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入瓷中更宜人—记杨丽华和她的瓷画艺术

 袁成亮工作室 2020-05-31


画入瓷中更宜人—记杨丽华和她的瓷画艺术

袁成亮
陶瓷与绘画在我的脑海里几乎总是隔着一层山似的挨不着边,或许如此日常生活中诸如碗茶具上的绘画是从来不曾引起我关注的目光的,总觉得那不过是些是与艺术无缘的东西罢了。然而,当我走进画家杨丽华的工作室,我不仅为自已长时间对瓷画所抱有的想法而感到羞愧。没想到,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瓷画在这里却耀人眼目,放出了灿烂的光彩。眼前这位体态娇小的江南女子究竟是用了什么魔法使绘画与陶瓷艺术这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呢?看到我那惊奇的目光,杨丽华笑了,笑得那么平常,那么朴实无华。然而,多次采访的经验告诉我,伟大常常孕育于平常之中,在她成功的背后一定包孕着不为常人所知的血汗和艰辛。事实的确如此!


1996年杨丽华从工艺美校退休了,按理辛劳了大半辈子的她该好好地享受人生了。想想吧,几十年来既要工作,还要拉扯三个子女,这对一个母亲来说该得付出多少辛劳啊。退休下来好好享受生活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然而,当把三个子女放飞,把最后一届学生送走,杨丽华并没有一种突然轻松下来的感觉,反而有一种迷茫的情绪在滋长,心里总好象有一桩大事没做成似的堵得难受。看着妻子这副神情,丈夫心里也很不安。究竟是什么事让她这么牵肠挂肚呢?绘画吗?画了大半辈子画,大小小的奖项也得了不少,还有什么值得这么焦心呢?是学生吗?教了大半辈子学生,目送他们离开校门,并不时传来他们的喜讯,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呢。那又是什么呢?终于有一天,杨丽华用筷子轻轻敲着那只带画的瓷碗对丈夫说:我要搞瓷画艺术。原来妻子心病在这儿,爱人这才恍然大悟,随之又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妻子,你这不是心血来潮吧?

其实,决心投入瓷画艺术并非杨丽华心血来潮,而是埋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一个梦。这个梦早在她第一次带领学生到宜兴参观陶瓷时就开始萌发了。那时的杨丽华对于瓷画艺术的惊讶可能与我走进她的工作室时是差不多的。瓷画艺术那丰富的造型、独特的浑厚感给她留下的印象是一种挥之不去、无可比拟的美!然而,那时的她知道这条路需要太多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作为一名教师,她的时间又是极其有限的,她只能把这个梦埋在心里。现在退休了,该是自已行动的时候了。离开了一个战场,又要重新扬帆了。此时此刻,杨丽华肯定又在重温她跨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时的那种心情了。不过,这一次出征,杨丽华显得并不轻松,她知道,瓷画艺术比起绘画来不知要艰辛多少倍!因为瓷画创作,往往是在朦胧中进行的,不管是高温装饰,还是低温装饰,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瓷画的烧制,要经过合泥、成型、涂釉、烧闷等近30道工序,尤其在釉料入窑时,气候的温度、湿度,泥质、火候以及放的位置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稍有闪失,便会全炉报废、前功尽弃。按理说杨丽华此次无论是成是败,人们都不会说三道四,因为人们对退休的人总是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即便不成功也能博得个“夕阳红”的美名。然而,杨丽华恰恰是最不在乎别人目光的人,在她的生活中,她只在乎自已是不是成功。因而,这一选择对她来说无疑于把自已又推到了一个火山口,在那里她的心灵必定要经受血与火的洗礼!

