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城之泉•第四部:玉函山泉群

 耘禾 2020-05-31

       平时怕遇见鬼,现在怕遇见人!特殊防疫时期,为了响应政府号召远离人群,一个人独登玉函山3次(2020年2月22日、2月29日、3月7日),第一次是为了登山而登山,后面2次是为了寻泉而登山。2月22日独登玉函山无意间发现蕊珠泉及一未知其名的泉池(后来认为是鹁鸽泉)后,回来查阅资料发现玉函山及周围现有泉池共10处,另有一处失考(“云外泉”),整体分布如下:西佛峪片区有蕊珠泉、鹁鸽泉、大泉、王母池、灰泉、以及失考的“云外泉”(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称之“在函山佛峪”);柏石峪片区有沛泉、东峪泉、以及后来寻泉过程听村民所称“东水泉”;花山峪片区有永清泉、花山峪二泉。于是决定继续寻泉,把玉函山周围泉池搞清楚。

        2月29日于西佛峪、柏石峪、花山峪片区分别寻泉,一人独自在玉函山转悠一天,天黑才下撤,一整天不是在墓穴鳞次栉比的公墓群里,就是在零零散散的坟头边,天气一直阴沉沉,尤为阴森可怕!最终只寻得大泉、沛泉、东峪泉、东水泉(遗迹)、永清泉、花山峪二泉之南泉,未能寻得灰泉、王母池、花山峪二泉之北泉。

        3月7日继续独登玉函山,寻找剩下的3泉,西佛峪上上下下转了约3小时,寻得“佛峪”二字之石刻,仍未寻得心心念念的灰泉,最后只好放弃,登顶大圆球处,寻找王母池,在友友昨夜星辰现场视频的指导下,爬上2m多高的柏树,拍得兵哥哥铁栅栏内的王母池,之后直奔花山峪,在拆迁后的废墟中继续寻找花山峪二泉之北泉,找到一个只能说是疑似的“北泉”。

玉函山

       说到玉函山寻泉,下面先介绍一下玉函山。

       玉函山又名兴隆山,有“小泰山”之说,位于十六里河镇分水岭村南,是泰山北麓最高的峰峦之一,海拔523米,游人远眺,可见济南市区长街纵横、高楼林立,南望巍峨泰山。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额,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玉函,常令鸟守之。”讲的是汉武帝亲临泰山封禅经过此山,得到了西王母的玉函,函中寄长生药,下山时不料玉函化为白鸟飞去。汉武帝无福享受,抱恨而终。但是装灵药的玉函仍然在山上,被王母的信使“青鸟”守护着,玉函山由此得名。

       宋代曾于山顶西端建泰山行宫,又叫碧霞元君祠、泰一神祠,民间称作泰山奶奶庙,目前在山顶一部队院内,正常允许进院参观,目前疫情期间不可入内。该祠原貌峻拔雄伟, 现仅存南天门和三大殿中的一殿,殿为一座4丈见方的无梁殿,其形似塔,全用巨石砌成,颜额为“三教堂”。

       明清两代玉函山是泰山行宫,香火鼎盛时期,每逢夏历4月前后,香客云集此山,朝拜泰山女神。

玉函山顶的三教堂

玉函山顶的三教堂

  西佛峪

       玉函山阴西北有峪,为西佛峪,因在龙洞佛峪之西,故称。峪东、西、南三面绝壁峭立,北临万丈深谷,在山腰处约10余米宽的新月形天然石台上,为隋代西佛峪寺,又名卧佛寺。石台高处,巨岩外伸,突出崖壁约一二米,状如重檐,形成石窟。在这天然石窟的石岸上,依山势雕刻了百尊高大的佛像和10余种题刻,其中13种是隋代题记,刻于隋开皇4年(584年) 至开皇20年(600年)。佛像的面容衣纹,庄严峻洁,有北魏遗风。惜“十年浩劫”惨遭破坏。在寺西岩壁下方,有泉自石壁渗出,淋漓如雨, 汇成一泓清潭,远远望去,如珠落玉盘,名为蕊珠泉。出寺门沿300年前修筑的登山盘道拾级盘纡而上,即可达到山顶。

