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紫砂壶没有了?”

 书页无卷 2020-05-30

江湖曾传言,自从黄龙山4号矿封闭开采,传统意义上的紫砂就此消失,现在已没有真正的紫砂。

事实上,黄龙山没有停采,只是被国家限采,宜兴也不是只有黄龙山才有紫砂。

但要成就一把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还需要像吴小兔这样的人。

△吴小兔的单一原矿紫砂壶,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葛志文刻绘。

评鉴一把好的紫砂壶,离不开形、神、气,即紫砂壶的外观形象,神态情绪和气质内涵。而制成一把好的紫砂壶,也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

吴小兔,就是一位把泥料运用到极致的人。天青泥、大红袍、定窑白、朱砂紫、冷金黄……30多种紫砂好料,单一矿料制壶,是吴小兔的制壶秘诀。

△吴小兔,1951年生于陶艺世家,独创单一矿料制作紫砂壶,收集泥料、研究制壶近40年。

紫砂泥痴

紫砂泥原料产自宜兴,又称宜兴紫砂。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质地纯厚,极具文人气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紫砂泥矿的“泥痴”吴小兔,执着于烧制真正的紫砂壶。他的壶最大的特色在于料,而这些泥料最大的特色是产于丁蜀当地的原矿,且不拼配。比如一种天然紫红色的矿料,在地上一划,痕迹都是血红色的。

△这3把壶的原料由上至下分别为定窑白、天青泥、鱼籽砂紫砂壶

“人人都说紫砂壶需要养,其实并不是,用真正好的紫砂,新壶都有温润光泽。”吴小兔的紫砂壶,在80倍显微镜下,呈现出晶莹剔透、五彩斑斓的景象,恍似一幅深邃的星云图。

你见过放大镜下的紫砂原矿泥料吗?

△80倍放大镜下的天青泥

△80倍放大镜下的定窑白

“紫砂是什么?似石非石,石中砂;似泥非泥,泥中骨。宜兴紫砂又叫‘紫玉金砂’,就是得到好的原料,做出玉的感觉。”

淘泥之路

吴小兔与紫砂结缘,源于1980年的某个礼拜天,他的外甥拿了一包泥到他家里喝茶。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台湾、香港人常来宜兴收紫砂老壶。不少人靠倒卖明清紫砂赚钱,吴小兔的外甥就是其一。

外甥说,同样是紫砂壶,顾景舟的壶那时才卖几百元,而邵二泉家的紫泥壶却能卖6000元以上。吴小兔一琢磨,这就是上等泥料决定的价值。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大师,每一位名人,在紫砂泥的料上肯定有他的专长。为什么他们能在历史上留下来?就是因为紫砂的文化内涵在料上。”

于是,寻找好泥料成为吴小兔工作之余的全部爱好。他中午休息、下班,都会冲进宜兴陶瓷原料厂的泥库里一块块翻找。

找原料,吴小兔有自己的标准,他认定紫砂是陶瓷里有灵性的东西。挑出来的泥如果绯红得像血,或者雪白得像牛奶,或者像鸡蛋黄那样的澄黄色,就一定和其他石头不一样,他认为这就是好料。

那个时候,朱泥壶因为深受茶人喜爱,朱砂矿料日渐稀少,不少红色壶是加入了铁红粉来调制。当人人都说“真正的紫泥砂没有了”,倔强的吴小兔仍痴迷于“单一原矿,不相混杂”的本真紫砂。

他身上常备一把小铁锤,总是叮叮咚咚地在山间敲打着。吴小兔走遍了宜兴一带有陶土的地方,红卫、赵庄、南山、君山坞、黄龙山,渐渐摸透几十种紫砂矿料,家里的泥越屯越多。他觉得自己寻来的紫砂都是珍宝,总会有人慧眼识珠,将其制成可以传世的紫砂壶。

