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药中《六元正纪大论》讲解5

 新用户33586458 2020-05-31
六、《六元正纪大论》讲解 5
    
    【原文】    
    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1),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大虚,阳气不令(2),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黔(3),其政肃,其令徐(4)。寒政大举,泽无阳焰(5),则火发待时(6),少阳中治,时雨乃涯(7),止极雨散,还于太阴(8),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9),寒敷于土,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10),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泄血溢(11),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病,温病乃作(12),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13)。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直乃遇寒,火气遂抑,民有气郁中满,寒乃始(14)。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15),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閟闷(16),不洽者死。四之气,风湿交争(17),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18)。民病大热少气,肌肉痰足痿,注下赤台(19)。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20)。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21),阴凝大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22)。故岁宜苦以操之温之(23),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24),抑其运气,扶其不住(25),元使暴过而生其疾(26),食岁谷以全其真(27)r避虚牙3以安其正(28),适气同异,多少制之(29),同寒湿者操热化(30),异寒湿者燥湿化(31),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32)。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33)。有假者反常(34),反是者病,所谓时也((35)帝曰:善。      
    【讲解】      
    (1)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      
    “太阳司天之政”,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气化运行先天”,句中的“先天”二字,在运气学说中一般作“太过”或“早至”解,指气候“先天而至”,即“未至而至”,气候比季节来得早。这也就是《气交变大论》中所谓的:“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全句意即六十年中属于太阳寒水司天的十年中都是岁运太过之年,所以原文说:“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      (2)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    
    这几句是对太阳寒水司天之年自然气候特点的描述。“天气肃”,指自然界一片清肃,“地气静”,指大地上生长现象相对安静而不活跃。“寒临太虚”,指气候寒冷。“阳气不令”,指阳气不足。全句意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气候偏于寒冷,自然界生物生长现象相对低下而不活跃。        (3)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黔    
    “水”,指司天之气为太阳寒水。太阳寒水司天,必然是太阴湿土在泉。“土”,指在泉的太阴湿土。“合德”,指在司天之气与在泉之气的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气化和物化现象。“辰星”,即水星。“镇星”,即土星。“应辰星镇尾”,意即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之年,这一年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上半年偏寒,下半年偏湿。这种气候变化被认为与天体上的水星和土星运行密切相关。“玄”,指黑色谷物;“黔”,指黄色谷物。“其谷玄黔”,意即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之年,全年气候以寒湿偏胜为特点,因此,玄谷、黔谷在生长上相对良好,因而玄谷、黔谷也就是太阳寒水司天之年的  “岁谷”。所谓“岁谷”,亦即当年生长较好的谷物。张隐庵注此云:“其谷主玄数者成熟,感司天在泉之气,所谓岁谷是也。”即谓此义。      
    (4)其政肃,其令徐      
    “肃”;即清肃。“徐”,即缓慢。“其政肃,其令徐”,意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冷,下半年气候偏湿,自然界一片清肃,植物生长相对缓慢。      
    (5)寒政大举,泽无阳焰      
    “寒政大举”,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气候相对寒冷。“泽”,指水。“阳焰”,即火馅。“泽无阳焰”,形容太阳寒水司天之年,气候寒冷,好象有水无火一样,      
    (6)则火发待时    
