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学习的事教给孩子——走出家长替代学习的误区

 柏老师书屋 2020-05-30

新冠病毒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影响着家庭,影响着亲子关系,也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开学遥遥无期,很多我的新老学生、我的同事、我的同学,各种方式咨询亲子关系的问题。大家知道,那段时间,是亲子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

幸亏学校开学,孩子复课了,要不,还不知道得有多少家长被孩子逼疯呢。

所以,当时有一个老学生说,柏老师,你再给我们上课呀,给我们讲怎样当家长呗。我说,好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才有了现在的怀仁家长学堂微信群和怀仁家长学堂的柏老师空中课堂直播间,让我结缘了这么多爱学习的家长。

在做课程的这段时间里,家长与我交流的、关注最多的话题永远绕不开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为什么大多喜欢甚至迷恋手机、游戏?

这里面的影响原因很复杂,既有家长的因素、孩子自身的因素,也有学校老师和社会的其他因素。今天,我只是从亲子关系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前面课程里我反复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咨询经验表明:孩子厌学作为叛逆的经常表现,只是一种现象或行为,基本上跟学习本身无关,学习是无辜的。

举个例子,八年级一个成绩优秀的女孩疫情复学之后,上课没了以往的专注,班主任课上课下提醒过多少次,也批评过,孩子对老师很反感。期中考试之前突然不来上学了,家访才知道,是新冠病毒惹的祸,父母生意停了,长期呆在家里,闲着没事儿,吵架闹离婚。

厌学等不良行为背后往往是关系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心情,让他无法安心学习,进而激化了与外在的矛盾。而这里面的关系既包括亲子关系,也包括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而亲子关系问题最有可能成为孩子厌学的原因,进而影响了师生关系或者同学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反对家长一遇到孩子厌学、不想上学等问题,就胡乱地抱怨什么学校制度太严了,班主任太变态、英语老师更年期什么的。而应该去觉察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感受是什么,想跟父母表达怎样的需求。

大家可以着从孩子的角度感受一下:

比如说,孩子为什么迷恋游戏?因为父母反对呀。——因为你反对,所以我就要去做。

那么,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因为父母喜欢呀,并且还越来越逼着我去学。——你喜欢,你怎么不去学,还逼着我去学,学不好还挨打挨骂的。所以,学习不是我的事。

如果你不认同我的分析或者听得不太明白,我也能理解。没关系,我来解释一下。

一、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很容易错误解读成年人的信息,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

叛逆期,孩子的大脑发育不成熟,80%感性大脑,20%尚在发育过程中,恰恰是这20%的大脑管理孩子的情绪和注意力,20-25岁才能发育完成。加上这个时期身体荷尔蒙的作用,他们特别爱冲动,很难像成年人那样理性。父母常说孩子“你怎么不动脑子、不长脑子、没脑子”,你说的没错,像大人那样讲一套套的、逻辑思维的理性大脑还真的没长好。

请大家记住一句话:当孩子觉得父母没有理解他的感受的时候,他们是听不进去父母的道理的。只有孩子觉得父母是懂他的时候,才愿意听父母的话。

因此,家长越反对的事,他们往往就越要去做,这反而会让自己觉很有成就感。你越跟他讲“学习是自己的事,关系到你的将来幸福和自由”这些道理,他就越反感,他不相信。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有个观点,我很认同:孩子只相信他们感受到的事实,而不是真正的事实。

真正的事实是什么呢?那就是父母们认为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儿。但孩子的感受并不相信这个事实。证据就是:我学不好,你为什么要那么生气?

有没有觉得孩子蛮不讲理的?是的,他们是感性动物,不会讲理,他们更重视感情或感受。如果他们体会不到来自父母的理解和尊重,父母讲什么道理都是正确的废话:你说的很对,但我做不到。

这是从青春期成长的生理和心理规律方面分析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

下面再从心理学精神分析角度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

二、你管得太多,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控制,就失去了学习的内生动力

各位家长,请思考一下:您和孩子,究竟是谁在学习?

你会不会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孩子在学习了!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子的,也许学习变成了你的事情,孩子被“排挤”在学习之外,很常见的后果就是:孩子学得不好,厌学甚至辍学。这是有人在替代孩子学习的证据:孩子体会不到或者不认为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那么,你是不是正在替代孩子的学习,自己却不知道呢?怎么判断你有没有在替代孩子的学习呢?

