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之谜:未解的“寒水石”

 美学中医 2020-05-30

寒水石,是现今实践中极其少用的民族医药,最新2015版《药典》不载,第10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中将其收录为清热泻火药,并载有南北之分。详之本草,寒水石的来源不可谓不是民族医药的一个未解之谜,因为至今为止,关于寒水石究竟为何物,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寒水石为名出现于《吴普本草》,在凝水石条下言“一名白水石,一名六石,一名寒水石”,吴氏尚记载说此石“或生邯郸,采无时,如云母也”。凝水石,早在《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言“一名白水石,生山谷”,吴氏所载凝水石与神农氏所言凝水石当为一物。陶弘景《名医别录》提及凝水石“一名寒水石,一名凌水石,色如云母,可折者良,盐之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县及邯郸”,在《本草经集注》中进一步说“常山即恒山,属并州。中水县属河闲郡。邯郸即是赵郡,并属冀州城。此处地皆咸卤,故云盐精,而碎之亦似朴硝也。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为冰者佳。”吴普讲凝水石出邯郸即今河北省邯郸市周边,及至陶氏又讲其出常山山谷、中水县,也就是今天河北省元氏县、河间市,至今三地仍存在盐碱,“地皆咸卤”生境颇符。寒水石尚具有的特征有:“色如云母,可折者良”“碎之似朴硝”“末置水中,夏月能为冰”。但是,此寒水石,即凝水石究竟是何物?后世的看法也是莫衷一是,争论不休,至今真相不明。

凝水石,自秦汉至魏晋时期有且用之,但也属极其少见,例如《五十二病方》、《小品方》并不见凝水石药用记载,比较为人所知的仅有东汉《金匮要略》风引汤中有“寒水石”。至唐宋时期,凝水石也便成了一起严重的乌龙事件,首先苏敬主持的官修《新修本草》中记载凝水石说“此石有两种,有纵理、横理,以横理色清明者为佳。或云纵理为寒水石,横理为凝水石。”苏敬或认为凝水石同名异物,或认为寒水石、凝水石不同。宋代苏颂《本草图经》也从其说。苏敬、苏颂迷茫的态度说明:唐宋时期的凝水石到底是何物?已经成为一个谜团。又,宋代陈承《本草别说》方解石条下载有“浙人呼为寒水石,然入药最胜他处者。”说明当时南方已将方解石作为寒水石使用。方解石并非寒水石,方解石在《名医别录》已有记载,曰“一名黄石。生方山,采无时。”或许在当时寒水石也仅仅是一俗称,但不可避免是会造成混淆。也有报道讲日本奈良正仓院珍藏的数十种我国唐代药物中署名“寒水石”者也正是今之方解石,说明早在唐代时期已经将方解石当做寒水石使用。此外,唐宋时期石膏的使用也是混乱至极,在《新修本草》就已有表述“今市人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见有真石膏也”,《本草图经》更载“然不知石膏定是何物。今且依市人用方解石,然博物者亦宜坚考其实也。”很明显,唐宋时期的医家已经无法识别真正的石膏。明代李时珍对此深有感触,他在《本草纲目》凝水石条下不无遗憾的说:“唐宋诸医不识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为注,误矣。”

李时珍经过考察之后,得出结论认为:“惟陶弘景所注,是凝水之寒水石,与本文相合”“唐宋以来相承其误,通以二石为用,而盐精之寒水,绝不知用,此千载之误也。石膏之误近千载,朱震亨氏始明;凝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即陶弘景所注释的寒水石为《神农本草经》之凝水石,此凝水石为“盐精之寒水”,那么,时珍先生所说这“盐精之寒水”究竟是何物呢?唯此,才是寒水石的真面目。关于答案,常见有三种意见,分别是:芒硝说、白钠镁矾说、钾镁矾说。芒硝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在咸卤地与盐同析出,与水搅拌可使水温降低,甚至可达零度以下,这与早期陶氏所注的凝水石特性基本吻合。而《神农本草经》所载也有芒硝,但此芒硝为今之泻盐(MgSO4·7H2O),日本奈良正仓院珍藏的唐代芒硝即是此种就是明证。主张白钠镁矾(Na2SO4·MgSO4·4H2O)说者从寒水石形成的地质产状、性味功用、矿物学特征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寒水石应该是矿物学上的白钠镁矾。认为是钾镁矾(MgSO4·K2SO4)说的学者则讲“时珍所言,与矿物学中有一种产于盐矿内,长于钾矾、镁盐相伴而生,形状作白色、无色板状结晶体,光泽呈玻璃状,有潮解性,能溶于水的钾镁矾是一致的,其成分为硫酸镁、硫酸钾的复盐。”诸家争鸣,各有其理,难免令人莫衷谁是。倘若结合历史实际情况来看,唐宋以降,歪打葫芦劦(xie)中了瓢,以方解石、石膏替代寒水石虽是荒唐之举,却也验证了此举颇有可行性。然否?尚需专家们进行研究论证。但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寒水石到底是何物呢?也许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