特点,演为猴拳,所谓取其精华,并非要学象猴子,其理一也。

    昔先辈心意六合拳名师姚连山,惯用“双虎抱头”,笑脸迎敌,双手似理发,瞬息间顺势变为双剪手大劈而下,对手即面北矣,时称绝招。近代河南心意六合拳名家卢嵩高老师的“单虎抱头”拳势,艺冠一时,蜚声武林。现将珍藏三十多年卢老师生前所摄之“踩步摇闪把”一式拳照刊出示范,他置于中线前方的左手,即为“单虎抱头”;此式又兼寓四象之意:鸡腿、龙腰、熊膀、虎抱头。

    鸡腿者,取其扣裆之意也。龙腰者,取其折身之义也。熊膀者,取其沉肩之长也。虎抱头者,手不离腮也。故拳谱云:“肘不离肋,手不离腮。”即此理也。

    拳有心意,形意名称之别,仅为河南、河北、山西地域之分,实乃同宗异支,一脉相承,而拳理为一师所传,完全相通。上述“虎抱头”一势的见解,权作答问,如有异议,还望武林同道赐教。

卢嵩高前辈踩步摇闪把


凌汉兴先生之猴束蹲

艺精臻妙境 承前启后人

                   ——记心意六合拳前辈凌汉兴先生

倪振麟 郑永庆 吴福贵 

    轻者,灵也;步者,两足前后相距之谓也;站者,立也。

    起式时,以轻灵自然之势,两足左前、右后相距,前虚后实,心意下沉,不露声色,稳步站立,以察敌之动静。图为凌汉兴先生演练的“轻步站”。

    上海心意六合拳名家、河南周口卢嵩高先师的人室弟子凌汉兴先生。年已83岁高龄,仍身轻体健,每天往返于上海各个公园,捷步如飞,令少壮者汗颜。

    初识凌师,其言语温煦,文质彬彬,很难看出是位习武之人,但透过镜片后的双眼却炯炯有神,使人肃然起敬。

    在公园里,凌师打开架式为学生们示范动作,骤然目光似电,脊骨张缩弹发,周身开合,一束一长,轻灵疾快,如游龙折身,猛虎下山,整个拳势一泻流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心意六合拳的精髓大法,有人惊曰:“猿行鹬步,鹰视虎踞,迥非向日不胜之态……”

    对于拳艺真谛,凌师认为“易简”二字而已。后人不知,由简趋繁,且废“雷声”,凌师认为“实乃管窥盠测,以为雷声涉俗,有失文雅,而茫然不解雷声有舒气、发劲、惊敌之作用,体用俱备。故妄弃雷声者,实不足与语心意六合也。” 凌师曾为我们表演“雷声”,但见他两肘一前一后,相向裹劲,左掌闪电般朝鼻尖前方下劈,同时气发丹田,一声断喝:“噫”!真如晴天霹雳,公园上空竟有“嗡嗡”的回响声。尽管事先我们有精神准备,但也吃了一惊,本能地后退了半步。凌师尝言:“昔卢师幼年初学心意六合拳时,在操场上观袁凤仪老师演拳,偶闻发声,声若小雷,当即昏了过去,久久始苏醒,可见前辈功夫之精深,不可思议!”此言不虚也。

    凌师少好拳艺,髫龄随父练武,其父精南拳,武艺高强,在严父的指导下,凌师每日踢脚冲拳千百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入上海著名的精武会继续深造。精武会名师众多,凌师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学少林、鹰爪、太极诸拳,以捷悟见称一时。后卢嵩高来上海传艺,在一次大会上表演踩步摇闪把,一时兴起,以一招“闯肘”虎抱头,打得那粗大的电线杆猛烈晃动不已,连挂在杆上的播音喇叭都被震坏。凌师悟性极高,当知卢功力非凡,决意拜卢为师,学习心意六合拳。然卢师以凌为文弱书生,只不过爱好武艺玩玩而已,吃不得苦,视为一个过路客,并不重视。但凌师非常聪明,知卢师心意,练功更加刻苦勤奋,且品格正直,为人厚道,对卢师极为尊敬,卢师终于被其感动,“我本以为你是练练白相(玩)的一为过路客,没想你练功如此刻苦用功。”卢师更赏识凌有文化,悟性高,故倾其所传,精心栽培,凌师尽得真传,成为卢嵩高之衣钵传人。卢师在日,凌师已代师授徒,实为卢嵩高众多门人中继承发扬心意六合拳艺之佼佼者。

