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韵格律学堂】第十五课(诗词的修辞手段)

 虹72 2020-05-31

主讲/ 边义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诗词的修辞手段。

一说道修辞,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互文、通感,等等。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在技巧使用上自然技高一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丰富多彩的诗词世界,去感受诗词的魅力,特别是那些精彩的修辞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

第一节      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喻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词典中解释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说白了就是打比方,风雅颂、赋比兴中的比就是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古老的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使表达的内容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其方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化抽象为具体

比喻可以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翻开唐诗宋词,愁字随处可见的。愁思、愁肠、愁城、愁云、愁容,带愁字的词语比比皆是。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里,如何让这种抽象的心理变得具体可感,就要使用比喻这个修辞手法了。

李白用三千丈的白发来比喻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李煜将愁比作一江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而满城的风絮、梅雨都成了贺铸眼中的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2、化平淡为生动

比喻能使具体的形象变得优美动人。用比喻来对事物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并使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如,同样是雪,在吴均看来像雾又像花,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咏雪》);在苏轼看来,雪变成了杨花,风力无端,欲学杨花更耐寒。(《减字木兰花》)。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同样形容雪,撒盐空中比起柳絮因风起,就显得逊色许多。可见,比喻用的不到位,会让诗词失色不少。

3、化深奥为浅显

用比喻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运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例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留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今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比喻在这首诗中起到贯穿全篇的关键作用。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在苏轼看来,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记;待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然而,它毕竟飞过了,也就无悔了。

二、比喻的分类

按照比喻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几种。

1、明喻

明喻,顾名思义,就是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某事物,表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其中被比的事物和用来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比喻词连接起来。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比、似、如、同、仿佛等。

使用明喻的诗词很多,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这两句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

词中的明喻也不少,例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等。

2、暗喻

暗喻又称隐喻,就是在打比方的过程中没有像明喻一样的关联词,虽然打比方却不明说,一般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诗中,使用隐喻的也很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词中的暗喻也不少,如日出江花红是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晏殊《渔家傲》)等。

3、借喻

借喻是一种比隐喻还要隐曲的比喻,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比喻不露痕迹。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例如: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此诗明为写松,实喻王复的品格,这就是借喻。又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这首诗更是借石灰来表示自己为了清白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的决心。

词中使用借喻的有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代人赋》),此句借此劝喻这位多情反被无情恼的少年可以到别处去寻觅知己。

4、博喻

博喻,也称复喻,就是多种比喻的综合运用,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关于博喻,我们在后面还有专门的章节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有时候,诗词中可能会同时出现几种比喻,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总体是博喻,但其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则又是明喻。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又是隐喻。

诗词中的比喻,和其他文体中的比喻一样,具有两面性和多样性。所谓比喻的两面性,是说比喻具有或褒或贬的正反两面。例如心同野鹤与尘远,诗是冰壶见底清。(韦应物《赠王侍御》)和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韦应物《杂言送黎六郎》)这是一个作者的两首诗,两诗中都以冰壶为喻体,但在前一首诗中是褒义,赞美王侍御为人的清纯;后一首中则是贬义,是不清,用此拔高黎六郎冰清玉洁,胜过玉冰壶。

所谓多义性,是指一个喻体可以有多种内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作比。以月为例:有以圆喻月的,如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有以镜喻月的,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等。

正因为比喻这些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写诗填词的过程要慎用。运用比喻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使深奥、抽象的事理变得通俗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还可以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因此,比喻要做到新鲜、贴切,这也是比喻能否取得成功两大要素。

第二节  互文与互体

互文,就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上下文义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之修辞方法,就是互文。这类修辞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在理解时,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要瞻前顾后,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的、完整的、不片面的掌握真正意思。

一、互文的作用

1.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在写诗填词的过程中,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如《江南逢李归年》中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中的见和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里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 避免了词语单调重复

如果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会给人拖沓的感觉。例如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互文。虽然按照原意,应该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但是读起来重复,用词拖沓。于是作者在前面省去个汉字,后面省去个秦字,解释时再把两个词合起来讲,就显得精干,读起来也没有重复枯燥的感觉了。

3.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例如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此句写微风中的绿竹、细雨中的荷花,句里点明风和雨,风中见雨,雨中见风,形象生动。

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

二、互文的分类

综观古诗文,互文的应用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按语言形式来划分,互文可分为短语(含成语)互文、单句互文、偶句互文及多句互文四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

1. 单句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

诗中的互文很多,诸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应该理解为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词里面的单句互文比较少,例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便是互文,应该理解为将军和征夫都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或愁白了头发,或哀伤流泪。

2. 偶句互文

偶句互文,又叫对句互文,指的就是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青色,隔夜黄鹂空好音。,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等。

词中的偶句互文也不少,例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该理解为在明月下,在清风吹拂中,传来鹊和蝉的鸣叫。

3. 多句互文

多句互文,就是指由三句或三句以上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其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表现木兰出征前的紧张和忙碌。

又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锦,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句可理解为(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锦,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由此表现出兰芝的多才多艺和知书达礼,并不是一年学会一种。

这种多句互文,在词中出现较少。

4. 隔句互文

所谓隔句互文,就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他句子相隔的互文。例如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不运行。

又如王勃《滕王阁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和满座,高朋满座和如云。

正确解释互文句的句义,可以按照这样的原则:即上下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陈述部分同时适用于两个陈述对象。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例,这句话中的两个陈述部分是喜和悲,两个陈述对象是物和己。喜和悲同时陈述物和己,即为不为物和己而喜和悲。此句用白话就很容易表达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对用一句话采用互文修辞的句子、意义的理解同时适合上述原则。

三、互文与互体

互文与互体相类似,有些书将二者合为一体,但实际上二者略有不同:互体的两个相关部分之间,不按互相陈说的办法理解也说的通。也就是说,即便我们不知道它是互体同样可以解释。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的下句,就可以理解为对着镜子贴花黄。但互文相对的两个部分则必须按互相陈说、共为一体的办法理解,否则会曲解文章。

由此看来,互文的范围比互体大。可以说,互体是包含在互文中的,这也是有些书把二者合为一体的原因。属于互体这种修辞手法的一定是互文,但是属于互文修辞手法的,不一定是互体。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晚安!

作者:舞蝶儿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372ff0fb9d00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