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城之泉•第六部:五龙潭泉群

 耘禾 2020-05-31

五龙潭泉群

        五龙潭泉群,位于山东济南市泺源桥以北,护城河西侧。1985年将这里辟建为五龙潭公园。该泉群历史至今共有泉池29处:五龙潭(原称灰湾泉)、天镜泉(江家池)、七十三泉、潭西泉、古温泉(原称温泉)、悬清泉 (贤清泉)、净池、醴泉、洗心泉、回马泉、静水泉、濂泉,西蜜脂泉、东蜜脂泉、月牙泉、青泉、官家池、赤泉、玉泉、井泉、泺溪泉、虬溪泉、金泉、裕宏泉、东流泉、北洗钵泉、显明池、睛明泉、聪耳泉。

        五龙潭泉群中,金《名泉碑》著录的有5处:东蜜脂泉、西蜜脂泉、五龙潭、古温泉、悬清泉;清《七十二泉记》著录的1处:天镜泉。该泉群流量在城区四大泉群中位居第三,1959~1977年统计,平均涌量每日为3.29万立方米,最大8.81万立方米,最小0.14万立方米,其中1973~1977年调查,平均每日涌量1.39万立方米,最大3.14万立方米。泉水经生产渠,流入西泺河,最后注入小清河。

        解放后,政府多次修缮,并于1985年重新规划、扩建,将五龙潭泉群周围的天镜、回马、古温、月牙、洗钵、贤清等27处泉池连为一体,峻池砌岸,堆山叠石,植花木,建亭阁,设碑廊,建南北两大门。1987年9月27日,五龙潭公园正式建成开放。公园的建园风格兼具南北造园之精华,以潭、池、溪、港等景观构成,质朴野逸为特点的园林水景园。园内名泉20余处,名胜古迹及新建景观有:秦琼故宅遗址、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名士阁等。

1.五龙潭

  五龙潭位于济南旧城西门外路北,也叫乌龙潭、龙居泉。面积5.44公顷,其中水面0.8公顷。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记载,五龙潭当时水域颇大,称“净池”,为大明湖之一隅。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载,当时这里又称“四望湖”。元时水面缩小,仅剩泉池及纵横溪流。       

        金《名泉碑》著录,称五龙潭为灰湾泉。位于泺源桥北,东距护城河西岸百余米处。潭池石砌,南北长方规整形式。长70米,宽35米,水深4米余,潭池溢水标高25.80米,常年涌水,久旱不涸,涌水量8600~43000立方米/日,居本泉群诸泉之首。

        相传,昔日潭深莫测,每遇大旱,祷雨辄应,故元朝初年,在潭侧建庙,内塑五方龙神,此后便称五龙潭。关于五龙潭的形成,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复龙祥观施田记》中说:“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八》)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桂馥在《潭西精舍记》中说:“历城西门外唐翼国公故宅,一夕化为渊,即五龙潭也。潭之名始见于于钦《齐乘》。”(《续修历城县志·金石考二》)。以上记载,仅是传说,不足为信。

        该潭的形成,应是地质变化的缘故。根据钻探得知,这里地底上层,是21.5米厚的第四纪粘土层,其下是40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是奥陶纪灰岩。由于石灰岩长期被地下水溶蚀,形成溶洞。日久溶洞愈大,在重力作用下,上层粘土和闪长岩塌陷,形成深潭。

        潭池以自然石驳岸,岸边翠柳如云,碧丝蘸波,潭北潭东,叠有假山,山上植松柏,悬崖垂青条,丛木隐一小亭,取《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的意思,取名为“渊默亭”,暗括“龙”字,游人在亭中可赏看龙潭秀色。名士阁为二层,于上俯瞰,正得鱼趣,称“龙潭观鱼”,景色极佳,碧波荡漾,澄澈如镜,水木明瑟,锦鱼戏游。傍晚,月轮初升,倒影入潭,曲栏画桥随波晃动,宛若仙境。每当雨后新晴之时,潭水湛蓝,藓苔靛青,杂树成荫,垂杨滴翠,更显得格外清幽,世称“苍生霖雨”,为旧时历下十六景之一。