三仙宫

三仙宫

三仙宫内供奉的神灵

灵官庙

佛峪寺

佛峪寺隋唐时期摩崖石刻佛像

登玉函山轨迹

(觅得蕊珠泉、灰泉)

西佛峪片区寻泉

蕊珠泉

        蕊珠泉在玉函山阴佛峪寺遗址,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一股细流在原寺内西侧岩壁上渗出,注入方池。因细流撞击,池内常有水泡泛起,如蕊珠,故名“蕊珠泉”。盛水季节,泉水溢出,从北面的石隙中泻出,顺势跌落崖下。夕阳返照之时,从远处看去,犹如一道金线,景观甚奇。若值深秋,红叶满谷,黄花遍野,翠柏相映,景色更佳。

        此泉于2020年2月22日寻得。

00:15
去APP下载

鹁鸽泉

        资料记载:鹁鸽泉位于玉函山佛峪西端,鼓楼峰东侧林间路旁。水自岩缝流出,积于天然池内,旱时断流干涸。

        图片中泉池位于大寨山东偏南约200米,佛峪寺西偏南百余米。从大寨山东南侧顺驴道向东南方向下坡,前行100余米后顺道左拐约百余米,右侧崖下即是;若从佛峪寺方向往西南前行,然后顺道右转不远即是。

        该泉池无任何标志,本不知其名,在29日寻找大泉时询问西佛峪附近墓园入口处测量体温的3位当地村民,根据我拍的照片都确认为灰泉,说鹁鸽泉早已由于淤积及獾刨土掩埋,但其中一人描述的位置,以及上面资料所载又有所不同,资料所载为圆形泉池,而此泉池却为方形,也未见清代立碑,因此对该泉为“灰泉”还是极其有疑问的,只凭3位村民直观认为还是不可靠,决定下次再次探寻。3月7日一早又来到测体温处,说出我的疑问,以及为什么认为是鹁鸽泉的原因,年轻的那位听了我的见解,仔细研究一下我所行轨迹,同意我的说法,就是鹁鸽泉。3月7日在三仙宫打扑克的一位65岁左右的男子也告诉我说过去已淤积满,上面有树枝,近年来才重新清理出来,这从侧面也证实了2月29日测量体温的3位村民所说鹁鸽泉已淤积填埋的说法。

        此泉于20200222寻得,但经过3月7日最终确认。

大泉

        29日一早到达西佛峪测量体温处,询问墓园口测量体温的村民,说顺厕所东边向上1里多路,在一个亭子附近。于是按其所讲一个人顺台阶独自上行,看着两侧密密麻麻不计其数的墓穴,加上天气阴森森的,头顶发麻,脑瓜子嗡嗡的,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走到坡顶平地处依然是密密麻麻的墓穴,看距离已接近500米,依然没看见亭子,顺石板小路左拐,这时遇见一男一女2人,问其大泉,说只知道前面有一个亭子,未听说有泉,走到亭子处确实没有发现大泉,这时研究轨迹,发现西南方向山坡下有一个洞口图片,于是顺轨迹前行,这时才发现已到领袖公馆小区围栏下,找到那个大约30×50公分的洞口,看内部宽度大约1.5米,长度方向看不到边,先拍照再说,事后再研究吧。继续向前往来时的轨迹上并拢,不久发现左侧有一个石头磊起的方形物,上面盖着蓝色铁皮,上去后从铁皮缝隙向内观看是一个方形池,同样的想法拍照再说。继续向轨迹并拢,这时又遇见之前那俩人,问其前左侧小山顶周围有没有,男的说那叫秃山(后来墓园口管理员纠正说叫馍馍山),没有见过。前行不久并到来时轨迹,原路返回,下至台阶路中间位置,发现西侧道旁墓穴丛有一个较大的方形水池,但没见有亭子。这时才想起上山时只知道找亭子,并且害怕的很,没有发现之,拍照再说吧。当回到管理员处将以上3处照片给他们看时,3人都说不是,这时已上上下下2公里多。重新指了位置方向,回到厕所东侧向东约30米再向南顺台阶上坡,总计百余米,看到一棵柳树和高处的一个亭子,走进看墓穴丛中果然有一个较大的近似方形水池,至此终于找到了大泉。

