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药中《六元正纪大论》讲解31

 新用户33586458 2020-05-31
国医大师方药中黄帝内径运气七篇讲解(77)           国医大师方药中黄帝内径运气七篇讲解(77)


六、《六元正纪大论》讲解 31

    【原文】    
    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术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1),何气使然? 歧伯曰: 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徽其下气而见可知也(2).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3)何也? 歧伯曰:命其差。帝曰:差有数乎? 歧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4)。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 歧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5),此候之常也。帝曰:当时而至者(6)何也? 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帝曰:普。气有非时而化者(7)何也? 歧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8)。帝曰: 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9),其候何如? 歧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10)。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 歧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11)。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二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12)。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13)。此四气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14),少谨察之。帝曰:善。      
    【讲解】      
    (1)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      
    “雹雪”,即冰雹霜雪,意即天气寒冷。“飘骤”,即狂风暴雨,意即湿气偏胜。“毁折”,指摧屋拔树,意即狂风大作。“清明”,即清凉而于燥,意即凉气、燥气仿胜。“曛昧”,即炎热烦闷,意即火气偏胜。全句意即水土木金火五气发作时,其特片就是木气偏胜。      
    (2)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      
    “气”,指被郁之气。“气有多少,发有微甚”,指五郁之发,郁气多者,发柞急而重,郁气少者,发作缓和轻。“当其气”,指当其本气主时之时发作,如土郁之发在四气,金郁之发在五之气等等。“兼其下”,指在其本气主时的下一步发作,例如火郁之发在四之气等等。全句意即郁发现象的微甚以及发作的时间,除了取决于本气的属性以外,还取决于郁气的多少。郁气多的发作重,郁气少的发作轻。郁气多的除了在本气主时之时发作以外,还可以延长到下一步。郁气少的,一般则只在本气主时之时发作。所以从郁气发作的时间是否延长至下一步影响下一步的气侯,就可以看出郁发的大小微甚,所以原文谓:“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此句王冰以下各家,如张介宾、马漪、张隐庵等均以承制来解释,认为“兼其下气”是兼见其下承之气。但又矛盾重重,如他们把“水发而雹雪”,解释为兼见土气,认为“雹雪之体如土故也”等等。高上宗则解释为:“甚者兼其下,兼得下时之气也,兼下者,时未至而气先至也。”这样解释也有问题。因为从前文中所述五郁五发的情况来看,看不出这种未至而发的记述,所以我门不从诸注,提出我们的理解以就正于读者。    
    (3)五气之发,不当位者    
    “当位”,即五郁之发应时而来。“不当位”,即不应时而来。张介宾注。“不当立,谓有不应其时也。万_全句意即五郁之发,一般说来有其一定的发作时间,但有时也不祀全应时。    
    (4)命其差……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此是解释上句。“差”,即指上述之不应时。“命”,此处指必然之意。“命其”,意即气有盛衰,至有先后,因此必然有不应时之处。“度”,指一天。“奇”,昔不足一整天的零数,即八十七刻半。全句意即由于气有盛衰,至有先后,因此五郁之党必然有不应时之处。其相差的时间,一般为三十天又八十七刻半,也就是差一个月多一点。关于“奇”代表的具体数字,王冰认为“差三十日余八十七刻半”,《新校正》人为“详注云八十七刻半,当作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张介宾注云:“奇,为四卜三刻七分半。我们从王注。    
    (5)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    
    “运太过”,指岁运太过之年,“运不及”,指岁运不及之年。“其至先”,指气趁变化先天时而至,来得比季节早,未至而至。“其至后”,指气候变化后天时而至,来得比季节迟,至而不至。全句意即岁运太过之年气候来早,岁运不及之年,气候来迟。      
    (6)当时而至      
   “当时”,即正当其时。“当时而至”,即气候与季节完全相应,应时而来,不与不迟。所以原文谓;“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      