        由于景色佳丽,潭周围历代多有建筑。北魏有大明寺、客亭(唐代时称“历下亭”,唐天宝四年杜甫与李邕宴饮历下亭,即此,当时有'水帘寨'之称)。元初,潭侧建凝碧宫,后又建五龙庙。明末建有霖雨亭。清初有鲛人馆,乾隆时建潭西精舍。经明清两代扩建,改名为“龙祥观”,先后由道士与和尚住持。明清时期,又先后建起了灵雨亭(亦称霖雨亭)、鲛人馆、杖影阁、倚杖桥、谈助亭、画壁、水槛等,其中最有名的为著名学者、戏剧作家桂馥辟建的“潭西精舍”。先贤旧地建“门神”秦琼的祠堂,遂有“秦琼府邸”的传说和记载。又据今秦氏后裔考证,五龙潭处并没有建秦琼府第,只有地方先贤所建的唐护国公秦琼祠堂,并且也不属五龙潭(1987年10月)秦家所有。解放前,建筑大都倾祀。因年久失修,后来馆舍亭阁大都倾圮。1965年,在五龙潭西侧“潭西精舍”旧址建起潭西阁(1994年改称名士阁)和展厅、游廊。经多次整修,景色胜过当年。

00:42
去APP下载

2.醴 泉

  醴泉在天镜泉西,过去位于江家池街路西“醴泉居”酱菜园内,现在一银行前面窗下。泉池为长方形,长2.6米,宽1.9米,深1.8米,池南岸镶有“醴泉”二字石刻。水由暗溪流进七十三泉内,尔后汇入五龙潭。泉内,解放前曾蓄养一条长约1米,粗如碗口一样的大鲤鱼,鱼鳃上有一铁环,是鱼主人做的标记。酱园以醴泉为名,并且以鲤鱼作为本酱园的产品商标。据志书记载和1983年实地调查得知,济南地区还有两泉亦称“醴泉”,并均早于本处醴泉而见之于著录:一在章丘与邹平交界处的长白山黉堂岭,一在历城仲宫康王山,前者名列金代《名泉碑》,后者为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所载。因同名,今人也有的把此江家池街的醴泉误认为历史上的七十二名泉了。

3.西蜜脂泉

  西蜜脂泉位于济南五龙潭公园西南侧,南门外西南,在共青团路45号院(关帝庙)内,因水质甘美如蜜而得名。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泉池雕石砌垒,中架石桥,分隔为两个对衬的方池,各池饰雕石栏杆,池水相通,总长5米,宽1.7米,深1.5米。

4.赤 泉

  赤泉过去位于原江家池街7号院内,醴泉之南,碎石叠砌池壁,长2.2米,宽1.25米,深2.2米,现与西蜜脂泉同位于一饭店内。水从池底或池壁冒出,由暗渠北流,汇至醴泉,后再沿石溪蜿蜒流注五龙潭。

5.天镜泉(江家池)

  天镜泉(江家池)在五龙潭公园南门内西侧,清澈见底,游鱼上下似在琉璃池中,因泉水平明,日月星云倒影如天垂镜,故名“天镜泉”。泉池长14.5米,宽13.6米,深1.4米,是五龙潭泉群中的第二大泉,最大涌水量15500立方米/日,是五龙潭泉群中第二大泉。现位于饭店天镜园内。

        明朝江浚(历城人,正德十四年举人,官至陕西按察副使)六世祖江湖(枣强人),来济南定居在泉边,其后便俗称“江家池”。明万历年间,山东提刑按察副使张鹤鸣(曾任历城知县)以水面如镜,改名为“天镜泉”。明代刘敕纂《历乘》载:“天镜泉,昔名江家池,张元平(张鹤呜)观察改为天镜泉,其泉清澈可爱”,但人们仍俗称之为江家池。明刘敕《历乘》载:“天镜泉……昔名江家池,张元平(即张鹤鸣)观察改为‘天镜’,其泉清澈可 爱。”清道光《济南府志》又载:“天镜泉……即江家池,方广一亩,可鉴须眉!”。清郝植恭以“天镜泉”列入《七十二泉记》。

