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发现:灵魂伴侣间的心灵感应是两个右脑在进行无声对话

 新用户07039177 2020-05-31

心理学简报|品质原创

心理学家发现:灵魂伴侣间的心灵感应是两个右脑在进行无声对话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

虽然不确定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又有多少人会像徐志摩一样锲而不舍地在人世间寻找灵魂伴侣。但不可否认,在每一次为爱而小鹿乱撞的瞬间,我们都曾希冀过那种心跳是因为灵魂伴侣的出现才产生的怦然心动。

心理学家发现:灵魂伴侣间的心灵感应是两个右脑在进行无声对话

心意相通的心灵感应。作品:Adam Martinakis.

我还没说可惜,

你已经在叹息,

不可思议的默契。

--林夕《爱你等于爱自己》

灵魂伴侣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种能“秒懂”对方的弦外之音、不言自明的心灵感应,那种“我还没说可惜,你已经在叹息”的心意相通的默契

往往虚无的事物才让人着迷。所以,我们不禁要问,灵魂伴侣存在吗?心灵感应又真正存在吗?

为了解释这些问题,我们“心理学简报”团队整理了一些关于爱情和“心灵感应”的心理学文献,虽然没办法确定“灵魂伴侣”是否存在,但我们将从“灵魂伴侣”的出处解释其定义,并从心理学角度为大家解析“心灵感应”的产生机理。

(全文共计约两千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灵魂伴侣”的起源

首次提出“灵魂伴侣”概念的人是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在公元前385年,阿里斯托芬受邀参加了一个酒会,在酒会中途,应在场宾客的邀请,阿里斯托芬现场讲述了一个关于“灵魂伴侣”的爱情故事[1]:

“人类本来长着四条腿、四只胳膊和一个有着两张脸的头颅,但宇宙之神宙斯害怕人类的力量,因此把人分成了两半,迫使人类穷尽生命也要去寻找自己缺失的另一半。所以在一生中,只有找到我们的另一半,并与之成为伴侣,才能使自己的灵魂完整,这位伴侣就是我们的“灵魂伴侣”。”

心理学家发现:灵魂伴侣间的心灵感应是两个右脑在进行无声对话

灵魂伴侣是我们缺失的另一半。作品:Adam Martinakis.

柏拉图也在这场酒会中听到了阿里斯托芬的故事,他被深深打动,并将此故事记载在了《会饮篇》中。从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提炼出了关于爱情的哲学观点,他认为爱一个人是为了使自己达到完整。只有当另一半能在“灵”和“魂”的层面上融合,也就是达到心思、情感、意志的相融和一致,才算是找到了真正的爱[1]。

心灵感应是否存在?

后世将柏拉图的爱情观奉为“精神恋”,被认为是高于肉欲的最高层面的爱情境界。因此,灵魂伴侣由于是建立在精神恋上的产物而常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这样的精神恋爱最让人向往的莫过于恋人之间不言自明的默契,如同有心电感应般的心灵互通。但这样的心灵感应存在吗?

  • 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心灵感应是由“主要沟通过程系统”产生的无意识反应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Theodore L. Dorpat专注于研究人类在沟通时产生情感的原理,他在2001年的研究中在临床中证实了“心灵感应”的存在,他发现人们在沟通时产生的情感共鸣现象的原理是产生于“主要沟通过程系统”(primary process system)[2]。Theodore L. Dorpat解释,“主要沟通过程系统”的功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当前事件下的自己或者他人产生潜意识的、快速的、自动的判断和情绪反应[2]。

心理学家发现:灵魂伴侣间的心灵感应是两个右脑在进行无声对话

心灵感应是无意识状态下的产物。作品:Adam Martinakis.

