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你与父母的关系,就是你的命运,在童年早期就注定了

 昵称65625155 2020-05-31

如果你的性格开朗活泼,那与父母相处的应该是非常和谐的;但如果你常常焦虑、自卑、羞于表达自己的看法,那么与父母的关系可能是不太和谐的。

从原生家庭心理学角度看,你的性格和命运都与童年时期和父母的相处方式相关。

爱的给予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中国父母都很常见这样的问题:面对同事、面对朋友时,都能表现得很客气,但唯独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得很糟糕。

这里的糟糕并不是都指对孩子的不好,有时对孩子过于溺爱,也是十分糟糕的。

虽然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当给予充分的“爱”,可是爱的本质、艺术和表达不单单是给予,也不是迁就,更不是无条件满足

人生中的生与死,遇见与分别,开心与难过,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所以,正在成长的孩子也需要经历这种“成对”的教育,必要时,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痛苦、克制和忍耐,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坚毅的性格。

在家庭中,父母恩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因为孩子是他们爱情的结晶,所以爱是他们一家人的联结。

一个孩子的诞生,有母亲的功劳,但同时也有父亲的功劳,否认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对孩子本身的质疑。并且,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永远在一起,家庭永远幸福。

爱与归属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研究后发现,当人的生理需求被满足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

爱与归属感就像人类内心的必备供给,如果得不到,就会让人感到难过和空虚。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父母联结的归属感。

所以,孩子和父母是怎么联结的呢?

正如上文所言,孩子通过和父母做相同的事,可以感觉到“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价值观的影响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就像一张白纸,而这张白纸被迫进入家庭系统里。家庭系统就好比染缸,将这张白纸随意浸染。

人们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家庭之中,被各种各样的思想随意浸染。

突然有一天,我们有了独立意识,拥有自己不同的三观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被童年时期的原生家庭重重的烙上了烙印。

如果在童年时期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烙印是充满爱的,那我们就是个阳光、自信、上进、有责任且能担当的人;如果在童年时期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烙印是溺爱、伤害且痛苦的,那么我们对于爱的能力、价值观、心态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问题。

就像有的人很不喜欢自己父亲或母亲的性格,一直想要摆脱,不想成为父亲或母亲那样的人。

可正是因为自己的童年时期,都是和父亲或母亲一起度过的,他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自己的性格,与父亲或母亲越来越像。这就是童年时期,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下面有两个例子很好的对比了童年时期原生家庭,不同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一个原生家庭,父母放手早,孩子独立自主、有责任心,可是父母总是对孩子批评和指责,让孩子时常感到自卑,没有上进心,或者说孩子曾经有过上进心,可是不知道如何努力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

孩子明白父母是爱自己的,只是不会表达爱。

第二个原生家庭,因为父母给予孩子充分信任、欣赏、鼓励及无私的帮助,这些都激励着孩子要上进、要优秀

父母没有整天唠叨着让孩子上进,他们用行动给孩子传递着他们的人生态度,让孩子开始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真正的爱,而这份爱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

每个人都不能决定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可以经过以后的努力做出改变,只要用心就可以找到出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