        池里的鱼多是由人买来放在里面放生的,故也有人叫“放生池”。1956年后,池里的鱼被放进趵突泉公园内的金线泉和螺丝泉中。

6.井 泉

  井泉在青泉北,圆井形,因此称井泉。

7.七十三泉

  七十三泉位于五龙潭的西南隅,在葡萄架下,长5.8米,宽3米,深1米,东西北三面为块石砌垒,南侧为自然石驳岸。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著名训诂学家桂馥和他的朋友集资在此修“潭西精舍” ,作为四方文人聚会咏诗下榻之处,挖地槽时掘出一个泉子,水势甚佳,汩汩喷涌,犹如冰壶。桂馥甚喜,便大宴宾客,为泉起名,众说纷纭,有以形命名的,有以色命名的,有以味命名的……难以决定,桂馥便索性命名为“七十三泉”,并作诗道:“名泉七十二,不数五龙潭。为劳算博士,筹添七十三。”同时代人吴友松作《七十三泉记》刻于石上(该石已没,文收清阮元《小沧浪笔谈》)。新泉的出现,使精舍大为增色。为了增加水流的气势,精舍主人又将南侧天镜泉的水引来与七十三泉相汇。泉水绕屋穿廊,流入五龙潭,于是潭西精舍便成了著名的水景园。如今精舍早已倾圮,在其旧址上又建起了园中园,1985年辟为武中奇书法展览馆,七十三泉就在展览馆的南侧。

        1965年重修,当时尚有《七十三泉记》石刻,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

8.潭西泉(1991年)

  潭西泉,位于五龙潭西南角,名士阁南邻,西临“得月亭”,南与天镜泉、七十三泉相汇,流经东侧的石构曲桥注入五龙潭,因位于五龙潭西而得名。

        潭西泉为一长方水池,青石砌岸,长15米,宽10米,深2米。泉上架曲桥,南侧自然石上镌“潭西泉”泉名,西侧构‘“得月亭”,北侧池壁嵌明天启四年张中发书“近水楼台”大字石刻,倒映池中。雨丰季节,水势甚佳,由圆穴中涌出,向四面漾出涟漪,浪花飞溅,堪称奇观。

00:35
去APP下载

9.青 泉

  青泉又名琼泉,在名士阁西侧,石砌长方池,四角植柳,水自池中泉眼涌出,清澈见底,池内水草摇曳,游鱼戏逐,池岸四角植柳。

10.东蜜脂泉

  东蜜脂泉位于济南五龙潭公园南门东侧的小院(“公馆街六十六号院”)西墙处,现具体位置在武中奇故居内,与关帝庙内的“西蜜脂泉”互为一对,因泉水甘甜,民众美其名曰“蜜脂”。竹丛中,自然石砌岸,呈不规则形,水涌出后,沿小溪流入五龙潭。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

        泉池雕石砌垒,中架石桥,分隔为两个对衬的方池,各池饰雕石栏杆,池水相通,总长5米,宽1.7米,深1.5米。

11.回马泉

  回马泉位于五龙潭东南20米,条石砌池岸,水面与“净池”相连,池中间建一曲桥回廊,设有座栏,供游人凭栏观鱼赏泉,名“曲池观鱼”,南岸石壁上嵌“回马泉”石刻。

        回马泉地势较低,水涌旺盛,池中有几十处泉眼,此起彼伏,间隔不断地涌出水泡,有的几十个一串,有的三三两两,大若圆枣,小若豆粒,飘飘摇摇上升到水面,纷纷炸开,形成一圈圈细密的波纹。池底水清见底,泉眼处涌出团团细密的沙砾,无数尾小鱼在沙砾边游来荡去,煞是好看。

        相传五龙潭内建有唐朝武将秦琼府邸,一日秦琼在此遛马,战马腾空,马蹄落地处出现泉眼,故取名为回马泉。

12.净池

  净池位于回马泉北岸。1986年建五龙潭公园时,将两泉连在一起,扩大水面,称“余乐池”,并于水中蓄锦鱼,建水榭,榭名“鱼乐”,取鱼乐我乐之意。

00:21
去APP下载

13.古温泉

  古温泉位于五龙潭东南侧,因泉水冬夏恒温,古时称“温泉”;而当地人又因其年代久远,习惯称它为“古温泉”,泉水由暗道流入月牙泉。该泉原在东流水街105号院外右侧,故此泉在古代又被称为“东流水泉”。