简单但严谨地说,“主要沟通过程系统”负责产生“想都不用想”就突然产生的灵感,或者“第六感”,是没有经过逻辑推敲就产生的一种快速、自动的无意识反应和判断。灵魂伴侣间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灵感应就属于这种无意识反应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心理学家:心灵感应是两个右脑在进行无声“对话”时产生的情感共振

UCLA的心理学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心灵感应”这种无意识的情绪反应和判断产生于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振,这种情感共振的产生机理源于两个人沟通时右脑在进行的无声“对话”[3]。

心理学家发现:灵魂伴侣间的心灵感应是两个右脑在进行无声对话

右脑进行无声对话。作品:Adam Martinakis.

上文提到的Theodore L. Dorpat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分为“主要交流方式”和“次要交流方式”,其中“次要交流方式”中包含了非语言的交流[2]。而我们的右脑比左脑的逻辑分析能力弱,并不擅长分析语言里包含的逻辑关系,但对非语言信号十分敏感。

UCLA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依恋的情景下,右脑和右脑之间能产生很多隐形的交流方式,如:听觉产生的韵律,声调的规律。所以,在交流时,右脑对于两个人之间产生的无意识信号十分敏感,会将这些信号捕捉起来形成感觉并产生无意识判断。所以,两个彼此依恋的人在相处时,左脑负责分析语言里的逻辑,右脑负责分析“弦外之音”,并通过这些听不到语言产生出对于感觉的判断,由此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压力、喜欢、厌恶等情感[3]。

而心灵感应就是右脑产生的感觉和判断之一。当两个人交流时,两个右脑也在沟通,并读取对方语言之外的情绪、感觉。如果右脑准确读懂了对方的感觉,并由此产生准确的判断,就能产生情感共振,于是就有了“不言自明”的默契

心理学家发现:灵魂伴侣间的心灵感应是两个右脑在进行无声对话

心意相通、相互信任的人更容易产生心灵感应现象。作品:Adam Martinakis.

UCLA的研究人员指出,这样的心灵感应更多见于心意相通、关系亲密且相互信任的人身上[3]。只有相互信任时,两个人的沟通不需要进行太多“去伪存真”的“逻辑战”,所以左脑需要分析的数据和信息较少,将预留出更多的能量供给右脑,右脑就能更敏锐地捕捉到存在于我们言语之外的重要感觉,由此产生所谓的心灵感应。

  • 小结:心灵感应是通过右脑“分析”产生的无意识反应

心理学家发现:灵魂伴侣间的心灵感应是两个右脑在进行无声对话

心灵感应是右脑产生的无意识反应。作品:Adam Martinakis.

综上所述,心灵感应现象是存在的。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心灵感应是人在潜意识状态下产生的对人、对事的快速、自动的无意识判断和反应,这样的反应是经过右脑综合分析“次要交流方式”后的产物。由此可见,心灵感应并不仅仅存在于“灵魂伴侣”之间,但多存在于相互信任的人身上;也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右脑根据语音的韵律、声调都能听出“弦外之音”。

写在最后:楼空得月明

如果先暂且不论灵魂伴侣是否存在,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灵魂”,所以就更别提要去找与自己灵魂相契合的灵魂伴侣了。

如果我们只是向往灵魂伴侣之间那种心灵相通的默契,那我们或许只需要完全相信自己的眼前人,让左脑的“算计”少一些,把腾出来的能量留给右脑,让右脑全速奔驰在通往对方心意的跑道上,才能更准确地直击对方的“弦外之音”。

心理学家发现:灵魂伴侣间的心灵感应是两个右脑在进行无声对话

楼空得月明。楼空了,月光才能照进来。作品:Adam Martinakis.

所以,“楼空得月明”,把左脑的复杂算法都搬出去,右脑通过心灵感觉产生的光才能照亮脑中的沟壑!


参考文献:

[1]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Symposium by Plato.

[2] Dr. Theodore L. Dorpat M.D. (2001) Primary Process Communication, Psychoanalytic Inquiry: A Topical Journal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21:3, 448-463.

[3] Schore, A. (2012). The Science of the Art of Psychotherapy. New York: Norton.


原创作者 | 吉夕心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首席编辑)

审稿 | 心上田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审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