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利十周年秋拍|吉金-重要私人收藏明清铜炉

 春江欲入户 2020-05-31

自北京保利拍卖2014年春拍“吉金”铜炉专场的首度亮相,至今已经是第四次专拍了。为给藏家呈现精彩的专场内容,更好地阐述观点、传达理念,正庄团队严格筛选器物,精益求精,力求拍品面貌整齐、亮点突出。从2014年春拍的绿锈皮色、明清红皮;2014年秋拍的品香炉、篆书款炉;2015年春拍的品香炉、花式炉等,吉金专场的架构已十分成熟、稳定,导向性强,思路清晰,论述缜密,并成为中国古代工艺品拍卖市场的一个品牌。

虽为拍卖,但每件拍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所蕴藏的学术价值、研究价值,值得探讨、推敲。此次吉金专场,撷取明清铜宣炉25件,可分为品香炉、官铸炉、明代中晚期铸炉、晚明私款炉四个版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中晚期铸炉这一版块,历来藏家对此关注较少。但在整个铜宣炉的发展过程中,从成化、正德到嘉靖、万历,铜宣炉进入到了一个继宣德本朝之后发展的高峰期。无论是造型、皮色、款识,还是纹饰工艺,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此次专场特别遴选数件宣炉与其它工艺门类相比较,如瓷器、漆器、铜胎掐丝珐琅、木器等,或引用古代书画、版画等图像资料佐证,以力证年代,或补充说明其造型、纹饰、工艺的演变特征,十分有趣。并希望以此增加铜宣炉的研究角度,从而使它的面貌更加完整。

编号7306明晚期浮雕海水龙纹冲耳炉,此炉特殊之处为炉底不见款识字体,而以浮雕海水龙纹取代,且为五爪正面龙。目前,这种形式在铜宣炉中仅见此例。瓷器上的正面龙迄今所见最早为明嘉靖朝,因龙首居中,左右对称,似一龙正襟危坐,故又称“坐龙”,是龙纹中最显尊贵的一种。由此可推此炉不凡,流传至今甚为难得。

编号7315明万历鎏金太平有象冲耳熏炉,式样当为《宣德彝器图谱》卷十九所载“象甗夔龙垂花鼎”变体,此造型最早可追溯至商周青铜器(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铜礼乐器》,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页10、11,图7)。明代同类器型还见于明早期的铜胎掐丝珐琅(参见《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编1——元明掐丝珐琅》,紫禁城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年,页103,图34),但尺寸远逊拍品。整器取大象之形,循“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国之重器,大气磅礴,传承至今,珍贵难觅。

编号7316明中期局部鎏金莲塘婴戏瑞兽纹熏炉,艺术风格、款识特征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十分接近(参见《金铜佛教供器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5年,页94、95,图16),时代风格尽显,款识写法如出一人。值得说明的是,台北故宫的藏品乃承德避暑山庄旧藏,可见级别之高。外壁通景浮雕缠枝莲纹,其中正反两面高浮雕相向童子,童子形象可与正德时期瓷器上的童子纹相较(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页78,图72),头顶桃心状发髻,身穿阴刻莲花纹肚兜,喜笑颜开,双手执莲茎。器底承四兽吞式长足,中空,高挺有力。兽吞足唐代金器已有(参见《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金银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页74,图61),金元时期的耀州窑则更多出现。

更多的比较研究在此不一一赘举。

另外,此次专场的晚明私款炉也十分精彩。晚明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私款炉的出现与兴盛,并独树一帜,历来为藏家所珍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人的介入。明代文人数量远胜唐宋,但出仕艰难,他们或“富则为商,巧则为工”,或专注书画、小说、戏曲,或寄情山水,或醉心收藏。总之,在仕途外另辟蹊径。文房雅玩之风随之大兴。他们个性疏狂、直抒胸臆、品味超凡,参与到各种文玩的制作设计当中,铜炉也不例外。在文人的积极参与下,铜宣炉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编号7323、7324是两件极具时代风格的晚明私款炉,文气十足。编号7323明崇祯“清玩家藏”款冲耳炉,口薄、腹扁、足尖,压手感极强,款识俊朗,金石味浓,皆为崇祯时期铸炉特征。历经百年盘玩、使用,皮壳、包浆自然厚重,润泽莹亮,局部剥落,烧斑红皮、绿锈、原铜色等交相辉映,斑驳绚烂,十分美观。此炉乃藏家追捧之物,更是铜宣炉断代研究的标准器,堪为宝赏。编号7324明晚期“印月轩制”款蚰龙耳簋式炉,堪为晚明文人制炉的极致。炉身虽扁,但比例近乎完美。炉身栗壳皮色均匀完整,历经百年养护得法,现玻璃光蜡皮,极为罕见,可遇而不可求。