        找大泉过程虽然波折,但也有收获,认识了困惑中的“大寨山”、“二寨山”和“馍馍山”。

        此泉2月29日寻得。

        大泉位于玉函山安息园西侧山腰处,在墓园中,周围是鳞次栉比的墓穴,泉上有一凉亭。大泉为长8米左右天然泉池,水自岩缝流出,积于池内,清澈见底,常年不涸。

大泉整体外观

大泉泉池

寻找大泉轨迹

王母池

  资料记载:王母池位于玉函山巅,在三教堂后面的碧霞祠废墟北侧,其名衍自西王母,形似方井,亦称“ 瑶池”。泉边花草丰茂,冬季则可观雾凇,是山顶唯一的水源。

        此泉3月7日寻得,由于位置在山顶大圆球西北方向,比较好定位,再加上友友昨夜星辰的现场视频指导很快就找到,只是其位置较高,又在兵哥哥的铁栅栏内无法靠近,最后爬上2m以上的柏树才拍得照片。

  灰泉

       资料记载:灰泉在玉函山北坡登山路西侧密林中,水自石缝涓涓流出,积于直径1.3米左右的圆形浅池,时有枯竭。昔日为僧人饮用山泉,今泉旁尚有清雍正十年(1732年)《佛峪灰泉记》碑。

        由于2月29日未能寻得,3月7日一早在西佛峪测量体温处,年轻小伙研究轨迹后,看着轨迹告诉我灰泉的大致位置,于是展开地毯式搜寻,上上下下近3个小时,仍未寻得。

        遗憾!只好待以后合适的机缘再寻吧!

云外泉

        殷梓恒先生的博客中写到“西佛峪内还有一小山峪名石榴峪,有泉今俗称石榴峪泉,在一片公墓中,泉池汇为四方池,上着栏杆,泉眼在泉池南面山坡上。或者就是《济南府志》所记载的已经消失的’云外泉’。”

        资料记载云外泉确实在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著录,称:“在函山佛峪”,但今已失迷。

        根据殷先生博客中提供的照片和我2月29日拍的照片为同一处水池,认为是消防水池而非“云外泉”,向3位测量体温的村民询问此水池时也未提及泉之事,所以我个人否定殷先生的观点,仍认为云外泉失考。(注:由于所拍位置原因照片不适宜视觉,不配图

柏石峪片区寻泉

        29日中午寻完大泉后,直奔柏石峪而去,由于鲁能集团开发建设领秀城小区的原因,柏石峪村只剩下南部山坡上的一些待拆的房子,多以二层别墅为主,大部分已无人居住,一部分成了鸡鸭鹅的公馆。到了村东边一个水泥平台处(其实下面应该是空的水池或者地窖之类),周围空无一人,只有鸡鸭鹅嘈杂的叫声,没有人可咨询,研究轨迹发现东北山坡上约200多米处有一口井(后来听金姓村民讲是近年来所挖),于是下坡再上坡,穿过酸枣丛,到达井口处,掀起盖子拍照,发现深度与资料描述的沛泉一致,但其他方面与资料中描述的沛泉明显不符,拍照后回撤。

        后撤不久看见远处一人,看不清面目,大喊几声,走进一看原来是他,尴尬!说西面有一个水池,于是穿过灌木丛回到村里,窜来窜去,遇到两位开车回家的女士,说是见有人经常在东面房子的东侧水池打水,不知是不是我要找的泉,顺着女士所指方向来到房子东侧,终于找到水池,再看石碑上“沛泉”二字,大功告成,正好口渴,拿起泉边的舀子喝了两舀,清冽甘甜。