原矿制壶

寻了三年,吴小兔在紫砂原料上小有名气。1983年,得知吴小兔寻得好料,侄子上门要了三斤“大红袍”,意欲请名匠制壶。然而,没过多久侄子带着泥回来说,这泥料是好泥料,但和水后还是酥的,黏度不够,打不起泥条,做不成壶。要想制壶,必须拼配。

宜兴一个工艺师也花1000元跟吴小兔买了10斤泥,20天后,他回来要求退泥,说“这20天中,我没日没夜地研究,就是没办法做成壶。你的泥再好,做不成器也没用,废泥一堆。”

吴小兔决定这一辈子都不卖泥了。他不信自己的好泥料会制不成壶。他听说做壶需要拼料,就把“大红袍”和一点生土反复用锤子敲打,尝试不同的泥料与生土比例,然后外甥找紫砂师傅做出了第一把壶。

壶是做成了,放在开水里咕嘟咕嘟煮,颜色像血一样漂亮。可从水里拿出来冷却后,它不发亮,没有光泽,给人的感觉是死的。吴小兔认定,天然的泥不能配,烧出来的壶才好看,才有石头的灵性。

他开始偷偷学艺,去丁山各个制壶作坊,站在制壶艺人身旁仔细学习制壶工艺;他试验各种制壶方式,逐渐摸索出一套用盔子制壶的方法。

历时数月,吴小兔用单一的朱砂原料做成了第一把壶,虽然又重又厚,不够精美,但壶身上那种天然质朴的浑厚感还是吸引来了台湾的收藏家。“他说我的壶是真正的朱砂壶,虽然做工不够好,但用料却与明清老壶有异曲同工之妙。”

目前宜兴有10万人以制壶为生,行业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鱼龙混杂的紫砂市场。一方面各种紫砂产品充斥市场,难分真假;另一方面名师高徒、主流旁支,难辨高下。紫砂手艺人各有各的门派圈子、销售渠道,门户之见在所难免、同行相轻比比皆是。

一无背景、二无师承、三无职称、四无学历的一个人,还偏偏要打破泥料拼配的“老规矩”,走一条“天然单一原矿”的道路。吴小兔自然面临了宜兴紫砂圈的质疑和孤立。

因为没有老师,所以他不墨守成规。做壶的工具、手法与其他陶人大不相同。他打的泥片一头厚一头薄,光明针必须按照特定的手势,哪里开始哪里结束,用多大的力气,怎样的速度……吴小兔自己总结出了一套手法和技艺。

现在,吴小兔的紫砂壶四五万元一把,被称为“大红袍”泥料的壶能卖到12万元以上。但他不卖壶。他没门店、没摊位,也没把壶交给任何人和机构代售。目前出现在市面上的吴小兔紫砂壶,都是收藏者登门造访,自请收藏的。

或许吴小兔不是最优秀的紫砂制作艺人,但他一定是紫砂泥料的深爱者。像一炉熊熊燃烧的窑,用一腔热火,硬是在恪守“天然泥料”和“绝不拼配”的紫砂路上,烧出了一窑万彩的光芒。 

寻遍阳羡丘岭矿 福得天地金砂石

千吨之中求此霜 山灵自然炼成珍

似石非石石中砂 是泥非泥泥中骨

趣心悟意手 十月壶中去 

山窗今依样 陶玉深奥希 

要遇伯乐人 寒去春意到 松柏万年青

先得天地金砂石 最论意气砂陶神

千天苦练初启步 十年寒窗紫砂陶

泥骨定温炼名陶 陶冶滋润砂玉魂

相同名称遍地有 寒天陶玉梅独秀

有缘相见不可得 取之君子伯乐才

——140余字“紫砂真经”,对仗工整,韵律严谨,是吴小兔40年的修炼和感悟。

△泥痴兔爷和《中华手工》执行主编文丽君畅聊制壶之道

文 | 宦菁

摄影 | 陈隆譞 葛志文

编辑自《中华手工》2018年12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