就这样,退休以后的杨丽华比退休以前更忙碌了。她经常到陶都宜兴与大师们切磋技艺,在瓷画艺术上不断探索,并在瓷画艺术上显示出不凡的灵性,初试身手便引来专家们赞赏的目光。北京美术家协会一位姓陈的秘书长看了她的瓷画作品后,说:“你应该到景德镇去,那里会有你施展才华的天地。”并当即把她介绍给了景德镇的制瓷师傅。杨丽华兴奋极了,她满怀希望打点行装上道了。为了掌握制瓷艺术,在景德镇,年过半百的杨丽华象一个小徒弟那样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向老师傅请教,并在很短的时间掌握了各种基本要领,经过一番刻苦的研究,1997年她终于成功地烧制了一只梅花瓶,在雪白滋润的底色上,族族梅花滋润鲜嫩,由绿白紫三色融成的花瓣上泛出一层晶亮的光泽,把“绿梅新雨瓣滴翠”的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所长见之赞叹不已,当即聘她为研究所高级艺术顾问。


许多事情往往有着极为相似的过程,开头着手易愈到后来愈艰难,就象上山一样。尽管杨丽华对于自已选择的瓷画艺术的艰难是有着较为充分的心里准备的,开始也还算顺手,然而以后的事实还是要比她想象要困难的多,不知烧了多少窑,出炉的东西总感到不太满意。

1999年9月,杨丽华又一次来到了景德镇。为了防止意外,这次从配料、拌泥到塑形、绘画、上釉,她都是一手操作。当她把自已精心制作的30件作品小心翼翼地放进窑里时,心里象是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跳得厉害,那种心情不亚于寒窗十年等待金榜揭晓的到来。是成是败?她都不敢去想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杨丽华在焦急中等待着……当她把第一件作品从窑里取出来时心都快碎了,她简直不敢相信那么美丽的白天鹅怎么一进窑就变成了丑小鸭呢?她的心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悲伤揪得紧紧的。眼见春节就要到了,难道就这么空着手回去吗?不,我必须努力,我一定要成功!杨丽华默默地对自已说。她象一只受伤的鹰舔舔自已的伤口又重新投入了紧张的工作。转眼间大年三十到了,窑上的职工都回家与亲人团聚了,平时喧闹的作坊里此时只有她孤零零的身影在摇晃着。当迎接新年的烟花在夜空中灿燃鸣响时,杨丽华却因过度劳累牙龈发炎而不能进食,连个医生都没找着,坚强的她只能拚命的工作以求解脱。就这样,在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后,当春风染绿枯树枝头时,杨丽华收获季节终于来到了。经过了寒冬的洗炼,她这次的收获也是异常的芬芳。《松壑云泉》、《郁金香》、《鸡冠花》、《水乡》……当她从窑洞里取出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时,她感到过去所有的付出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杨丽华成功了,她用瑰丽的釉彩把自已的晚年涂抹得绚烂多姿,引来了众人的啧啧称赞。一个年过半百才开始瓷画研究的人何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面对众多的询问,平生不喜欢张扬的她只是浅浅一笑说:“也说不上什么秘诀,我只是做了自已喜欢做的事而已。”其实,杨丽华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若要详细道来,应该说首先要得益于她那那深厚的国画功底了。生于1939年的杨丽华自幼酷爱书法,1977年,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她进入了苏州市工艺美职大专攻花鸟画,毕业后被分到苏州工艺技校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擅长花鸟动物画,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交流获奖并被收收藏,她以一幅《荷塘秋雨》入选泰国国际现代水墨画展并获金奖,《春到江南》入选跨世纪著名中国画家作品展览并获最佳作品奖。作品曾入选《当代花鸟画家作品集》《第十一届当代花鸟画邀请展作品集》《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等。作为吴门画派的一员,杨丽华的作品以虫草雀鸟之类的小物见长,而这与瓷画作品的主题茶具碗具等小器具是极相吻合的,这也使她很容易在国画与瓷画之间找到了一条连结的纽带。当然,瓷画和国画毕竟属两个不同的画种,光有国画功底显然是不行的。要把两者融为一体,面临的问题还很多,甚至有些是属困扰许多专家的老大难问题了。比如说瓷画的立体效果问题,还有色彩运用问题等等。也正因此,许多瓷画艺术的探索者常常走了不远便没有信心再继续前行了。但杨丽华显然不属这一类,她凭着一股子倔劲,硬是把横在自已面前的道道障碍给扫除了。她利用肌里线条使她的国画功底在瓷画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而且由于注重对所画品种的结构把握,她的作品又给人以一种强烈的立体感,更显生动逼真。她把青花提炼到最佳颜色,即便在作品中只有那么一小块,也使人有一种冰青玉洁、纯净如翠之感。更值得称道的是,她还成功地解决了青花釉里红在瓷画中的大面积运用这一高难度问题,为瓷画艺术园地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在所有的颜色中,青花釉里红温度要求最高,达到1450度,稍微差错便会变形。尽管此种颜色发明于明朝,也曾有不少人惊艳于她的美而试图把她大面积运用于瓷画艺术上,但均未成功。因此,长期以来釉里红在瓷画艺术中也只是作为一种点缀来使用的。杨丽华经过不断研究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她成功地把大块大块的釉里红运用于瓷画艺术,使作品显现出一种令人惊悸的艳美来,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


