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药中《六元正纪大论》讲解12—1

 新用户33586458 2020-05-31
六、《六元正纪大论》讲解 12

    (33)五之气,惨令己行      
    “五之气”,指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五之气为阳明燥金。“惨令”,指秋令,意即秋天西风清肃,树凋叶落,景象惨凄。“惨令已行”,指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亦即在秋分以后至小雪以前,大约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主气客气都是阳明燥金用事,阳阻主凉,所以这一段时间气候偏凉,故张介宾注云:  “客主之气,皆阳明燥金用事,故其政令如此。”      
    (34)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      
    “寒露下”,指天气寒凉,出现露水。“霜乃早降”,指霜降较一般年份为早。“草木黄落”,指草木凋谢,黄叶飘零。以上是对太阴湿土司天之年,五之气这一段时间中自然景象的描述。      
     (35)寒气及体,君子周密    
    “寒气及体”,指人体感到寒凉。“君子周密”,指善养生者要注意保暖防寒。全句意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五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偏凉,人们应一该注意保暖,以防因凉致病。      
     (36)民病皮腠    
    “皮腠”,即皮肤、腠理,与人体肺脏密切相关。“民病皮腠”,意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气候偏凉,因此人休亦容易感寒凉之邪而发生发热、恶寒、咳喘、鼻堵、流涕或皮肤斑疹等肺病症状。    
     (37)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    
    “终之气”,指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其客气终之气为太阳寒水。“寒大举”,指太阴湿土司天之年,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亦即在小雪以后,大寒以前,大约在农历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由于其主气客气都是太阳寒水主事,太阳主寒,所以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特别寒冷。“湿大化”,“湿”,指太阴湿土司天之气。前已述及,天气可以下降,,影响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因而下半年雨水也可偏多。“大化”,指雨湿之气在终之气太阳寒水的作用下,雨水化为冰雪。质言之,亦即这一段时间气候特别寒冷,异于常年。张介宾注:“在泉客主之气,二皆太阳寒水用事,故其政令如此。”马漪注:“终之主气,本太阳寒水也,而太阳寒水客气加之,则寒大举,泥大化,霜积阴凝,水冰阳隐。”张隐庵注:“终之主客,乃在泉寒水之气,故寒大举。寒湿之气,上下相交,故湿大化,霜积阴凝,湿之化也,冰坚阳伏,寒之令也。”均属此义。   
    (38)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令不治  
    “霜乃积”,指霜聚积为冰。“阴乃凝”,指彤云密布。高士宗注:“水气盛,故湿大化,犹言湿化为水也。寒极而水不行,则霜乃积,阴乃凝。霜凝则水坚冰,阴凝则阳光不治。”这就是说在太阴湿土司天之年,终之气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严寒,所以经常是万里彤云,雪地冰天。这几句是对这一段自然景象的记述。      
    (39)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      
    “感乎寒”,指感受寒邪,太阳主寒,与人体之肾密切相关。“关节禁固”, 指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腰脽痛”,即腰椎痛。全句意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太阳寒水在泉,在终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严寒。人体感寒则可以在临床玉出现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腰痛等肾病症状。
     (40)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    
    这是解释上述“关节禁固”、“腰脽痛”等症发生的原因及其症候性质。“寒”,此处指太阳寒水。“湿”,指太阴湿土。“气交”,指天气地气之间,《六微旨大论》谓:“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全句意即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气候变化以寒湿为主。因此上述“关节禁固”、“腰脽痛”等病症很多是由于感受寒湿之邪而发生,其症候性质属子寒湿。           (41)必折其郁气而取化源      
     “折其郁气而取化源”,与前述“折其郁气,先取化源”之义相同。此处王冰注: “九月化源,迎而取之以补益也。”意即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三月。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冬令严寒,因此应该在冬令未到之先的九月,先补心火,扶阳气,以治疗于未病之先。           (42)益其岁气,无使邪胜      