两年间,一件件宣炉找到了新的主人、新的归属。甚或是物是人非,斯人已逝,炉安然,不禁心生慨叹。但这又正是宣炉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每个参与者,都续写着历史。

两年间,甚至之前更长的时间,正庄团队一直未停歇,为铜宣炉的正名、铜宣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尽心努力。今年六月,在各方的鼎力支持下,由正庄主办的“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在天津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另有同名展览图册一并出版。是次展览乃国内明清铜宣炉展览规模之最,严谨而清晰的布展思路,完备的造型体系,得到颇多赞誉。但我们深知,数年的积累、沉淀,对于明清宣炉,甚或是中国晚期铜器,研究认识初具雏态,但远远不及。望更多有识之士,一同为铜宣炉助力。

精品预览

Lot 7301 清中期 点金冲耳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口径8.7cm 高5.2cm 重243克

估价:60,000-80,000 人民币

炉身较清早期有明显拉高之势,薄口外侈,束颈鼓腹。双耳直立,中部圆润,两端较扁,耳洞城门孔状。三乳足长而直立。器壁厚薄匀称,内膛麻子地。整器包浆莹润,通体采用大金片点的点金装饰,包括耳、足、底,错落有致,自然天成,与器身古雅的蜡茶皮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炉底镌铸“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字口显圆润。

点金为铜炉装饰的一种重要技法,民国邵锐撰《宣炉汇释》称此法为“渗金”:“用赤金作屑,炼燎七次,水银熏擦入骨,作雨雪点子,号曰‘渗金’。”点金分为三种:雨雪点、碎金点、大金片点。一般前两种多见,大金片点者少见,而且在这种一手可握的小尺寸炉上就更为罕见。此炉虽小,制作却一丝不苟,端庄秀美,古色古香,是为文房佳品,宜赏宜玩。

Lot 7306 明晚期 浮雕海水龙纹冲耳炉

口径9cm 高5.5cm 重279克

估价:100,000-120,000 人民币

来源:台湾杨炳祯旧藏

器身较扁,薄口微侈,束颈不明显。双冲天耳稍外倾,半圆形耳孔较小,且呈现向清炉“城门孔”状耳孔过渡的特点。内膛现放射性跳刀痕,乃显著的晚明铸炉工艺特征。由于经年累月的焚香、盘养,包浆深沉、厚重。

此炉特殊之处为炉底不见款识字体,而以浮雕海水龙纹取代,且为五爪正面龙。目前,这种形式在铜宣炉中仅见此例。瓷器上的正面龙迄今所见最早为明嘉靖朝(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册,页125,图115),因龙首居中,左右对称,似一龙正襟危坐,故又称“坐龙”,是龙纹中最显尊贵的一种。由此可推此炉不凡,流传至今甚为难得。

工匠以高浮雕表现龙首,立体感强,呼之欲出。以阴刻表现五官、爪趾、鳞片、水波等细节,一丝不苟,精准入微。怒目圆睁,双角朝天,如意大鼻,张口现利齿,须发飘扬,四肢伸张,五爪踦张,曲体隐现于苍茫无际的海水间,矫健威猛,似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

整器比例合宜,端正大雅,气质不俗。所雕龙纹的如意形鼻、后扬的发髯、圆目等特征与嘉靖、万历时期瓷器上所见龙纹同源,可证年代,但龙的精气神远胜瓷器。综上,铸造工艺、装饰纹样如此考究,在此类小尺寸的品香炉中实属罕见。

Lot 7309 清早期 狮耳簋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口径13cm 高6.7cm 重1144克

估价:120,000-150,000 人民币

来源:台湾杨炳祯旧藏

展览: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馆,1997年

著录:《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图录》,台湾历史博物馆,1997年,页77,图236