        清代康熙年间,历城人张秀在此建一所庭园,名漪园,当地居民称其为张家园。当时的大诗人王渔洋(王士祯)曾作《游漪园记》一文,对这一带的优美景色做了细致的描述。其文说:“济南发地皆泉,而其奇尤在城西。温泉者,七十二泉之一也。出自西门行不百步折而北,有清流贯乎通达,汇为方塘,居人之汲者、浣者,咸集焉。稍折而东是为‘漪园’,跨水为亭、为堂、为楼阁、为长廊,皆因水为胜……”,后来漪园荒废。民国时期,古温泉南临小月牙泉(1996年)四合院,院内还有两个泉子,即静水泉、洗心泉,两泉毗邻,仅有一墙相隔,水势颇好,院东的二层小楼即为早期(1925~1927年)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1964年和1968年,先后与古温泉合为一体,1985年建五龙潭公园,又将古温泉水面扩大成长18米、宽8米的泉池,共称“古温泉”,上建水廊、双亭,构成公园内主要景观。

        古温泉,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隆冬季节,泉池四周冰天雪地,而池中却是一派热气蒸腾景象,因此赢得了诗人晏璧的赞誉:“太真偏爱浴华清,温润何如历下城。”。

14.静水泉

  静水泉位于原东流水街111号,现为合为古温泉(见古温泉),其他资料无考。

15.洗心泉

  洗心泉原为五龙潭泉群的一处名泉,位于回马泉东侧。洗心泉取自《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寓意“洗心者,用以洗心中无形之污耳”。该泉前期因景区建设,与静水泉、古温泉合为一体。景区在修建清泉石上流景点时挖出一处清泉,此泉与原洗心泉同为一脉,故又命名此新泉为“洗心泉”。

16.东流泉

  东流泉在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旧址西,石砌长方池。另外,平阴洪范池镇的书院也叫“东流泉”。

00:20
去APP下载

17.月牙泉

  月牙泉在古温泉东。盛水时,泉水从石中涌出,顺势叠瀑而下,似飞瀑,若水帘,形成泉中之泉的月牙飞瀑奇观。月牙泉在济南72名泉中喷涌的水位是最高的,只有地下水位达到29米时,才会喷涌。“月牙飞瀑”出现同时标志着72泉全部喷涌。

        清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记载说:“月牙泉,在西门外北巷中,形似初月,故名。水极清澈。有王氏宅临泉,隔一墙,内有巨池,蓄红鱼数十头,长几尺余,粗如巨桶,不知养自何年。”,后来王氏宅湮没。民初《续修历城县志》有载。解放后该泉遗留在东流水街南段。1964年,水面扩大,并用自然石驳岸,水中又叠山石,四周植以垂柳,游人可于树荫下乘凉赏泉。泉池周围砌以高低错落的太湖石,水中立一高达3米的太湖石,犹如月宫中的玉兔。泉池长13米,宽8米,深1.5米,呈不规则形式。泉水碧绿。古温泉水注入该泉,后流入西护城河。

18.溪 泉

  溪泉在月牙泉东北侧,自然石驳岸,不规则形式。水势甚盛,流入西护城河内。

19.北洗钵泉

  北洗钵泉位于古温泉北,月牙泉西北角,石砌方池,上饰石栏,泉池不大,旁有出水口,流入月牙泉泉池。

20.虬溪泉

  虬溪泉位于济南五龙潭公园内月牙泉东北侧,泉池由自然石垒砌,参差错落。

        《济南市志》收录,因泉水出露于状若虬龙的岩溪而得名,池长、宽各7米,深1.4米,北岸岩石上镌“虬溪泉”名刻,池中央一块自然石上有一泉眼,汩汩泉水自泉眼中腾空喷出,高出水面10厘米,哗哗作响,溅起团团雪白的浪花,然后沿石溪穿竹林流入护城河。附近居民大多于泉池南岸伸向泉口的大石上汲水。

        1964年前后,水文地质部门在“月牙泉”东北侧作泉水探测试验,此钻井三眼,三井突喷泉水,其水柱强劲,不得已用木桩封堵,之后又有一柱水流顺木桩隙缝蓬勃而出,因此决定将此处作为一处泉眼保留。因其喷涌而出的水流,如同古时传说中头上生有双角的虬龙盘曲吐水,所以将这眼泉起名为虬溪泉。

        1987年五龙潭开辟公园后,“月牙泉”边就有了“虬溪泉”这一胜景。据五龙潭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虬为传说中龙的一种,为了迎合五龙潭之“龙”,将该泉以“虬”命名,有“进门(五龙潭公园正南门)先见小龙(虬溪泉),再观大龙(五龙潭)”之说。“虬溪泉”虽名不经典,但在公园管护人员的精心营造下,却也玲珑别致,情趣盎然,其山石叠翠,清泉汩汩,风格独具。