    “益其岁气,无使邪胜”句,历代注家解释不一。张介宾认为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是土运不及之年,因此当益其岁气。他说:“太阴司天,丑未不及之岁也,故当益其岁气。”马蒔则把“益其岁气”与前述“取其化源”联系起来。他说:“取其化源者,即于九月补之,益其岁气,无使邪胜。”张隐庵则从岁运不及来解释,认为岁运不及之年就要补益岁气。他说:“益其岁气,无使邪胜者,谓岁运不及,故当益之。邪气者,即所不胜之气也。高士宗解释同张隐庵,也认为岁运不及之年要补益岁气。他说:“岁运不及,则益其岁气。”上述诸家注解,张介宾把司天之气分为太少,显然不合《内经》精神,我们在前文中已作过较详细的讨论,此处不再重复。马蒔把“益其岁气”,理解为“取其化源”,把“九月补之”,解释为“益其岁气”。也无法理解。我们认为张隐庵和高士宗的注解比较合理。因为丑未太阴湿土司天的十年,从岁运来说,都是岁运不及之年。根据“运不及而得助”即可构成平气的规律,补益岁气,即可使不及的岁运得到帮助从而构成平气。例如丁丑、丁未年属木运不及,这一年春夭应温不温,应生不生,则这一年春天就要补益木气,使得其平。癸丑、癸未年,属火运不及,这一年的夏天应热不热,应长不长,则这一年的夏天就要补益火气,使得其平。己丑、己未年,土运不及,但因为这一年太阴湿土司天,运不及而得助,所以己丑、己未同正宫,自然构成平气。乙丑、乙未年,属金运不及,这一年的秋天应凉不凉,应收不收,则这一年的秋天就要补益金气,使得其平。辛丑、辛未年,属水运不及,这一年的冬天应寒不寒,应藏不藏,则这一年冬天,就要补益水气,使得其平。这种补益岁气的方法,也就是本篇一开始就提出的u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这一基本精神在具体年份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因此我们认为张注和高注是合理的,并在此作进一步讨论和补充。      
     (43)食岁谷以全其真    
     “岁谷”,指感受各个年份司天在泉之气所生长的谷物。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的十年中,前已述及:“其谷衡玄。”这就是说麟谷和玄谷是太朋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的岁谷。“食岁谷以全其真”,意即在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的十年中,辫谷、玄谷生长数量较多,质量较好,因此这十年中应多食拼谷玄谷,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    
     (44)食间谷以保其精    
    “间谷”,指感受左右间气所生长的谷物。由于左右间气,在性质上与司天在泉之气有其不同之处,因此感受间气所生长的谷物也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所以前文谓,“食间谷以去其邪。”意即根据感邪的性质,在治疗上选用相应的食物或药物进行针对性的处理。“食间谷以保其精”,与“食间谷以去其邪”句完全同义,因为“去邪”就是“保其精”。关于这一问题,在前文中也已作过较详细的讨论和解释,可参看。    
     (45)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    
    “岁”指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以苦”,即用苦寒药物。“燥之”,即用燥湿药物。“温之”,即用湿热药物。“发之”,即用发汗药物。“泄之”,即用利尿药物。全句意即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全年气候特点以寒湿为主。在寒湿的作用下,人体疾病亦以寒湿为主。或表现为表寒里湿症,例如前述的“民病身重,盼肿,胸腹满”,这在治疗上就应发之,泄之,亦即运用发汗、利小便的方法来作治疗。或表现为寒湿交搏症,例如前述的“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这在治疗上就应温之,燥之,即运用温寒、燥湿的方法来作泊疗。或表现为表寒里热症,例如前述的“民病血滋,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痰”,这在治疗上就应发之及以苦清之、下之,亦即运用发汗、清热的方法来作治疗。或表现为湿热交蒸者,例如前述的“温病大行,远近咸若”,“民病腠理热,血暴,疟,心腹满热,胪胀,胕肿”,这在治疗上就应发之,泄之,苦之,燥之,温之同用,亦即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发汗利小便等方法综合运用。这里文字虽然不多,但却为我们治疗湿病指出了治疗大法,亦即发汗,利尿,温中,清热,燥湿等治疗方法,从而为后世对湿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46)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    
    此节是对前述治疗方法的说明。“不发不泄”,即如果对于湿病不采取发汗,利小便的方法,“则湿气外溢”,即湿邪得不到出路而会自动寻找出路向外溢流。“肉溃”,指肌肉溃烂,“皮拆”,指皮肤损坏、裂开。“水血交流”,指皮肤肌肉溃烂时渗出物广泛渗出。全句意即在治疗湿病时,由于“湿”为邪,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不需要的液体,因此对于湿邪的治疗,必须要使其有出路,以便使湿邪得以排出体外。其出路有二: 其一,通过出汗使湿邪排出体外,其二,通过小便使湿邪排出体外。因此,原文在这里十分强调“发之”、“泄之”的治疗方法。认为如果湿邪滞留体内而不用发汗、小便的方法,则湿邪自动向肌表滋流时,就会给人体带来重大损害。原文谓“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这是《内经》对湿病病机转化和治疗机理的具体阐发。      
     (47)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      