    此承上句而言。“发”,指发作,与“郁”相对应。“火发待时”,意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于寒冷,主气的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均为寒气所郁,应温不温,应热不热,因而“寒政大举,泽无阳焰”。但是,运气学说认为,有“郁”就有“发”,郁极乃发。这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被郁的火就要发作出来,所以说“火发待时”。至于什么时候才发,张介宾谓:“寒盛则火郁,郁极必发,待王时而至也。”什么时候是“王时”? 张隐庵认为是五之气,因为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三之气是太阳寒水,四之气是厥阴风木,五之气才是少阴君火。他说,“待时者,至五之气,少阴间气司令而后发。”这就是说,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冷,但到了五之气,亦即到了秋分以后至小雪,也就是约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一段时间中,又可以出现较热的气候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这也就是下文所说的:“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      
     (7)少阳中治,时雨乃涯      
    “少阳”,指六气中的少阳相火。六气六步主时中,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为少阳相火。因此,这里所说的“少阳”,亦即主气中的三之气。“中治”,指客气中的司天之气。因为客主加临时,司天之气总是加在主气的三之气上,亦即少阳相火的位置上。三之气在六步中居第三步,位于六步之中,所以叫作“中治”。“时雨”,指正常的降雨,此处是指雨季,也就是指主气四之气太阴湿土所属的节气。“涯”指边际或尽头处。“少阳中治,时雨乃汲”,是紧承上句而言,意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上半年天气偏冷,主气的初之气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为司天之气所郁,应温不温,应热不热。三之气少阳相火,正好是司天之气的位置,所以也仍然偏冷,应热不热。由于司灭之气主要管土半年,因此太阳寒水之气要到三之气以后才终止,到了四之气太阴湿土主时的时候,寒水之气的作用才结束。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时雨乃涯,。张隐庵注此云:“此言四时之主气而为司天之所胜也。少阳中治者,少阳相火主三之气,而又为寒水加临,是以时雨乃涯。此言四时之主气而为加临之客气所胜也。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而加临之二气上寒水,四之主气属太阴,是以寒水之气,至三气止,而交于四气之太阴也。”即属此义。      
     (8)止极雨散,还于太阴      
    “止”,指作用终止。“极”,指终极,此处指三之气终结时。“雨散”,不好理解,注家多不解释。我们疑为“寒”字之误。“太阴”,指生气的四之气太阴湿土。“止极雨(寒)散,还于太阴”,意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寒水之气至主气的三之气为止。至四之气以后,下半年则由在泉之气主事。所以张介宾注云:“岁半之后,地气主之,自三气止极,雨散之后,交于四气,则在泉用事,而太阴居之。”      
    (9)云朝北极,湿化力布,泽流万物      
    “云朝北极,,指雨水很多。“湿化乃布”,指气候潮湿。“泽流万物”,指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受湿的作用和影响。这是对太阴湿土在泉时自然界的气候和物候变化特点的概括。          (10)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      
    “寒敷于上”,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上半年寒气偏胜。“雷动于下”,张介宾注:“雷动于下,火郁发也。”张隐庵注:“雷动于下者,少阴之火气,在太阴之右,至五气而始发也。”这就是说木阳寒水司天之年,上半年虽然偏于寒冷,但到了下半年五之气时,由于此时客气的间气是少阴君火,所以此时可以出现偏热的气候变化。“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由于太阴湿土在泉,所以从总的来说气候特点仍以寒湿为主。这也就是王冰所注的:“岁气之大体也。”      
     (11)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泻血溢      
    “民病寒湿”,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气候变化以寒湿为主,因而人体疾病在性质上也以寒湿为主。“发肌肉痿”,指肌肉萎弱无力。“足痿不收”,指肢体瘫痪不用。“濡泻”,指大便溏泻。“血溢”,指出血。这些症状,从病位上来看多与脾肾有关,从病的性质来看多与寒湿有关。全句意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太阴湿上在泉,因此在疾病定位上要首先考虑脾肾,在疾病定性上要首先考虑寒湿。      
    (12)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疠,温病乃作    
    以上所述的是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在气候及物候变化上的大体情况。以下所述的则是太阳寒水之年六步主时中每一步的具休气候及物候变化情况。为了便于讲解,兹将太阳寒水司天之年的司天在泉四间气图示如下:    
国医大师方药中黄帝内径运气七篇讲解(50)
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客气六步主时图

    “初之气”,指人阳寒水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的初气为少阳相火。“地气迁”,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初之气为少阳相火是由上一年在泉之气迁转而来。太阳寒水司天之年的上一年是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上一年在泉间气的少阴君火迁于本年的五之气上,所以少阳相火才能由上一年的二之气上迁转到本年的初之气上。“气乃大温”,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初之气为少阳。少阳主火,所以在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亦即在本年大寒以后至惊蛰节以前,大约在农历十二月下旬至二月上旬这一段时间内,气候很。“草乃早荣”,指植物萌芽生长较平常提早。“民乃病疠,温病乃作”,指由于气候反常,疫病流行,容易发生温病。    