    俗话说:人从三师武艺高。凌师并不以此自足,虚心向各派著名拳师学习讨教。当年名重一时的吴翼翚田作霖,姜容樵、诸桂亭、郝湛如、杨基峨等人,都向凌师授过武艺,且对凌的高尚武德和虚心请益的精神,尤其对凌师的悟性极为赞赏,故凌师拳路更广,融会贯通,拳艺日臻化境。

    1953年,卢师年已79岁,凌师“既恐卢师之后,不得其传,又恐传焉而不真,则甚于失传。”除了精心著有《心意六合拳艺传真》一书外(惜十年动乱散失,又被人剽窃翻印,后又重新整理修订成稿出书),还广传拳艺。适逢改革开放国运昌盛的年代,凌师心情舒畅,授拳更加热心,诲人不倦,认真严格,不稳不私,绝不保留,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他深入浅出地讲解,直至学生动作准确,含意领会为止。如是经凌师精雕细琢的学生,无一不拳架工整,结构严密,劲雄势足,功力超群。

    在八十年代初,凌师应上海徐汇区体委主任徐道明之邀,开办心意六合拳艺训练班,从学者众多,与之实战交流的人也纷纷前来,凌师一概来者不拒,从容应战。其精湛技艺,即使在弟子们的实作中,也能体现出来。

    有一天傍晚,有人到拳场指名道姓要向凌师挑战。这天正巧凌师不在,他的一位弟子出面接待。对方功夫确实不凡,一声怒吼,忽地右臂一扬,迎面就是一掌,迅如惊雷。但他快凌师的弟子更快,上手一招“迎面铁臂”,同时脚下“刮地风”起二步合一步,疾如闪电般地对彼中门猛然进击,只听得“啪”的一声,那人已像断线的风筝,仰面摔倒在地。此战尽展心意六合拳艺的技击威力,倾刻在圈内传开了。

    凌师教授有方,不仅教之以形,更晓之以意,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在其身边练功几个月,功效相等于常人练习两年的时间,这不仅在我们师兄弟中有切身的体会,连其它拳种同道也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所以半道转师或带艺投凌师者络绎不绝,都以能得拜凌师为幸事。凌师不计名利,倾全力毫不保留相授,只唯恐学生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指消化武功),年复一年辛勤耕耘,桃李日众,已培养出新一代心意六合拳传人。

    “一个人有本领可以不用,但用的时候不可以没有本领”,这是凌师经常对我们的教诲。他极重武德,对每一位从学者,凌师皆寄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拳艺运动可以健身益智,防病自卫,奋发精神,锻炼意志,检验品德。设或放浪不羁,好胜斗狠,则必自取其辱,流弊至大。青年时期,尤须谦逊和蔼,戒骄戒躁,自知检束,则终生受益不尽。习此艺者,其共勉之。”故凌师的学生如同恩师一般都谦恭仁厚,举止文明,不以拳艺骄人。

    凌师深谙心意六合拳艺养气、健身、搏击三者之要义。对一些习武者早逝,深表可惜,认为这些人皆因练不得法,总结提出了“动练机体,静养精气,正心修身,动静平衡”的修心养身之法,并作心意导气功歌诀,明示心意六合拳艺延年益寿之真谛。“动静相宜享人生”,是凌师几十年拳艺生涯的真实写照。他今年虽已83岁高龄,但记忆力惊人,能把《三国演义》开篇词倒背如流。其博学多才,出口成章,且精通英文,这在当代的老拳师中是罕见的。能从学于这样一位有文化,有知识,精拳艺,通义理,在理论与技术以及训练方法俱臻上乘的当世高人,实乃我辈后学之大辛也。

    在练功之余,我们常常聆听凌师讲史、论古、谈人生、阐述玄机大道。使我们学生认识到,拳艺是对人类生活、哲理、文化和精神的反思,也是一种无形的智慧升华,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不是庸俗的技能展示,徒逞匹夫之勇。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伪科学,伪气功的现象,凌师始终嗤之以鼻,对那些受蒙骗和迷信之人,凌师又常常抱以感情耐心的规劝,并作顺口溜一首告诉人们:“神仙莫入迷,长春自可期,善养浩然气,攀越寿康梯。”

原载《武魂》杂志2000年第四期

心意拳
 
公众号:xinyiquancn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