        继续研究东峪泉,看周围地势,东南方向最有可能,这时候来了一对在鸡鸭鹅公馆养鸡的老年夫妇,问其,说东南方向约2公里东侧岩壁下有泉,一天能收3担水,于是奔东南方向。走出约500~600米左右,发现了刚才所说滴水的岩壁,怎么看也没有资料所说的“4米多深的洞”,与资料描述严重不符。向东南几十米即是峪的尽头,向上是陡峭的崖壁,向左回转可以上到刚才岩壁上方,上面周围地质结构奇特,环境幽静,风景优美,岩洞较多。回到南边崖下,走到峪的西边,同样优美,决定还是回到峪的尽头攀崖。顺着他人放置的木棍和栓系的绳子,小心翼翼的攀上了崖顶,慢慢向上攀爬,看看时间决定向沛泉方向后撤,因为今天的任务是寻泉。

        回到沛泉处,已有多人在排队打水,这时一个居住于领秀城的65岁左右的男子告诉我,一个等候打水的原柏石峪村村民马上过来,可以找他咨询。不久该村民过来,询问得知他贵姓“金”,属相为“马”,向他咨询,说东南岩壁再向南10多米处有一个横向深洞,每年雨季5~6月(按他们的习惯应该指的农历)泉水喷涌如注,觉得与资料记载一致,于是再三请求他带我一同前往,再探一次,他说在排队打水呢,一个正在打水的70多的老太太说“你去吧,我帮你打”,他才同意一同前往。(备注一下,所谓打水,其实是等岩缝中渗出的水慢慢渗满小坑,再用舀子舀至容器中)

        我们二人来到刚才岩壁下南侧,果然有一个横向深洞,他说雨季出水的就是这个洞,该洞与资料记载完全一致,至此,东峪泉得以觅得。但疑惑洞内为什么有人堆积了一些石头不得其解,回到沛泉处又遇见一个王姓村民,讲起这个事,他说去年某一天早上他转到此处时发现洞中有一只流浪狗,他为了堵住狗而搬入的一些石头,至此疑惑得解。

        回撤时,在东峪泉西北约50米左右路旁有一颗柿子树,金姓村民又给我讲了两个关于柿子树的故事,后面单独讲解。

        在沛泉处,与王姓村民和金姓村民共同聊天,说在柏石峪老村(已拆光)东面近百米山腰处,有一个过去村民所称的“东水泉”,并给我指明了方向和位置,当年一天能出2担水,现已多年不用,不再出水,只有遗迹了。这是本次寻泉之意外收获。柏石峪二泉已探寻完毕,看看时间也不早,于是向大家道别,奔“东水泉”而去。

        来到东水泉处山脚下,快速顺着挖石开采后的陡峭的崖壁向攀爬,顺利找到村民所指位置,反复确认,觉得有一处应该是当年“东水泉”所在位置,拍照后下山,奔下一个目标“花山峪”而去。

沛泉

  沛泉在柏石峪村南,帅旗峰下,目前其西邻为一无人居住二层别墅,因泉源丰沛得名。泉旁石壁上刻“沛泉”二字,水自泉池西南角岩壁多处缝隙中流出,积于方池,清澈见底,水盛时漫溢外流。

        泉池东壁年久失修后倒塌,于去年由该村重修,从石碑周围水泥痕迹可以看出,据金姓村民讲3块石碑位置有所变动。

        此泉2月29日寻得。

        沛泉泉碑:从碑文可以看出,目前泉池为“清道光元间(1821年)三月重修”,同时可见当年该村名为“白石峪”,而非现“柏石峪”,现村名应是50年代末或者60年代初改名而来,这一点可以从54岁金姓村民得到证实:其1966年出生,从记事起村名即是“柏石峪”,而其抗美援朝牺牲的叔叔的烈士证上写的也是“白石峪”。