我说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大家做个自我觉察。

1.在与孩子学习有关的事情上,你过度焦虑。

你过度焦虑,或者说比孩子还焦虑;在孩子做错题后,你比他还挫败;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你比他还伤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同学,你比他还痛苦,等等。

2.你为孩子的学习,主动做了太多的事情。

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孩子与学习有关的一些愿望,你去帮他实现。但却变成了你对他有很多愿望,他必须放弃自己的主见,去实现你的愿望。比如,孩子本来是想学画画的,你却给他报了钢琴课。他想跟同学报个英语辅导班的,你非得让他去班主任家里补英语,因为你担心班主任给孩子穿小鞋。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在学习上变得越来越被动。

3.你花太多的时间陪孩子写作业。

“太多”的标准是:你越来越不耐烦,孩子也越来越注意力不集中,你们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

普遍的例子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过度干预,导致了孩子学习欲望的“死亡”。我接到最多的家长咨询是孩子迷恋手机游戏,不爱学习做作业。

从潜意识的角度分析,孩子对家长的控制是有攻击性的(本我是想反抗家长的),但他不能直接攻击家长(超我太强大了),于是就会通过好好学习不断超越别人(超越是另一种攻击),当学习不能超越,不能满足这种攻击性的时候,就变得上学、作业磨蹭、拖拉(被动攻击家长,你会觉得很难受)。而一旦家长的控制变本加厉,那么孩子就会沉迷游戏,在虚拟世界满足他的攻击性需求。

4.你为孩子的学习“牺牲”太多。

比如,放弃事业、没有时间娱乐和交友,甚至为了孩子,两口子不想过的日子还得将就着过下去。你的牺牲使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抱怨孩子:“还不是为了你吗,要不我早不跟你爸过了”“要不是你,我早出去打工挣钱了”等等。

去年某省四星高中的一个孩子爸爸就跟我抱怨:为了孩子我牺牲了太多太多,本来两年前公司里有一次升职外地的机会,考虑到孩子的学业重要,放弃了。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但父母的这种牺牲显然是有条件的,就是,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给我考个好成绩,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所以,这对孩子来说,真是太难了。竞争这么激烈,谁能保证每次成绩都能达到家长的意愿呢?更何况,有些家长从来都不会满足孩子的进步,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不够好。90分,还有考更高的没?100分,全班有几个,全校有几个?就我一个。下次能保持吗?中考能保持吗?

这样的家长固守着一个错误的信念——不能给孩子好脸,不能夸,一夸就会骄傲。

2018年6月5号山东淄博市一名16岁秦同学将同班的马同学连捅了13刀当场死亡。原因就是马同学又考了第一,而秦同学考了第二。杀了第一名,我才能考第一。

记者调查发现,秦同学的生活中充满了否定。只因为每次考试成绩,他都是第二,从未考过第一。于是他的父母经常说的话就是:“怎么又是第二?”他的父母对于他的成绩,没有表扬,没有肯定,有的只是抱怨与否定。

这尽管属于极端案例,但足以引起家长的重视,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太深刻了。

上述的四个方面情况里,如果你有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体验,那么,你就是在替代孩子的学习,孩子潜意识里会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结果呢,孩子要么察言观色,为讨好你而学习,要么对抗学习,报复家长,要么自暴自弃、辍学。无论哪种情况,都会让你觉得很难受,甚至精神奔溃。

所以,我用我的经验提醒家长:厌学,只是一种现象或行为,我们要善于觉察厌学背后孩子的真实感受,他们厌烦的往往不是学习,而是厌烦了某方面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最有可能是亲子关系。

三、走出控制孩子的误区,把学习的事交给孩子

那么,怎么能走出家长控制孩子学习的误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呢?

1.保持积极情绪,避免过度焦虑

父母稳定的情绪,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怕孩子的成绩大起大落,怕孩子失去信心,怕孩子生病浪费时间,怕孩子情绪不好影响学习,怕孩子在这段日子里谈恋爱,怕孩子不上心、不着急,怕孩子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反正是整日地忧心忡忡,担惊受怕,焦虑不安。

我们的情绪可以直接传染、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担心是一种诅咒,怕什么就会来什么。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你的担心和焦虑,孩子体验到的是,你干嘛对我不放心呀,你们这么焦虑,到底是我的事儿还是你的事儿呀?