   “赞”,即赞助或支持。“阳火”,即阳热之气。“御”,即防御、抵抗之义。“甚寒”,即大寒。全句意即“湿”为阴邪,多由寒生。因此在治疗上应以扶阳、温中为主要治疗方法。此两句与前述“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句联看,不难看出,对于湿病的治疗方法是:其一,已产生的湿邪要给出路,这就是发汗、利小便,其二,同时要从根本上治疗,即祛除产生湿邪的因素。从本节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民病寒湿有关内容来看,湿的产生主要由于寒甚,因此在消除寒湿产生的原因上,温中、扶阳又是治疗湿病的主要方法。这也就是原文所提出的“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这一防治原则。这一治则,直接指导着后世对湿病的临床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庢湿喝》中,对于湿病的治疗方法,一则曰:“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再则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三则曰:“风湿相搏……桂枝附子汤主之。……去桂加自术汤主之。……甘草附于汤主之。”在该书  《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二》中,对于痰饮的治疗方法,一则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二则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三则曰:“病滥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从引文不难看出,张氏治疗湿病原则基本上就是发汗、利小便,温药和之。这完全是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而《内经》上述治则治法的提出,则又是从运气学说中衍化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不但中医基本理论方面的若干重大间题应溯源于运气学说,而且临床治疗方面的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治则治法,也导源于运气学说。这也不是我们今天重视、钻研运气学说的旨意所在。         (48)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      
    “从”,此处作根据讲。“气”,指岁气。“异同”,指岁气与岁运之间的异同。“少多”,指治疗上所用针对性药物的少或多。“判”,张隐庵注:“判者,分也。”此处作判断或区分讲。全句意即在太阴湿土司天的十年中,虽然从总的来说,气候变化以寒湿偏胜为特点,人体疾病亦以寒湿偏胜为特点,治疗上亦以温中、散寒、利湿为特点。但是此十年中,由于各年岁运上还各有不同特点,因此在具体处理疾病时,还必须结合岁运的特点综合加以分析,完全按寒湿来治疗,或者不完全按寒湿来治疗,从少从多,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原文谓“从气异同,少多其制也”,即是指此而言。高士宗《素问直解》,“判 ”改作“制”,其义相同。但我们认为多数版本注本既作“判”字,因此仍以不改为好。      
    (49)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      
    “同寒者以热化”,即岁运与岁气在性质上基本相同,均属于寒者,在治疗上即可以采用温热散寒的方法来作治疗。例如丁丑、丁未年,木运不及,应温不温。癸丑、癸未年,火运不及,应热不热。应温不温,应热不热,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即是偏于寒凉。因此这四年,岁运与岁气基本相同。在治疗上应从热化,即以温中散寒为主。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同寒者以热化”。但是另外几年则不一样,如乙丑、乙未年,金运不及,应凉不凉。辛丑、辛未年,水运不及,应寒不寒。应湿不最,说明风气偏胜,气候偏温。应凉不凉,应寒不寒,说明气候偏热。因此这几年中,只有岁气相同,亦即都是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这一点相同。岁运与岁气就不完全相网。所以在这几年的治疗上就只能从燥化。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同湿者以燥化”。值得抚出来讨论的是,对这两句的注解。王冰注为;“少宫、少商、少羽,岁同寒。少宫岁又同湿。湿过故宜燥,寒过故宜热,少角、少征岁平和处之也。”王氏在这里指少宫,即土运不及之年,亦即己丑、己未两年,认为是“岁同寒”,把少角,即木运不困之年。亦即丁丑、丁未年,少征,即火运不及之年,亦即癸丑、癸未两年,认为是“步平和处之也”,显然不合《内经》原意,注解错误。《气交变大论》明确指出:“岁才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雍下。”这就是说,少角之年,即岁木不及之年,应温不温,春行秋令。少征之年,即岁火不及之年,应热不热,夏行冬令。这怎么能说是“岁平和”?《气交变大论》又指出。“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这就是说少宫之年,即岁土不及之年,风气偏胜,应湿不湿,气候偏温,所以才“草木茂荣,飘扬而甚”。这怎么能说是“岁同寒”?少宫之年,土运不及,但己丑、己未年是太阴湿土司天,运不及而得助,因此“上宫与正宫同”。这怎么能说“少宫岁又同湿,湿过故宜燥? 于此可以看出,王冰此注,完全违背丁《内经》原意,不足为训。张介宾注此时,未直言王冰之非,但在文字上已有改动。他说:“以上十年,运之与气,有与在泉同寒者,确与司天同湿者,当多用燥化之品以治之,如少宫岁是也。其少角、少征等,当稍从和平以处之也。”张氏在这里没有把少宫认为是“岁同寒”,也没有把少角、少征认为是“岁平和”,而是用了句“当稍从和平以处之也”。虽然也没有完全说清楚,但已有王冰注为略高。马蒔之注与王冰完全相同,显然照抄王注。张隐庵、高士宗则避而不谈。《内经》诸注家中,我们认为王冰注解最好,且有不少阐发精深之处,但智者千虑,饮不免此失,令人益感读书之难。    
    (50)异者少之,同者多之   
    “异”,指岁气与岁运不同的年份。“同”,指岁气与岁运相同的年份。“多少”,指用温中,散寒、燥湿药物的多少。全句意即太阴湿上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之年,寒湿为主。因此从总的说来,温中,散寒、燥湿的药物总是要用的,但是在用的多少上,则要看具体年份,确定具体用法。岁运与岁气相同的年份,如前述之丁丑,丁未、癸丑、癸未等年份,就要多用。反之,岁运与岁气不完全相同的年份,如前述之己丑、己未、乙丑、乙未、辛丑、辛未等年份,就要少用。这就叫:“异者少之,同者多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