狮自古即为纳吉、彰显权贵之瑞兽。据《宣德彝器图谱》载,狮耳炉为宣德年间御赐兵部尚书及大都督等军职人员之器形,取其威猛之意。又文殊菩萨骑狮,故此炉适宜供养。

炉身簋式,较明晚期同类器器身拉高。唇口外侈,鼓腹下垂。高圈足,足壁较直,足底稍起台、微外撇。颈两侧塑狮首耳,高额大鼻,宽眉细目,大口露齿,颗颗可见,两端獠牙锋利凸显。双耳卷曲后扬,毛发细密盘曲,呈螺髻状。立体感强,气势狰狞威武。

内膛较平整,器壁厚薄匀称,沉坠压手。炉体包浆油润,雪花金红皮保存完好,十分不易。炉底微隆,中央开框署“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铸后修刻,字体方正、饱满,笔画劲道有力。

Lot 7310 清早期 鋬耳压经炉“宣德年制”篆书款

口径12.9cm 高7.2cm 重1825克

估价:400,000-500,000 人民币

来源:台湾杨炳祯旧藏

展览: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馆,1997年

著录:《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图录》,台湾历史博物馆,1997年,页43,图69

压经炉者,又称“押经炉”,初为佛教燃香诵经之用器,历朝传承,多受文人宝爱。

造型庄重典雅,厚口平直微敞,鼓腹丰腴下垂。肩、腹两侧置圆耳,上肥下瘦,耳环上端有一角上翘。三乳足肥硕稳重,足底露铜处可见铜质之精密。内膛修磨,底心较平滑,器壁自口沿至腹部渐薄,皆符合官铸篆书款炉工艺特征。器身现通体鳝鱼黄雪花金皮色,朗润光亮。炉底开框,方正规矩,内铸“宣德年制”长脚篆书款,字体起线较高,笔画细窄,乃与炉身一体失蜡法铸就,地平字峻,铸后修磨,工整有度,官气十足。

压经炉之美,重在双耳的力度及精神。方耳大气,圆耳雅致。此炉双鋬耳柔美而不失庄重,整器形神俱佳,不可多得。

Lot 7311 清早期 冲耳折肩方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口径9×8.3cm 高5.8cm 重559克

估价:550,000-600,000 人民币

展览: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著录:(民国)邵锐撰《宣炉汇释》,1928年,图60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64,图51

此炉在1928年出版的邵锐撰《宣炉汇释》中有明确记载,并被拍照入书。传承有序,特别难得。

此炉体量合度,造型别致。平口较窄,稍外侈,凹颈,折肩,鼓腹缓收出弧底,四乳足微外撇。口沿上方塑双圆冲耳,中间圆润,两端瘦扁,耳孔城门洞式,对称精准,通透伶俐。

宣炉最妙在色,此炉实属典范,整器甘蔗红皮色完整统一,鲜丽醒目,油润光亮,十分精妙。

炉底开框齐整,精铸“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体规矩,字面圆润,笔画精细,撇捺顿挫表现完美。工艺上,铸款难于刻款,又款识的铸造难于器身,故好款必好炉。

此炉尺寸适中,宜赏宜玩,形、色、款、质俱佳。造型上的凹颈、折腹、弧底等细节特征对铸造工艺要求极高,线条转折过渡处理得极为道地,得心应手,可见铸工精湛,必出自内廷高手。

Lot 7312 清雍正/乾隆 戟耳簋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口径11.1cm 高8.3cm 重960克

估价:550,000-600,000 人民币

来源:台湾杨炳祯旧藏

展览:金玉清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

宝器颺馨-读书楼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馆,1997年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著录:《金玉清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页228,图161

《宝器颺馨-读书楼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页86、87,图34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图录》,台湾历史博物馆,1997年,页70,图197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64,图51

唇口外撇,微束颈,鼓腹下垂,渐收出浅圈足,足壁宽,足底内洼。肩、腹部塑双戟耳,浑圆肥厚,耳孔腰圆,挺立通透,谐称合宜,增加整器精神。内膛打磨精细,光滑平整,口厚壁薄,是为雍正、乾隆官铸炉工艺特征。

炉身整体蜡茶雪花金皮色,是为原皮,统一完好,殊为难得。经年累月,精心养护,更显温润,堪称妙色。足底露铜处,显铜色黄灿、致密,是为精铜。

炉底款识开框较大,内铸刻“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字迹深峻,笔画顿挫有力,结体长方,清晰端正,布局舒朗。“德”字无横,见明代遗风,但又有特殊之处,“制”字中“衣”字无点,不多见。