    (13)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这是指温病的临床症状。“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意即在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中。从全年来说,虽然疾病以寒湿类疾病为主,但在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初之气是少阳,所以也可以出现身热、头痛、呕吐、疮疡等热病症状。    
    (14)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      
    “二之气”,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二之气为阳明燥金。“大凉反至”,指由于阳明主凉,主燥,所以在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内.亦即在该年春分以后至小满以前,大约在农历二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偏凉。“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指这一段时间正值春夏之交,应温不温,应热不热,草术生长缓慢。“民病气郁中满”,指人体因气候影响,肝气疏泄不及而发生气郁中满症状。“寒乃始”,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于寒凉。但由于初之气为少阳相火、所以实际上并不太冷,因此真正的偏寒现象还是从二之气才开始。    
     (15)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    
    “三之气”。指太用寒水司天之年,其客气三之气为太阳寒水。“天政布”,“天政”指司天之气,意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其客气六步的三之气,正是司天之气的本位所在。“寒气行”,指由子太阳主寒,加上这一步是司天之气所主,所以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亦即在该年小满以后至大暑以前,大约在农历四月下旬至六月上旬这一段时何中,气候特别寒冷。“雨乃降”,指夭比较冷,雨水也比较多。“民病寒”,指疾病的性质以寒病为主。     
     (16)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閟    
    这是承上句“民病寒”而言。“热中”,指里热症。“痈疽”,指皮肤生疮。“注下”,指顺泄、下痢。“心热瞀閟”,指头目不清,心中闷满。全句意即太阳寒水司之年,上半年气候偏寒。尤其是只之气这一段时间特别寒冷,所以这一段时间中人们容易感寒.但是由于这一段时间中正是春夏季节,气候应温应热。人体阳气也相应偏盛,陈此在感寒之后,就容易出现寒郁于表,热结于里的表寒里热症。因而在临宋上出现上述热中、痈疽、注下、瞀閟等里热症状。      
    (17)四之气,凤湿交争      
    “四之气”,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四之气为厥阴风木。“风湿交争”,指由于厥阴主风、主温,所以在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亦即在该年大暑以后至秋分以前,大约在农历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这一段时间巾。气候偏温。风气偏胜。四之气从主气来说,又属太阴湿土,雨水较多,加上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太阴湿土在泉之气偏胜.所以在这一段时间中,风气与湿气均可偏胜或互有胜复,因此原文谓“风湿交争”。      
    (18)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     
    这是承上句“凤湿交争”而言。“风化为雨”即“湿”在“风”的作用下,由于风可以胜湿,所以湿就不致偏胜而成为正常的降雨现象。“乃长乃化乃成”指在正常的降雨情况下,自然界的植物就能够正常地生长和成熟。之所以能够“风化为雨”.这是因为风可以胜湿的原因。《六微旨大论》中指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正是这一理论在气候及物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体现。      
    (19)民病大热,少气。肌肉痿,足痿,注下赤白    
     这仍是承上句“风湿交争”而言。“民病大热”,指在这种气侯变化中人休容易发生热病;“少气”,指气短。“肌肉痿”,指肌肉萎弱。“足痿”,指下肢瘫痪,运动障碍。“注下赤白”,指赤白痢疾。全句意即在四之气这一段时间中,由于客气为风,为温,主气为湿,为热,因此容易出现湿热交争的现象而在临床土表现为发热、少气、肌肉痿,足痿、赤白痢疾等湿热内蕴的症状。其中肌痿、足痿、注下赤白,总的来说,均属湿病。可以见于寒湿情况下,如前述之“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泻血溢”,可以见于湿热情况下,如木节所述,因此在临床上还必须进一,步加以仄别。不能执一而从。      
    (20)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    
    “五之气,,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五之气为少阴君火。“阳复化”,指因少阴主君火,主热,所以在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亦即在该年秋分以后至小雪以前,大约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偏热。“草乃长乃化乃成”,指植物成长又趋于活跃。“民乃舒”,指人林内郁积的阳气由于气候转热得到发泄而不致佛郁在里。因而感到舒畅。这也就如张隐庵所注:“火郁发之,故民乃舒。”
    (未完待续)
    以上摘自  方药中许海松著《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  一书
                   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  198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