沛泉泉池

沛泉泉池出水处

        重修沛泉功德碑:从碑上依稀可见的部分文字可以确认,该碑应为重修泉池时的功德碑。

        此碑上文字完全看不清楚,其所记载内容已无从考证。

00:41
去APP下载

东峪泉

        资料记载:东峪泉位于玉函山北侧柏石峪村南,因源于东峪岩下,故名,泉水自深4米多的岩洞流出,顺山势层层下跌,沿峪沟北流,洞周岩壁湿润多水,夕阳返照熠熠生辉。

        此泉2月29日寻得。

        东峪泉 深约4米,洞内石块为2019年王姓村民堵流浪狗所搬。

        东峪泉北侧滴水石壁,

00:34
去APP下载

东峪泉南侧崖壁

00:04
去APP下载

攀崖

有故事的柿子树

        看着柿子树不大,但已有百岁左右,从下面故事一中可以得到佐证。

        在给柿子树拍照时,发现柿子树东侧相邻的一棵桑树上长了许多木耳,摘下送给金姓村民,满满一大捧。

        故事一:金姓村民的大哥(属相狗,推算今年62岁)孩童时期顽皮,当年爬上柿子树玩耍,从树上掉下来摔晕,脑震荡,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村子又在山沟深处,只好在床上平躺多日自愈。那时候柿子树比现在小不了多少,因此可以佐证柿子树的年龄,估计约有百岁。

        故事二:2008年秋,另一金姓村民(比该金姓村民大哥大一岁,推算今年63岁),身高超过1.80米,上树摘柿子掉下柿子树后腰椎骨折,好在没有生命危险,经过漫长时间治疗已痊愈,询问得知没有留下后遗症。

寻找沛泉、东峪泉轨迹

东水泉

        在寻找东峪泉时,原柏石峪村王姓村民无意间说,在柏石峪村东山腰处(需要拔高约百米)有—泉,当地村民称之为“东水泉”,已多年未再使用,现已无水,于是决定一并探寻,遗憾的是只拍到遗迹,全无泉的影子。

        此泉遗迹2月29日寻得。

东水泉遗迹

东水泉遗迹

寻找东水泉轨迹

花山峪片区寻泉

  花山峪片区寻泉于2月29日和3月7日进行2次。

       29日下午柏石峪片区寻完泉后,过领秀城漫山香墅(原小北庄,小北庄其实为花山峪村后来发展出的一个分枝),前面是一大片正在开发的工地,来到花山峪村附近,正对着马路留有一门,有2位建筑工人在门口拦住去路测量体温,测完后进入工地,顺着过去花山峪村的小路前行,由于刚刚雨雪过后整条小道形成泥塘,加上工程车辆的碾压,极其泥泞,只好踩着道边遮盖建筑垃圾的绿色遮盖网前行,约百米后,没有了泥塘,但道上同样是泥巴,双脚只好沿着车辙前行,这时遇见一个下山女主,问其泉之事,不知,让我问后面背黄色登山包的男子,男子告诉我过前面房子有电缆横挡小路处左侧,不过已经淤积,可能看不到,建议我回返,我说来都来了,哪能放弃。再往前行两侧都是村庄拆迁过后乱七八糟的瓦砾废墟。近1.5公里后,到达花山峪村唯一没有被拆除的一栋未建完的3层红砖房子处(在沛泉处那位65岁左右的男子曾经告诉我永清泉在红房子后面),顺坡上行未发现泉池,觉得无所谓,先去找花山峪2泉,回返时再细探,到了电缆处来回寻找未发现泉的踪迹,干脆继续前行,眼看快到峪顶,看天色已晚,再者手机也已电量不足,赶紧下撤,回到红房子南约30米处,这时一位居住在领秀城的女子上山种菜,告诉我说峪顶有一个亭子,旁边有水池可能是泉,虽然这时已精疲力尽且口渴难耐,还是决定返回,打起精神继续顺峪上行,最后到达峪顶的亭子,旁边即是可以行车的水泥消防道,找来找去也未能找到泉池,掀开一个井盖发现只是修建的下水道井,这时手机电量只剩下7%,赶紧下撤。又遇见那种菜的女子,她告诉我红房子东侧有一井,再向北约百米路边还有一井。

        快速回撤,至红房子东侧找到泉井,轨迹上拍照标记,开始以为是永清泉,再看外观形状与资料记载描述又不一致,再加上之后回返百米左右遇见的一泉井,认为这是花山峪二泉之南泉,事后看“老济南守望者”的博客确认此乃永清泉也,“老济南守望者”博客在后面介绍。