此炉整体比例和谐,端庄大气,可谓形、色、款、质俱佳,乃典型雍正、乾隆时期官铸炉。

Lot 7313 清康熙/雍正 鬲式炉“宣德年制”篆书款

口径18cm 高8.5cm 重4092克

估价:600,000-700,000 人民币

展览: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著录:《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32,图19

鬲炉本为礼器,古有分裆鬲、索耳鬲,皆为寺院宫观礼佛敬神配置。后经改制,得此佳形,合裆为腹,去耳平口,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爱。

宽口起线,粗而浅,口沿稍内倾,可见明炉遗风。素凹颈,不同于常见者的双弦纹处理方式,十分独特。圆鼓腹饱满柔美,丰而不腴。底承三中空的柱式腿足,势高,粗而直,足底外撇。炉身雪花金红色皮,色泽统一,细润沉着。

炉底中央浅铸“宣德年制”长脚篆书款,字体规矩,结体有度,乃与炉身一体失蜡法铸就。

整器铸造工整,气质沉稳,丰满圆润,雍容华贵之中不乏文气。红皮美观,款识精道,符合清早期官铸篆书款炉特征。

Lot 7314 清乾隆 朝冠耳四方炉“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

口径11.7×9.8cm 高7.6cm 重1377克

估价:850,000-900,000 人民币

展览: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著录:《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215,图195

《宣德彝器图谱》记载的朝冠耳宫炉为圆体、三足,传世量多,拍品方体、四足,较少,且尺寸适中,高度仅7至8cm间,更宜玩赏。另朝冠方炉还可见折腹式。按图谱,朝冠炉初铸为敕赐詹事府、翰林院、国子监等等文职衙门及其主要官员的特别形制,寓意加官晋爵,颇富吉祥意。

整器敦厚规整,严谨合度。平口外翻,内外口沿倭角状。直束颈,扁鼓腹,弧底。肩出双S状朝冠耳,曲转向上,自然流畅,为器身增添挺拔之姿。底承四实心马蹄足,与器身搭配合宜,健硕有力,稳当扎实,又不失可爱。

整器蜡茶皮色,统一完好,深沉泽厚,洒金铜质可见,沉坠压手,是为精铜。

炉底开框方正,内铸“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字面滚圆,字润地平,字正工精,是为官铸本朝款无疑。

整器端庄大气,双耳、四足皆与器身一体失蜡法铸就,线条张弛有度,方正中见圆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乾隆官铸炉。

Lot 7315 明万历 鎏金太平有象冲耳熏炉“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

口径20.1cm 通高33.8cm 重8175克

估价:900,000-1,000,000 人民币

展览: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著录:《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206,图186

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崇佛,宫人称其为菩萨的化身,尊为“九莲菩萨”。为满足内廷礼佛之需,此时官窑制瓷炉甚多,且造型丰富。拍品亦为此大背景下的产物,且为纯铜巨制,珍贵可见。

拍品式样当为《宣德彝器图谱》卷十九所载“象甗夔龙垂花鼎”变体,器型源于商周青铜甗(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铜礼乐器》,页10、11,图7),同类器型还见于明早期铜胎掐丝珐琅(参见《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编1——元明掐丝珐琅》,页103,图34),但尺寸远逊拍品。

炉体壮硕,气势非凡。盘口外敞,口沿内折,双冲耳浑圆直立,耳孔瘦高,更添挺拔之势。腹部高浮雕三象头,向下顺势出象鼻,鼻端内卷着地成三足,是为巧思。大象的雕刻极为写实逼真,额头宽阔,扇叶形大耳后翻,眉眼细长、微隆,长鼻翻卷,斜出锋牙。眼睛以阴线细刻表现,寥寥几笔,却传神之至。面部的骨骼肌肉或隆或凹,结实紧致。鼻子上皮肤褶皱的纹理也一一表现。颈部一圈系带,阴刻细密锦地花纹。这些细节都体现着铸铜工艺的精湛与一丝不苟,非官铸所不能为。

通体鎏金,工艺上乘,金水厚实,保存完好,熠熠生辉,富丽堂皇之气不可挡。内膛麻地,旋纹可见,是为晚明铸炉工艺特征。

炉底镌刻“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字体端庄方正,敦厚刚劲,尤其“大”字的撇捺处顿挫有力,与万历官窑十分相像(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册,页190,图177;页191,图178),再次佐证此炉为万历朝无疑。