2.适度关切,避免关心过度。

我在以前做调查,要考试了,“你最喜欢家长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和“你最喜欢家长做的一件事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什么也不要说,什么也不要做。”可见,孩子不欢迎我们的过度关心。

我们尽量不要在孩子学习时轻手轻脚走进他房间,一会送牛奶,一会送水果,借关心之名,行监督之实。我们家长朋友们,心里真是纠结呀,孩子不学习吧,你生气;孩子学习吧,一点灯熬油,你就心疼。

其实对孩子精神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关照都要适度,无关原则的约束少一点,多余的关心少一点。

你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可以理解,但无论你的心里多么迫切,你必须要装出一副无关紧要、若无其事的样子来。最好是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不要主动去过问,当孩子自己谈到相关话题时要认真地“察言观色”,巧妙应对。

比如,可以跟孩子说:你努力学习的样子真的很帅哦。向你学习,我也安心忙工作了,我也得看书学习了哈。妈妈先不打扰你了,你需要妈妈帮忙的时候就叫我哈。

3.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多积极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

考好了,如果你说:儿子考得不错,妈妈真没白疼你,又给爸爸妈妈长脸了哈,再努力一些,争取下次考得更好。——孩子会有哪些感受?

如果换一种说法:嗯,妈妈真为你高兴,这是你辛苦努力的结果,但是,你这么拼命,每天都熬夜,你看看又瘦了一圈,对比你的分数,我更心疼你的健康,能不能答应妈妈再提前20分钟睡觉呢?——这样说,孩子的感受又会是怎样的呢?

——到底孩子是为谁学的,能不能体验出来呢?

考不好的时候,更考验父母的教育智慧了。

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尤其是在最初几次考不好的时候,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孩子都非常清楚父母是喜欢分数的。考不好的孩子一般都心怀内疚,面对家长时往往忐忑不安,他们更需要家长这样安慰:爸爸知道你这次没考好,是不是心里很难过呀、不甘心呀,妈妈也觉得你能够考得更好的。来来来,我们一起找找原因好不好……如果得到了这样的安慰,孩子往往会怀揣感恩发愤图强。

如果相反,家长一顿指责甚至嘲笑:我就知道你考不好,你天天玩游戏,考好了才怪了……这样的话,不仅抵消了孩子的内疚心理(实现了新的认知平衡),而且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破坏了孩子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持续的负能量聚集还容易形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试想一下,每次孩子成绩一出来,你就跟他说一遍:我就知道你不是学习的料,我就知道你考不好,我早就说过你是个笨小孩……这样下来,不用两年,这个孩子在学习方面的武功就被你的催眠彻底给废掉了。这就叫习得性无助。孩子虽然屡败屡战,但因为不能从家长那里得到能量,孤军奋战,想咸鱼翻身何其艰难?最终就是自暴自弃,家长还抱怨孩子无能、不争气。

所以,家长要记住:你的鼓励和信任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营养,是孩子积极学习的不竭动力。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才能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是父母的事儿。

4.学会闭嘴,杜绝唠叨,防止过度控制与干涉。

有些家长整天把考试挂在嘴边,无休止地唠叨,整天用“要为父母争口气”之类的话刺激孩子。

把嘴巴长在别人身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反感,被控制,被干涉,想逃离。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在青春期孩子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布道,去晚了,就在最后靠门口,有个供人们捐款的地方,已经捐了不少钱。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捐了两元,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饯。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就把那自己那两元拿回来了。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觉得很烦,就想离开,临走的时候,又顺手拿走了两元。

对孩子表达关心也要看准时机,不要没完没了的唠叨,也不要老在孩子身边晃来晃去,要适时适度,可以选择在他们休息、放松、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表达。嘱咐一件事最好不要重复两遍以上,否则既没有实际效果,又会给孩子以不被信任的感觉,只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平时也要有意识地杜绝唠叨,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行为,要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心灵空间及生活环境。

5.要树立边界意识,爱自己才更有能力爱孩子。

边界,是我与孩子的边界。通俗化理解就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该干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不要越俎代庖。而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父母出于心疼,或者溺爱、娇宠,不管孩子能不能做,父母都会代劳,结果呢,当孩子不得不自己面对事情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这个时候,父母还抱怨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能的,让孩子体会不到价值感,也剥夺了孩子培养对自己负责的机会,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危害特别大。

要尊重孩子的时间、空间,尤其是要尊重孩子的心灵空间。你不尊重他,他也不知道尊重别人,你现在不尊重他,他将来就不知道尊重别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很容易受到伤害。

因此,我建议朋友们,要安心做好自己的事,这是爱自己的前提和保证。真正对自己好了,自己才有能量真正的爱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父母这样做也是给孩子做出的非常有价值的示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