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元正纪大论》讲解 14
【原文】
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1),地气肃,天气明(2),寒交暑,热加燥(3),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4),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5)。其政明,其令切(6),其谷丹白(7),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8)。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9),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眥疡(10),寒厥入胃(11),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12)。初之气,地气迁(13),燥将去(14),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15),风乃至,阳气郁(16),民反周密(17),关节禁固,腰脽痛(18),炎署将起,中外疮疡(l9)。二之气,阳气布(20),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21),寒气时至(22),民乃和(23),其病琳,日瞑,日赤(24),气郁于上而热(25)
。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番鲜(26),寒气时至(27),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28)。四之气,浮署至,大雨时行(29),寒热互至(30),民病寒热,嗌干,黄癉,鼽衄,饮发(31)。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32),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33),民乃康(34),其病温(35)。终之气,燥令行(36),余火内格(37),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38)。寒气数举,则露雾翳,病生皮腠(39),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40),地将易也(41)。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42),折其郁发,先取化(43)。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避虚邪(44)。岁宜咸以软之,而调其上(45),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46)。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47),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帝曰:善。
【讲解】
(1)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
“少阴司天之政”,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气化运行先天”,即气候比季节来早,未至而至,亦即太过之年。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的十年,都是岁运太过之年。所以原文谓:“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
(2)地气肃,天气明
“地气”,指在泉之气。“肃”,指清肃。“地气肃”,意即少阴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金性清肃,下半年气候偏凉。“天气”,指司天之气。“明”,指明亮。“天气明”,意即少阴司天之年,君火司天,火性明亮,上半年气候偏热。
(3)寒交暑,热加燥
“寒交暑”,历代注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寒交署”,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的上一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之年。这也就是说,上一年的终之气为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的初之气是太阳寒水。上一年的少阳相火代表暑气,这一年的太阳寒水代表寒气。上一年的终之气的暑气交与这一年初之气的寒气,所以叫做“寒交暑”。这一种解释以《新校正》为代表,其注云:“详此云寒交暑者,谓前岁终之气少阳,今岁初之气太阳,太阳寒交前岁之暑也。”以后马蒔、张隐庵对此句亦作类似解释。马蒔云:“往岁巳亥终之客气少阳,今岁子午初之客气太阳,太阳寒交往岁少阳之暑,故曰寒交鲁。”张注云:“岁前之终气乃少阳相火,今岁之初气乃太阳寒水,故为寒交暑。”另一种解释是:“寒交暑”与“热加燥”一样,都是承上句,亦即指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上半年偏热,下半年偏凉,寒热相交的自然景象而言。这一种认识,以张介宾为代表。其注云:“阳明燥金在泉,故地气肃。少阴君火司天,故天气明。金寒而燥,火暑而热,以下临上日交,以上临下日加。”以后高士宗所注也与张注大致相同,但小有出入。高注云:“少阴火热在上,初之客气太阳寒水、是寒交暑者也。”这就是说,高注认为所谓“寒交暑”是指司天之气与间气的初之气太阳寒水相交,此与张注不同。我们同意张介宾的往解。因为对于天气和地气的关系,《内经》总是强调“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气与地气交互作用和影响。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全在泉之年,必然就是寒暑相交,燥热相临。这是《内经》的精神、其它注解,似嫌牵强。“热加燥”,历代注家大致相同,几乎一致认为是少阴君火司天之气与阳明燥金在泉之气相加。《新校正》注:“热交燥者,少阴在上而阳明在下也。”张介宾注:“以上临下曰加。”马蒔注:
“今岁少阴在上而阳明在下,故曰热加燥。”张隐庵注:“君火在上,燥金在下,故曰热加燥。”只有高士宗注有所不同。他说:“阳明燥金在下,五之客气少阳相火,是热加燥也。”认为“热加燥”,是指在泉之气与间气五之气相加。我们认为这样解释比较牵强,似乎仍以司天在泉之气相互作用来理解为好。
(4)云驰而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
这几句历代注家解释都不够清楚。王冰未注,《新校正》亦未注。张介宾虽然有注,但他认为是“此即阳明司天,燥极而泽之义”,把少阴司天和阳明司天等同起来,令人无法理解。马蒔的注解,仅仅在原文上加了两个字,即:“其云驰雨府,则湿化乃行,时雨乃降。”等于不解。张隐庵则认为。“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即少阳临上,雨乃涯之义。”按“少阳临上,雨乃涯”,见于少阳司天之政。原文是指少阳司天之年,主气客气都是少阳相火,雨水很少。此处“时雨乃降”;是指雨水偏多,完全是两个概念。以此例彼,可以说南辕北辙。高士宗所注,我们认为忱较合理。他说:“四之客气,太明湿土,故又曰云驰雨府,湿化乃行。”这就是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四之气上主气客气都是太阴湿土主事,因此雨水偏多。我们认为,这里是承前句“寒交暑,热加燥”而言,意即由于四之气这段时间正值天气与地气相交时问,也就是气交之间,因此这一年的气候特点在寒暑相交、燥热相临之间还会出现雨湿偏胜的情况。此与后文“四之气,褥暑至,大雨时行”同义。互参。
(5)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
“金火合德”,指少阴君火司天之气与阳明燥金在泉之气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上应荧惑太白”,指这一年之所以出现俞述之“寒交署”,“热加燥”等气候变化,与天体上的火星及金星运行变化密切相关。
(6)其政明,其令切
“其政明”,“明”,指光明,此处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热。“其令切”,“切”,指悽切,此处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下半年气候偏凉。张介宾注“火明金切”即属此义。
(7)其谷丹白
“丹”,即丹谷。“白”,即白谷。丹谷的生长环境要求偏热,白谷的生长环境要求偏凉。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上半年气侯偏热,适宜于丹谷的生长。下半年气候偏凉,适宜于自谷的生长,因此少阴司天之年,谷物生长以丹谷和白谷最好,收成也较多,所以丹谷、白谷也是少阴司天之年的岁谷。
(8)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
“水火寒热”,“水”和“寒”同性,“火”和“热”同性。此处是指少阴君火司天与阳明燥金在泉之气而言。少阴之气属火,属热。阳明之气属水,属寒。“气交”,即天气与地气相交。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之年,由于天气地气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所以这一年气候上寒热错杂,疾病上也虚实互见。所以张介宾注云:“少阴司天,附明在泉,故水火寒热,持于气交之中而为病如此”。
(9)始也热病生于上,消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
“热病生于上”,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热,因此人体亦因易感热邪而发生热病。“清病生于下”,意即少阴司天之年,用明燥金在泉,下半年气候偏凉,因此人体亦因易感寒邪而发生寒病。“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意即由于天气与地气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或者由于主气与客气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出现寒热凌犯人体的情况。例如少阴君火司天、阳明操金在泉之年,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太阳寒水。厥阴主温,太阳主寒。这就可以出现寒热凌犯的情况。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阳相火。阳明主凉,少阳主火。这也可以出现寒热凌犯的情况。因此,这一年上半年虽然说“热病生于上”,以热病为主,但由于寒热凌犯的原因,也会有寒有热。下半年虽然说“清病生于下”,以寒病为主,但由于寒热凌犯的原因,也会有寒有热。高士宗注,“少阴火热在上,初之客气太阳寒水,是寒交暑者也。阳明燥金在下,五之客气少阳相火,是热加燥也。”“火气司天,故热病生于上,金气在泉,故清病生于下,寒交暑,热加燥,故寒热凌犯而争于中。”即属此义。
(10)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衄,目赤,眥疡
“咳喘”,即咳嗽、气喘。“血溢”,即血出于上或肌表,如呕血、衄血、肌衄等。“血泄”,即血出于下,如便血、尿血、崩漏等。“欺咙”,即喷哎、鼻堵,流涕等。“目赤”,即眼泛红。“眥疡”,即眼角溃烂。上述这些症状,一般来说,多属热症。全句意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人体可以因感受热邪而在临床上发生上述症状。所以张介宾注云:“火为热。……故热病见于上。”高士宗注云:“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昔疡,燥热病也。”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