        2004年4月被列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

21.玉泉

  玉泉位于净池北面,五龙潭的东南侧,自然石叠砌,水从洞穴中涌出。经化验,该泉为优质矿泉水,常有附近居民至此汲水烹茶。三泉汇入小溪流向北去。泉出石下,水漫石上,饶有趣味。小溪北端,水面渐宽成池,池内荷花艳开,锦鱼戏游。池上曲桥卧波,桥上设有坐栏,游人凭栏赏看,称“曲池观鱼”。

22.显明池

  显明池,又名仙灵池,在五龙潭北,自然石砌岸。

23.官家池

  官家池位于五龙潭西北小河西侧,裕宏泉东,自然石驳岸,不规则形式,池长6米,宽4米,深3米。《济南市志》收录。

        官家池池面近20平方米,此处地势低洼,泉水出涌标高水位为26.30米,比趵突泉出涌标高低半米多,在市区众泉水中出流最早,断流最晚。池内泉眼众多,水质清澈甘美,冬温夏凉。泉水由泉池底部上涌,而后从池东岸石上溢出,跌落生产渠。

        泉水周围樱花戏水,绿柳夹岸,茅亭翠竹,小桥卧波。正如一首诗中所描述的:“池是官家汇众泉,涌出珍珠纯天然。游人赏泉不知醉,茅亭翠竹到泉边。”

        官家池泉名的由来,是因为相传古时为一官宦人家居住,此处泉水水质甘美,取自池内泉水生出的豆芽与其他地方的完全不同,本地居民多到此取水,官家池因而得名。

24.睛明泉

  睛明泉在官家池北,原无名,1994年市建委调查时拟名,石砌方池,水势尚好。

25.聪耳泉

  聪耳泉位于裕宏泉东,椭圆形,俗名耳朵泉,1984年市建委组织泉水调查时拟名。水从池底涌出,水盛时沿池岸外溢,遍地流淌,构成清泉石上流的景观。聪耳泉与章丘的“眼明泉”可以互补,耳聪目明,实乃一对。

26.裕宏泉

  裕宏泉位于濂泉东南侧,块石砌岸呈大写拉丁字母“L”形,长、宽各4米,深1.5米。泉水南有暗渠与聪耳泉相通,北汇流濂泉。

27.濂 泉

  濂泉,俗称陈家池子,《济南市志》收录。泉池以料石砌垒,呈不规格形,长、宽各20米,深2米。池上架平台,台上建亭,额题“寒玉”,亭接水廊,廊连“濂轩”,沿廊修竹郁森,巧石秀立,临轩花木葱茏,亭廊前石铺场地上,常有泉水漫溢,呈现出“清泉石上流”的景观。

28.悬清泉(贤清泉)

  悬清泉,又称贤清泉,俗名“三娘子湾”,后归李家所有,故亦名“李家池子”。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北隅。1986年整修,浚池砌岸,呈不规则形式,略呈方形,长22米,宽17米,深2米,临水植花木,架石桥,建回廊水榭。名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亦著录。1986年于朗园旧址建“揽泓榭”,榭临悬清泉,内设茶座,游人可于此品茗、观景、赏泉、怀古。

        贤清泉水势很好,清按察使沈廷芳曾在《贤清园记略》中赞道:“济南名泉甲天下,旧传七十有二,其著者为趵突、为珍珠,而贤清实具二泉之体而微焉者也。”。据清代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载,明代陈文学曾在此处建“伊人馆”,后易主,先后改称“贤清园”、“罗家园”,清乾嘉时期的学者、历城人周永年之子周振甲于清乾隆时期(1736-1796)利用悬清泉建成一所水景园“朗园”,景色怡人。现在,朗园早巳湮没,清泉仍在。贤清泉南侧有聪耳泉、濂泉等数处名泉,泉水自石缝中涌出,漫过青石板路,形成“清泉石上流”的著名景观。

29.泺溪泉

  泺溪泉在月牙泉东南,泺源桥北50米处(西门桥北,护城河西岸约20米), 西护城河西岸侧岸下,长10米,宽3米,深1.5米,不规则自然石砌垒,为新发现泉,与河水混流。

30.金 泉

  金泉位于原江家池街9号院内,为井形砖砌泉池。1993年填埋,上建小房。

更新于 03月2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