    (7)气有非时而化者      
    “非时”,即不是相应季节。“化”,即化生。“气有非时而化”,即自然界气候、物候变化与季节不相应,出现了这一季节不应有的气候与物候变化。      
    (8)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太过者,当其时”,意即岁运太过之年,一般说气候与季节相应。“不及者,归其己胜”一句,“己胜”,即己之所不胜。意即岁运不及之年,气候与季节不相应,而出现了己所不胜的气候与物候变化,例如春应温而反凉等等。“温”,在五行上属木。  “凉”,在五行上属金。应温反凉即出现了己所不胜的气候变化。这就是原文所说的:  “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不过应该指出,对于“己胜”一语,注家理解不尽相同。王冰注:“冬雨、春凉、秋热、夏寒之类,皆谓归己胜也。”这就是说,王氏认为“己胜”,即己之所不胜。冬雨者,上来克水也,春凉者,金来克木也,秋热者,火来克金也,夏寒者,水来克火也。高士宗注:“太过者,当其时,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至不想期也。不及者归其己胜,如春时雨湿,木胜土也,冬时温热,水胜火也,皆归其己胜之气也。”高氏注解与王氏完全不同。这就是说,高氏认为“己胜”,即已之所胜。从文字上来看,高氏是按文字本义来解的,无可厚非。但是,从《内经》精神来看,则以王氏所见为是。因为这里是说“不及者,归其己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乘而侮之”,岁运不及,其所不胜必然来乘,这是《内经》的基本精神,例如前面《气交变大论》所述:“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岁金不及,炎署乃行”,“岁水不及,湿乃大行”等等,均其例证。由于如此,我们从王注。  
    (9)高下左右    
    “高下左右”,是指地势及方位而言。“高”,指高山高原。“下”,指平原。“左”,指东方。“右”,指西方。全句意即四时气候变化,由于地势有高下,方位有东西,所以气候的来迟来早也不完全一样。    
    (10)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化”,即化生,“太过者化先天”,指岁运太过之年,农作物的生长成熟比一般年份要早一些。“不及者化后天”,指岁运不及之年,农作物的生长成熟较一般年份迟些。    
     (11)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    
    这是谈气候变化的规律,也是对前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各有不同均解释。“春气”,指春生、春温之气。“春气西行”,即春气从东方开始,逐渐向西方运行,因此,春温、春生之气盛于东而衰于西,所以气候上东方偏温而西方偏凉,物髯上东方生长茂盛而西方生长萧条。春温、春生之气东方来早而西方来迟。“夏气”,指夏热、夏长之气。“夏气北行”,即夏气从南方开始,逐渐向北方运行,因此夏热、夏长之气,盛于南而衰于北,所以气候上南方偏热而北方偏冷,物候上南方生长繁密,而北方相对疏落。夏热、夏长之气,南方来早而北方来迟。“秋气”,即秋凉。秋收之气。“秋气东行”,即秋气从西方开始,逐渐向东方运行,因此,秋凉、秋收之气盛于西而衰于东,所以气候上西方偏凉而东方偏温,物候上西方萧条而东方繁茂。秋凉、秋收之气,西方来早而东方来迟。“冬气”,即冬寒冬藏之气。“冬气南行”,即冬气从北方开始,逐渐向南方运行。因此,冬寒、冬藏之气,盛于北而衰于南。所以气候上北方偏寒而南方偏热,物候上北方生长较差而南方生长茂盛。冬寒、冬藏之气北方来早而南方来迟。高士宗注此云:“春气发于冬,故春气从东西行,夏气发于南,故夏气从南北行,秋气发于西,故秋气从西东行,冬气发于北,故冬气从北南行。此四时之应于四方也”即属此义。    
    (12)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      
    “下”,即地势低下。“上”,即地势高峻。“中”,即里,此处指冬至之时。“标”,即表,此处指.夏至之时。“春气始于下”,意即春温、春生之气从低平之地开始。这就是说低平之地,春来较早。以我国来说,江南春早,早春二月,这就是因为江寅地势低平。“秋气始于上”,意即秋凉、秋收之气,从高峻之地开始。这就是说高原地区,秋来较早。以我国来说,西北凉早,“凉秋九月,塞外草衰”,这就是因为西北地势崇高。“夏气始于中”,意即夏气从冬至之日就已经开始,所以“冬至一阳生”,日暑初长,“冬月伏阳”,冬至以后白天逐渐加长。“冬气始于标”,意即冬气从夏至之日就己经开始,所以“夏至一阴生”,自昼渐短。“夏月伏.阴”、夏至以后白夭逐渐变短。高士宗注此云:“春气自下而升,故春气始于下,秋气从上而降,故秋气始于上,夏火之气从中而布于外,故夏至始于中,冬藏之气,从表而归于内,故冬气始于标,标犹表也,此四时之应于上下内外也。”基本上亦属于此义。    
    (13)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    
    “左”,指东方。“右”,指西方。“后”,指北方,“前”,指南方。全句意即春气始于东,夏气始于南,秋气始于西,冬气始于北。其义与前述之“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完全相同。      
    (14)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    
    这是对前述气候变化运行与地势高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所作的给论,即地势高峻的地区气候寒冷,地势低下的地区气候炎热。这也是对《五常政大论》中所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这一规律性认识的重申和再度肯定。王冰注此云:“高山之巅,盛夏冰雪,污下川泽,严冬草生,长在之义足明矣。”说明这一结论完全是古人对自然变化实际观察的经验总结。

