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心理遵循“减多增少”原理,直面问题才会解决问题

 王明鹏 2020-05-31


近来经历一件有趣事情。

涉及心理意识流,如何应对心理问题解决,进行些分析颇有趣味。事情很简单,就是坐公交忘记带口罩的故事。

前几天早饭后,我着急赶公交车,下楼后才发现忘记拿口罩,看到手机公交软件提醒时间紧张,就果断跑去站点。

上车需要扫描个人信息,这时候司机提醒戴口罩,我糊弄说在包里呢。

刷卡成功后,赶紧向车子后面走几步,意识流中,意图躲开司机关注目光。

车子不大,人不少,因为这路公交车车次少,间隔时间久,错过一站就要等半小时,大家都集中坐车。

车子开动后,人家司机特别负责,再次提醒带上口罩哦,原来人家有后视镜,瞅个清清楚楚。我只好装模作样,找了找提包,自然不会有的,这时候换做你该如何办?

我没有犹豫,主动走向司机,说糟糕,不好意思,换了包忘记拿了。

接着问司机,请问您车上有无备用口罩,借用一个呗。

晕,竟然回答没有。没想到疫情防控期间,公交车连个备有口罩没有,要知道有些车都备有应急药箱之类的。

我于是硬着头皮说,坐在最前面这个空座位呗。

司机瞅了瞅我,沉默了一小会,说不可以的,疫情期间公交车上要戴口罩。

这时候,车子到了路口红绿灯处,正好是红灯,司机打开车门,坚决要开门送客,请我下车。

我要赶上班时间,错过这个车次就大费周折。

换做你,又该如何办?

我于是再次向车里乘客求助,“哪位朋友有多余口罩,借用一个啊”。

大都没有回应,有几个人轻声回应说没有,眼见无可奈何了。

我瞅见最近处有位老兄带着手提包,鼓鼓囊囊的,就赶紧问一句,大哥能借用个口罩不?

几乎就在同时吧,人家老兄说,先别下车,他自己包可能有。

他戴着一个黑色口罩,找了很久,慢慢摸出一个蓝色口罩,但是并没有直接递给我。

过了一小会儿,他摘下带着的黑色口罩,递给我,说这个刚戴上。

这时候换做你,又该如何办?

没错,我没有拒绝,接过来,还表达非常感谢,因为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很难。

我没听清楚他说的俩口罩都是旧的,还是啥解释,反正人家关键时候伸出援手,这还不够吗!

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允许人家先满足自己再帮助别人。

当然,我带口罩时候,有意识保持口罩敞开式,避免心理不舒服。

下车时候,还是再次感谢人家,说下周坐车还人家口罩啊。下周坐车备好一打口罩感谢。

故事很简单,心理波澜起伏,涉及心理理论很丰富。

事后说给别人听了,大家回应很多,更加有趣。

有人说,我做的不错啊,换做他就要乖乖下车,哪里还能“垂死挣扎”呢。

有人说,这个人做好事不会做,帮人帮到底啊,谁戴别人旧口罩,果断拒绝。

有人支高招,可以提出高价买一个,比如五元一个,十元一个,这样容易得到口罩。很多人在乎这三五元钱。

有人说,我这是活该,谁叫在家磨蹭,还丢三落四,就要给个教训。

听了这些反馈,你又会感受如何?

显然,给建议的是朋友,给赞同的是高手,给抱怨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给教训的是家人。

问题在于,家人的教训说法最“正确”,也最符合“道理”,可是听了恰恰最堵心,于事毫无益处,还增加不高兴。

想想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如何类似苦口婆心,试图“教育”孩子的,就知道效果如何了。

这就是心理的理念之一,“要把人当作活生生的人”。

批评人忘记事情,丢三落四,非常容易,可是是人就会犯错误,有失误,教训并不会减少类似事情出现。

与其相反,只有表扬,才会增加希望的行为再次出现。批评,无法减少不希望的行为少出现。

这就是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原理。

而理解那位看似不恰当的帮助者,也要有人文情怀眼光,当你遇到类似情景时候,你会主动提供帮助吗?!还有,你敢于直接递给人家一个刚戴过的旧口罩不?!

而这个故事最大启示在于:

遇到不顺心事情,会伴随心理问题,这时候不要回避,不要逃离,要敢于面对,要直接面对,要主动示弱,要放下所谓“脸面”。

直面问题,就是增加心理层面的接触,就是加大心理困惑,也就是心理的“减多增少”原理,最终反而有助于解决问题,最差也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记住,自尊是有条件的,只能给予那些“能上更能下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