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之名始于西汉,寓“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池多次变迁兴废,城名数易,别名诸多,其中汉称“豫章”、隋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开始设南昌市。 1、汉代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九江郡(寿春)置豫章郡,并设南昌县为附郭县,属扬州,南昌之名始此。 汉代豫章郡领县十六、侯国二:南昌县(治所,南昌市区)、庐陵县、彭泽县、鄱阳县、历陵县、余干县、柴桑县、艾县、赣县、新淦县(都尉治所)、南城县、建成县、宜春县、海昏(侯国,汉书地理志失注)、雩都县、鄡阳县、南野县、安平(侯国)。有67462户,351965人。其郡辖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 汉代地方行政机构分州、郡、县三级,那时江西还没有省一级行政机构(州)。西汉江西大部为豫章郡,隶属于扬州;当时扬州下辖庐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六安国。 注:此九江非彼九江,九江郡在今天安徽中部,而九江市当时叫柴桑,是豫章郡下辖的一个县。 东汉分豫章郡为临川郡、鄱阳郡、庐陵郡、彭泽郡,包括豫章郡在内的江西境内五郡隶属于扬州。三国时期废彭泽郡并入豫章郡,隋朝废鄱阳郡。 2、三国 三国魏黄初二年,吴置豫章郡,治南昌,辖16县:南昌、海昏、新淦、建城、上蔡、永修、建昌、吴平、西安、彭泽、艾、宜丰、阳乐、富城、新吴、钟陵。 3、晋 《晋书·地理志》,自太康元年至元康(290年后)时,豫章郡仍为16县,未曾增删。 晋朝行政区划沿袭了两汉、三国,设州、郡、县三级。江西境内包括豫章郡、庐陵郡等郡都隶属于扬州。 4、南北朝 南北朝仍为豫章郡,南朝梁末,豫章郡改为豫章王国,领8县:南昌、新淦、建成、望蔡、吴平、宜丰、康乐、钟陵,治南昌。 南北朝行政区划基本沿袭晋代,设州、郡、县三级。 5、唐朝 唐时南昌称洪州都督府,为江南西道治所。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地理志”记载,洪州都督府领七县。 一是南昌县(《新唐书》),又称钟陵县(《旧唐书》),相当于现在的南昌、新建、进贤范围;二是丰城县,相当于现在的丰城市范围;三是高安县,相当于现在的高安、上高、宜丰、万载等范围;四是建昌县,相当于现在的安义县、永修县、奉新县、靖安县、武宁县范围;五是新吴县,从建昌县分出,相当于现在的奉新县范围; 六是武宁县,从建昌县分出,相当于现在的武宁县范围;七是分宁县,相当于现在的修水县范围。 唐时的洪州都督府相当于现在的南昌市和九江市的修水、武宁、永修三县及宜春市的丰城、高安二市和奉新、靖安二县的范围。 唐朝的行政区划分为道、州、县三级,其中洪州隶属于江南西道。江南西道下辖十九州,包括今天的江西、湖南大部、湖北南部、安徽南部,治所为洪州。洪州别名豫章郡,州治所为豫章县。 6、宋朝 宋时南昌称隆兴府(北宋时称洪州,南宋时改称隆兴府),为江南西路治所。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隆兴府领八县。 一是南昌县,相当于现在的南昌县范围; 二是新建县,太平兴国六年从南昌县分出,相当于现在的新建县范围、湾里区范围;三是奉新县,唐时的新吴县,相当于现在的奉新县范围;四是丰城县,相当于现在的丰城市范围;五是分宁县,相当于现在的修水县范围; 六是武宁县,相当于现在的武宁县范围;七是靖安县,相当于现在的靖安县范围;八是进贤县,崇宁二年从南昌县分出,相当于现在的进贤县范围。 宋时的隆兴府(洪州)与唐时相比,少了建昌(相当于现在的永修、安义二县)、高安二县,相当于现在的南昌市(安义除外)和九江市的修水、武宁二县及宜春市的丰城市和奉新、靖安二县的范围。 宋代的行政区划,最高一级为路;实施的三级制,路—州—县、,隆兴府(洪州)隶属于江南西路。江南西路下辖隆兴府、虔州、吉州、袁州、抚州、筠州、兴国军、南安军、临江军、建昌军,治所位于隆兴府。 州级单位有府、州、军、监,府地位最高,州次之,军、监更低;军最初只是负责军事,不管理民和政,后来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机构。 7、元朝 元时南昌称龙兴路,为江西行中书省治所。