        找到第一个泉后,继续北行约百米,看到一处种菜女子所说的水泥平台,台上有泉井,根据花山峪二泉的描述,认为之前看到的泉为花山峪二泉之南泉,此乃北泉,后来看“老济南守望者”的博客确认此泉应该是花山峪二泉之南泉,北泉待考。

        再回撤,由于拆迁整个村庄满目疮痍,一片瓦砾废墟,心心念念的北泉没有找到。天色渐黑,手机也马上没电,回到起始处时,手机正好没电自动关机。2月29日花山峪寻泉完毕,遗憾的是花山峪二泉之北泉最终没能觅得。

只能待下次再次探寻,但愿工地开发不会破坏到永清泉,阿弥陀佛吧!

        3月7日下午再次来到花山峪,根据资料记载大体位置,在建筑垃圾遍地的废墟上,地毯式搜寻一个遍,最后在距离花山峪二泉之南泉北偏东200余m近300m的样子,寻得一填满的类似井状地方,一根水管从其地下引出并有水泵在抽水,抽出的水一方引向北邻的建筑工人聚居区,一方引向南侧菜地,认为是疑似的北泉,之所以认为是北泉,因为在山区打一口井的成本较高,如果是建筑工地打井不太可能,离其200~300m处南泉的水完全可以用水管引过来,那样成本要低的多,之所以认为疑似,是因为距离与资料记载不一致,且已填埋。暂且认为是疑似的北泉吧。

花山峪村拆迁后剩下的唯一建筑

也是寻找永清泉的标志

永清泉

        永清泉,在玉函山东侧,花山峪村南峪中,为3米深井形泉池,水盛时溢出,沿山峪漫流。池旁有1966年所立泉名碑,泉东南5米左右岩壁上,还有两眼季节性山泉,雨后,腾突喷涌,与众多山泉汇流,沿山峪下泄。

        现泉池外观形状与以上描述不一致,是因为现在的井沿是村民“老辛”加高后用水泥砌成的,防止下雨冲下来的泥土和碎石湮没,下面“老济南守望者”的新浪博客中有详述。另外,3月7日再次来花山峪寻泉时,一位开荒种地的男子也证实了“守望老济南”的说法。

        此泉2月29日寻得,3月7日再次现场确认。

永清泉泉池

 永清泉证据之一:“老济南守望者”

的博客“济南老村落之花山峪村”

       “老济南守望者”的新浪博客中记载了花山峪村村民的描述,根据该描述认为此泉应为永清泉,描述如下:

        这条山峪原名函山峪,名称应该得自南面的玉函山。地名志上记载,花山峪村是一个从明代洪武年间就有的古村落。清朝时,一支村民由庄里北迁,又形成了小北庄。小北庄之北,就是石青崖村,石青崖再往北,就是二环南路啦。

        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花山峪村已经有一半房屋夷为了平地,残存的花山峪村大致是老花山峪村村址。和众多城乡结合处的村落一样,花山峪村,这个听起来很美的村子,如今遍是简易搭建的二层、三层楼房。能撑得上老屋的,恐怕只剩下照片中这半座房子了。

        在热心村民老辛的引领下,我得以近距离观看这座老屋。这是一座五开间坐西朝东的石头房子,北面的两间已经坍塌,剩余的三间,一半挂着原始的灰色筒瓦,一半换成了现代的机制红瓦。老辛说,这座房子得有好几百年了,原来是村里一位姓井的大地主的宅子。“你看这房子的石材,都是打得方方正正的,这要费多少功呀!”遗憾的是,因为开山凿石,原来的地主大院早已看不出原始痕迹。

        在花山峪村最南端,是远近又名的永清泉,是花山峪村村民数百年额引用水水源,如今只有附近几户人家还靠它吃水。永清泉外观是一口井,“只有在夏天水大的时候,每年能有一两次,泉水会从井口冒出来。”老辛说,原来永清泉边上有石碑的,刻着泉名,但后来被毁了。现在的井沿是他加高后用水泥砌成的,否则,下雨冲下来的泥土和碎石早就把这个井给湮没了。