    【迷评】    
    本节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中的各种复杂情况。首先指出了:“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其次指出了:“五气之发有不当位者。”再其次指出了“气至”有“先后”,“运太过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再其次指出了“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各有不同。最后指出了地势高下不同,气候寒温不同。“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本节一方面强调了气候变花有一定的固有规律,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必须区别情况,区别对待。这一点,不但体现了运气学说的基本精神,而且也是中医学中的精华所在。      

    【原文】    
    五运六气之应见(1),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 歧伯对曰:失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侯(21),帝欲何乎? 帝曰:愿尽闻之。歧伯曰,请遂言之。    
    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4),太朋所至为埃游(5),少阳所至为炎署(6),阳明所至为清劲(7),太阳所至为寒雾(8),时北之常也(9)。      
    【讲解】   
    (1)五运六气之应见    
    “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运。“六气”,即风、君火、相火、湿、燥、寒六气。“应见”,即应该有的表现。全句意即五运六气各有其本身应有的气候和物候表现。由于这里是指五运六气的主运和主气而言,所以张隐庵注此云:“此论五运六气之主时,而各有德化政令胜复变病之常。夫前章之所谓初之气、二之气者,论加临之客气,乃六期环转,各有不同。此复论四时之主气,有春之木,夏之火,秋之金,冬之水,各主七十二日有奇。又有初气之厥阴,二气之少阴,三气之少阳,四气之太阴,五气之阳明,六气之太阳,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此四时不易之气,有寒热温凉生长收藏之政令,故日常也。”
    (2)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    
    “六气正纪”,指六气的正常变化规律。“化”,指化生,“变”,指灾变,“胜”,指胜气;“复”,指复气;“用”,指作用,“病”,指人体疾病。全句意即风、君火、相火、湿、燥、寒六气,从主时来说,虽然为四时不易之气,相对固定,但是仍然有化有变,有胜有复,一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因此不能机械对待。以下原文就是对六气常变的具体介绍。  
    (3)厥阴所至为和平    
     “厥阴”,此处指初之气,亦即在每年大寒以后至春分以前,大约在农历十二月中旬至二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和平”,此指指春风。全句意即在初之气盆段时间中,在正常情况之下,春风和缓,吹面不寒。高士宗注:“厥阴为风,主初之气,故厥阴所至为和平,和平,舒迟也。”这是指初之气这一段时间的正常气候变化情况。   
    (4)少阴所至为暄    
    “少阴”,此处指二之气,亦即在每年春分以后至小满以前,大约在农历二月中至四月中这一段时卿。“暄”,摺温热。全句意即在二之气这段时间中,气温逐渐升高,天气开始转向温热。高士宗注:“少阴温热,主二之气,故少阴所至为暄,暄,温热也。”这是指二之气这段时间的正常气候变化情况。      
    (5)大阴所至为埃褥      
    “太阴”,此处指四之气,亦即在大暑以后至秋分以前,大约在农历六月中旬至八月中这一段时间。“埃褥”,指潮湿。全句意即在四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潮湿,雨水偏多。张介宾注:“四之土气,土化也。”高士宗注。“太阴所至为埃褥,褥,湿热也。”这是指四之气这段时间正常气候变化情况。 
    (6)少阳所至为炎暑         
    “少阳”,此处指三之气,亦即在小满以后至大著以前,大约在农历四月中旬至六月中旬一段时间。“炎著”,即炎热。全句意即在三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炎热。张介宾注:“三之主气,相火也。”高士宗注:“炎暑,火气也。”这是指三之气这段时间正常气候变化情况。不过在此应该指出,在太阴与少阳的主时间题上,张介宾与高士宗认识不同。张氏认为太阴主四之气,少阳主三之气。高氏认为太阴主三之气,少阳主四之气。其注云:“太阴为湿,主三之气……少阳为火,主四之气”。又云:“太阴主长夏……少阳主初秋……”根据《内经》原文,我们认为高氏所注没有根据,因此我们从张注。      
    (7)阳明所主为清劲      
    “阳明”,此处指五之气,意即在秋分以后至小雪以前,大约在农历八月中旬至十月中旬这一段时间。“清劲”,指气候清凉劲切。全句意即在五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转向清凉,西风劲切。高士宗注:“阳明为清,主五之气,故阳明所至为清劲,秋末冬初,清且劲也。”这是指五之气这段时间的正常气候变化情况。    
    (8)太阳所至为寒雾    
    “太阳”,此处指终之气,亦即在小雪以后,大寒以前,大约在农历十月中旬至十二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寒雾”,即寒冷。此句意即在终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寒冷。高士宗注:“太阳为寒,主终之气,故太阳所至为寒零。寒雾,结为霜雪也。”这是指终之气这段时间中的正常气候变化情况。    
    (9)时化之常也    
    “时”,指时令。“化”,指气候变化,“常”,指正常。“时化之常”,意即总括上述全年气候变化,初之气这一段时间中风和日暖,二之气这一段时间中天气转向温热; 三之气这段时间中,天气最热,四之气这段时间中天气炎热而雨水较多,湿热交蒸,五之气这段时间中天气转凉,雨水减少,气候清凉干燥,终之气这段时间中,气候寒冷。这是一年之中气候的正常变化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