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姨妈去世,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

 zcjb366 2020-05-30

山东琅琊王氏和安邑(今运城)卫氏两家自曹魏时代均为名门望族。

因此,卫夫人的妹妹与王旷结为夫妻是门当户对的。永嘉元年,当王羲之一家南渡到建康时,卫夫人一家也从洛阳来到建康,两家一定住得不远。

这是永嘉二年阳春三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从乌衣巷里走出一个翩翩少年,他就是王羲之,他要到姨母家去学习书法,他并不知道从那时起两个书法世家的希望叠加在他一人肩上。那一年卫夫人已经三十八岁,她的书法艺术和理论素养已经完全成熟。但怎样使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热爱并学习书法,如何培育蛰伏在这个少年身上的艺术萌芽,卫夫人显然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她接手的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学习书法这样单一。她还要对少年王羲之进行文学启蒙和文学知识普及。

永嘉三年,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时任淮南内史。他受在朝延掌握军事大权的太傅司马越委派,率将军施融、曹超赴上党拒刘聪。因为战事失利,施融、曹超战死,王旷从此下落不明。年仅七岁的王羲之受到家人情绪的影响,显得郁郁寡欢。因此卫夫人的当务之急是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待王羲之的情绪平复之后,她才向他讲一些书法故事。接着,在学习每一个字笔画结构的同时,她一定要详细讲解这个字的来历、内涵及引申意义,甚至还要讲一些词汇和典故。待孩子的理解能力逐步提升以后,她进一步要讲一些文章结构。因此,卫夫人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法教师,她不仅要对王羲之进行文化启蒙,还要逐步提高他的文学素养。


有了大量基础知识的铺垫,教与学的重点才能放在书法上。但在这时卫夫人又鼓励外甥自己创作并书写一些有创意的小文章。王羲之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不断进步,对于书法学习的艺术自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王羲之从年尊辈长的姨母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她那坚强的意志。而卫夫人则从少年王羲之身上发现了他对于书法形态的迷恋及接受各种知识的敏捷悟性。一个认真地教,一个勤奋地学。好学生遇上了好老师,其结果必然是双赢的。少年王羲之虽然不善于语言表达:但他在观照姨母的形体、动作和智慧时感到十分欣喜。他感觉到了一个人在掌握知识后所能发挥的巨大能量。

对于卫夫人来说,书法是她生命的支点。她多年来一直苦苦寻找能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的生命载体。而眼前这个聪慧早熟的少年,不但是自己的弟子,而且是妹妹的儿子、自己的外甥,一个至亲至爱的人。她从他对于书法的领悟中看到了王、卫两家把书法艺术传承下去的希望,这个希望更使她竭尽全力。

尽管王羲之在成年以后还会向其他人学习书法,但卫夫人对这个外甥的关注并未停止。她后来一直在用平等的身份同成年后的王羲之进行切磋和交流。

植物节节相连,最终以化果结束。卫夫人的最大贡献是指导王羲之完成了对前辈书法名家各流派的全面继承。这一基础工程对王羲之后来的发展至为重要。正如唐人张彦远存《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里写道:“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

艺术奇迹不会被哪一个王朝召之即来。尽管后来摹本层出不穷,但《兰亭序》不会在唐朝或者宋朝重新出现。到了永和九年,王羲之如鱼得水。他呼吸会稽自由的空气,享受兰亭成熟的果实。

任何艺术精品都是回顾性的,它们不可能在一瞬间石破天惊、横空出世。任何创新都是在彻底地继承传统之后,它一定有其遗传特质的强悍呈现。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东晋穆公永和五年(349)十一月十三日,这是王羲之人生中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值得悲伤的日子。山西安邑卫氏家族的女强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卫铄,在晋朝这个动荡不安的朝代中,顽强地活过了七十八岁。当然她的长寿也应该感谢她的紫毫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使她长寿。他不仅仅是王羲之的姨母,还是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中书侍郎李充之母,侍中李定、李式之婶母。就在这一天,卫夫人寿终正寝,她仙逝了。这一年王羲之四十七岁,正在建康城内任右护军将军。

卫夫人的身体在七十岁以前应该说是很硬朗的,但是在东晋成帝六年( 340),与她相依为命的妹妹、也就是王羲之的母亲逝世后,她因为伤心过度而身体状况变差。姐妹俩的后半生其实是在一起度过的,因为卫夫人的丈夫李矩早逝,而王羲之的父亲中年失踪,姐妹二人相濡以沫、互相扶持。虽然没有夫唱妇随的乐趣,却有着儿孙茁壮成长的欣慰。

永和四年,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一五岁的王献之已流露出喜爱书法的意向。王羲之专门为他写了《乐毅论》供其临写。年已七十岁的卫夫人,不顾年老体衰,也书写了《大雅吟》,并赐予了王献之。把它的心血倾注在了王家两代人身姨母病重期问,在建康任职的王羲之也曾多次探望。但姨母的离去还是让他感到了巨大的悲痛,这悲痛甚至比起七年前母亲去世更为强烈!

他怀念她不仅仅因为她是他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她一生对于书法传承的执着和鞠躬尽瘁。她用笔墨纸砚向后代传递了她强有力的生命能量。

四十七年来,有一双眼睛一直深情地注视着他。在这慈祥的目光里,王羲之有过春风得意,有过新婚燕尔,也有过困顿和挫折,是这温暖的目光照耀他走过了四十七年难忘的岁月。而卫夫人也在这四十七年的注视中得到了回报。她从王羲之和王献之两代人的身上看到了王、卫两家的书法脉动正在向未来流淌,这难道不是她多年的夙愿吗?

在这四十七年中,王羲之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与生老病死。但这一次他还是被这可怕的自然规律击垮了。卫夫人的音容笑貌一次次出现存他的脑海中。她不仅是他的至爱亲人,还是他书法和文学的启蒙老师。她为书法传承耗尽了一生的心血。王羲之被这双重的悲痛击垮了,以至于他感到他多年未犯的癫痫病似乎又要犯了。

他的精神状态使全家人乱作一团... ...但过了一个时辰他却慢慢恢复了常态。

随着王羲之的一声大喊:“快拿紫毫笔来!”家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因为他要写字的时候,往往是他精神状态较好的时候。他要用姨母传递给他的技能来纪念姨母,在此刻也只有书写才能使他奔突的情感找到一个释放的出口。他一鼓作气写下了以下文字: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这就是有名的《姨母帖》。我们从王羲之优美劲健的书写中,能看出右军早期书法有浓浓的隶意,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和现在出土的汉代简帛有相近之处。

在王羲之惊天动地的顿首中,卫夫人对王家两代人的呵护轰然崩塌了!让我们共同哭泣吧!同王羲之一起,为了一千六百年前的这位艺术教母,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这个伟大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