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龙兴路领一司、六县、二州。 一司为录事司,在南昌、新建二县内。 六县:一是南昌县,相当于现在的南昌县范围;二是新建县,相当于现在的新建县范围、湾里区范围;三是进贤县,相当于现在的进贤县范围;四是奉新县,相当于现在的奉新县范围;五是靖安县,相当于现在的靖安县范围;六是武宁县,相当于现在的武宁县范围。 二州:一是富州,由丰城县升为富州,相当于现在的丰城市范围;二是宁州,由武宁、分宁二县合为宁州,后武宁分出仍为县,相当于现在的修水县范围。 元时的龙兴路与宋时的隆兴府辖区范围相当,只是由宋时的八县改为六县二州,即将丰城县改为富州,分宁县改为宁州。 元行政区划有三级、四级,而且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龙兴路(南昌)隶属于江西行省,江西行省下辖龙兴路、吉安路、瑞州路、袁州路、临江路、抚州路、江州路、南康路、赣州路、建昌路、南安路、韶州路、惠州路、南雄路、潮州路、德庆路、肇庆路,治所位于南昌路。 8、明朝 明时南昌称南昌府,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南昌府领七县一州。 七县是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奉新、靖安、武宁,一州是宁州。 明时的南昌府与元时的龙兴路辖区范围相当,只是由元时的六县二州改为七县一州,即将富州改回为丰城县。 明行政区划为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区划系统为主,南昌府隶属于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下辖南昌府、袁州府、赣州府、吉安府、九江府、建昌府、广信府、饶州府、瑞州府、南安府、南康府、抚州府、临江府,治所在南昌府。 9、清朝 清时南昌仍为南昌府,为江西省治所。 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南昌府领七县一州一厅。 七县也是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奉新、靖安、武宁,一州为义宁州,一厅为铜鼓厅。 清时的南昌府与明时的南昌府几乎一样,只是将宁州改为义宁州。 清代则是三级行政区划系统,以省—府—县为主,南昌府隶属于江西省。江西省下辖南昌府、饶州府、广信府、南康府(下辖星子县、都昌县、建昌县(今永修)、安义县,非今南康市)、九江府、建昌府、抚州府、临江府、瑞州府、袁州府、吉安府、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 10、民国 民国初期,将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将全省分为4道,辖81县。 豫章道:辖23县,驻南昌。所辖23县为: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南城、黎川、南丰、广昌、资溪[、临川、金溪、崇仁、宜黄、乐安、东乡、余江、上饶、玉山、弋阳、贵溪、铅山、广丰、横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南昌市,江西省设8个行政区 第一行政区,辖10县,驻武宁。十县为:武宁、修水、铜鼓、奉新、靖安、安义、永修、新建、南昌、进贤。 11、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8年以前 南昌市5区,东湖区、胜利区、抚河区、西湖区、郊 区。 南昌专区,专署驻南昌市,17县:南昌县(莲塘镇)新建县(生米镇)安义县(龙津镇)进贤县(民和镇)丰城县(城关镇)靖安县(双溪镇)清江县(樟树镇)奉新县(冯川镇)高安县(筠阳镇)宜春县(宜春镇)宜丰县(新昌镇)铜鼓县(永宁镇)上高县(敖阳镇)万载县(康乐镇)新余县(和平镇)萍乡县(萍乡镇)分宜县(铃阳镇) 不同时期面积比较 将历史各期所辖州县参照与现在对应的县市,各历史时期南昌所辖面积分别是:唐时面积:25721平方公里,宋、元、明、清时面积:20591平方公里。现代南昌面积:7372平方公里。南昌作为介于省与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其管辖范围汉、唐时最广,宋、元、明、清则沿袭无甚变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