世界上最美的莫过于用心血浇灌的成功之花了,杨丽华正是通过用心血浇灌的那一幅幅精美的瓷画作品把另一种美传给了爱美的人们。或许是受到陶工们粗放大度的影响,或许是有意识的变化,近年来,她的作品也越来越显示出大气有力的新貌。当你看到她创作的那件《斗笠荷叶碗》时,相信你一定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件作品直径36公分,碗体似风中荷叶翻卷而成,碗口边呈荷叶随风所动之势,形态自由奔放,叶上细微的纹络清晰可见,通体施以粉青釉更显清雅洁净,碗中用阳刻技法雕刻出一朵荷花,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花中央的那一点釉里红,也就是这一点釉里红却使整个作品有了灵性,活了起来。她创作的那件名为《郁金香瓶》的作品,在淡青色的“芊芊芳草”的背景上,粉白色的郁金香花,迎风摇,风情万种,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天然的富贵之气。你再看看她那件口径达50厘米的《松壑云海》碗,以瓷代纸,用传统的国画手法把林的幽静、云的壮观渲染得惟妙惟肖,不失为当代制瓷与国画相映成趣的一件代表作。还有那件以釉里红作主色调创作而成的《鸡冠花》,那瓶面上崛起的朵朵花骨如火如血,突现出一种惊悸的美艳,令人叹为观止。还有那件《苇荡里的丹顶鹤》,在传统造型的瓶面上,几只丹顶鹤在起伏不定的芦苇丛中似抗争、似起舞,整个画面有一种流动旋转的美,而那额头上一点釉里红把丹顶鹤之顶尽情地“丹”了起来,使本有些沉重的画面跳出了生命之光、生灵之气,透着一种奋斗者的激情,令你不能不心动。

正是由于杨丽华的瓷画作品透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美,她的作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00年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她的三件作品《郁金香瓶》《鸡冠花》《黄山松云碗》引起了专家的关注和好评。同年9月,她又在苏州博物馆成功地举办了“杨丽华国画陶瓷美术作品展”。她的作品也引起了收藏界的兴趣,有人想出高价收藏她的作品,但她提出一个条件,要买就得全部买下。不是她想挣大钱,她实在舍不得把这些精品分开。她想给她的这些孩子们一个安乐窝,就象给自已的子女找一个好的归属一样。杨丽华虽然已有了很多精品之作,但她还不满足,她觉得在数量上还远远不够,她还要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艺无止境嘛!她告诉我她准备近期再到景德镇去,去研究、去创作。看到杨丽华那灿烂的笑容,我很难把她与“退休”这两个字联起来,我突然悟出一个道理来:人的能量是不能用年龄来衡量的。我相信,正如杨丽华空手前往景德镇一样,这次她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意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