        我移开盖在井上的盖板,举起相机准备拍照时,另一位在此晒太阳的村民建议我拍上井西面的王八石,“这也是一景,你看它像个王八吧?”村民笑着说。“这个水特别好喝,市里很多爬山的人都爱从这里往回打水。”住在井边的老辛说,要不是贪图这口井,他早不再村里住了。细问一下,原来,老辛退休前在槐荫区一企业工作,在市里还有楼房。“就是这个村里的路不好走,否则,会托朋友介绍几个画画的来此住的。”老辛望着自家盖了三层的简易楼房说。

        老辛说这话是有底气的,因为这里的自然风景还是相当独特。由永清泉往南,是一条斑驳的石砌古道,一直通到玉函山东侧的山垭,过了山垭,就是玉函山南直通山顶的水泥盘山路(那条路我以前去过,济南的滑翔爱好者常在半路上往下飞)。从古道上被磨得有些透亮的石头看,这条路至少被人走了数百年之久。

“老济南守望者”博客中的永清泉

永清泉证据之二:“老济南守望者”的

另一篇博客“寻找王钟霖笔下的函山泉”

        “函山泉 玉函山迤东俗名花山峪泉也。山方半,塘澄深见底。水从石龙口出,流为川河。山人言:门通郡城南关诸泉,相距二十余里,亦有验糠之传。志未载。”以上是王钟霖《历下七十二泉考》中对函山泉的记述。

        明超兄在考证函山泉时还注意到,清诗人徐子威有《秋日同孙峄南、董松南访花山峪井葆泉,次孟襄阳韵》诗。

        查1997年济南市志。花山峪村一带有三泉,一是永清泉,在花山峪南峪中,3米深井形泉池,水盛时溢出,沿山谷漫流,池旁有1966年所立泉碑。再就是花山峪大街旁,南北相距百余米,各有一井形泉池,俗称泉井,济南市志称之为“花山峪二泉”。2003年,徐家茂先生《济南泉水考略》中,记载与济南市志相同。

        不过,2005年,济南市公布的济南市名泉名录中,却不见了花山峪永清泉,该村被登记的只有南泉井和北泉井。这是泉水调查者漏记,还是另有原因,待考。

        笔者实地探访得知,永清泉尚在,如上图。因为泉西新建有民居,如今此泉应 该算是村中泉了。此外,村中另有两泉井,南面的泉井在路边,为了怕山水泥石流湮没,村民将井台台高,原来是个水泥台子,上去后有盖有铁盖的井口。北面的泉井如今不在路边,村民说在一户人家的屋中,估计是后来添建建筑所致。

        因为所谓“南泉井”、“北泉井”一直没有大名,笔者认为,王钟霖当年笔下的函山泉,与徐子威诗中的井葆泉、现在村南的永清泉极有可能就是一泉。

“老济南守望者”博客中的地主家老房子

花山峪二泉

        资料记载:花山峪二泉,位于花山峪村大街旁,南北相距百余米各有一井形泉池,是村民饮用水,俗称“泉井”。南泉东临山峪,料石砌成石台,巨石铺面,北泉略小,形制同南泉,水皆四季不涸,盛时漫溢。

         关于花山峪二泉,上面“老济南守望者”的博客“寻找王钟霖笔下的函山泉”有描述。

       现由于村庄拆迁,满眼只是一片瓦砾,已无法找到北泉。

花山峪二泉之南泉

        此泉2月29日寻得,3月7日再次现场确认。

花山峪二泉之南泉泉台

(“老济南守望者”的第二篇博客有记述)

寻找永清泉、花山峪二泉轨迹

北泉(疑似)

疑似的北泉

        3月7日寻得。

  说明:本文3月1日成文发表后,又根据查阅其他资料,以及3月7日的再次探寻,对文章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将原文中认为的“灰泉”更改为“鹁鸽泉”,灰泉改为未能寻得。

更新于 03月2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