值得一提的是,炉身可见多处长方形修补,乃原始补铸痕迹。铜因精炼,灌模流淌时极易出现漏铜,皆需补铸。补铸非缺陷,而是工艺精湛、铜质精纯的表现,更风格别具。

整器取大象之形,循“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国之重器,大气磅礴,传承至今,珍贵难觅。

Lot 7316 明中期 局部鎏金莲塘婴戏瑞兽纹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长24.5cm 宽14.5cm 高28.3cm 重4873克

估价:1,000,000-1,200,000 人民币

来源:台湾杨炳祯旧藏

展览:金玉清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

宝器颺馨-读书楼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馆,1997年

著录:《金玉清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页262,图210

《宝器颺馨-读书楼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页102,图42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图录》,台湾历史博物馆,1997年,页80,图254

有明一代,“新铜”器艺术蔚为大观,尤以宣炉显赫,传世所见款式大雅、洗练者多,但绝不乏工艺繁复的美器存在,与简约之风并行,且多为官方铸造,为内廷所用。拍品即为一例,高贵、雍容、典雅的宫廷风让人折服。

此熏炉艺术风格、款识特征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十分接近(参见《金铜佛教供器特展》,页94、95,图16),时代风格尽显,款识写法如出一人。值得说明的是,台北故宫的藏品乃承德避暑山庄旧藏,可见级别之高。

炉体四方鼎式,直束颈,平口外折,细刻回纹一周并见鎏金。沿面高起线,可与炉盖紧密相合,严丝合缝,是为细工。盖面高隆,镂雕缠枝莲纹,与器身纹饰相呼应。盖钮圆雕大小狻猊,大者中空处理,燃香时烟雾可自口中吐出,意境仙骨。大者一足抓挠下颚,小者攀附其身,一足抬起与大者嬉戏,画面动感谐趣。器腹上阔下收,外壁通景浮雕缠枝莲纹,其中正反两面高浮雕相向童子,童子形象可与正德时期瓷器上的童子纹相较(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册,页78,图72),头顶桃心状发髻,身穿阴刻莲花纹肚兜,喜笑颜开,双手执莲茎,茎端莲花婉转卷曲,顺势伸向画面中央,围绕一个火焰式梵文符号展开,此符号含义有待考证。童子双腿一立一起,自然曲躬,似阔步前行或跳跃舞蹈,画面气氛欢庆活泼。器身两侧圆雕螭龙耳,前肢抓踞口沿,两后肢踩撑器壁,健硕有力,背脊躬隆,卷尾点地,头部后扭,胡须髪眉飘然。器底承四兽吞式长足,中空,高挺有力。兽吞足唐代金器已有(参见《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金银器》,页74,图61),金元时期的耀州窑则更多出现。

历经数百年,熏炉通体附着着自然产生的亮丽皮壳包浆,厚重天成,非刻意所能为。多处可见原鎏金,与高古深沉的皮色对比鲜明,难掩贵气。炉底微隆圆润,中央开框,内铸“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工整清晰。

整器工艺精细考究,时代风格鲜明,宫廷风浓郁。且局部鎏金,使得通体主次分明,别具韵味。各处细节的表现道地,如莲花花瓣的饱满、枝叶的翻转,双螭龙耳的流畅一体、高浮雕童子的神态等,将明代铸铜工艺的高超水平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寻常之物。

Lot 7317 明 局部鎏金朝冠耳鼎式炉

口径12.5cm 高8.3cm 重922克

估价:250,000-300,000 人民币

来源:台湾杨炳祯旧藏

展览:金玉清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

宝器颺馨-读书楼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馆,1997年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著录:《金玉清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页174,图90

《宝器颺馨-读书楼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页58、59,图20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图录》,台湾历史博物馆,1997年,页55,图122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138,图125

宋、明仿古风盛,以宋代《宣和博古图》为代表的金石学著作纷繁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批古朴稳健、意匠高古的仿古器应运而生,它们不仅在造型、纹饰、装饰上摹古,又被赋予创新,以应当时对于新奇作风的喜好,风格独具。

此炉造型新颖独到,气韵古雅,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见《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纪艺术的仿古风》,页55,图I-30),相较之下,本品比例更为合宜优美,风雅之至。又知台北故宫藏品原为热河行宫之物,可见等级不凡,此造型或为皇家授意铸造,钟爱有佳,随行携带。

平口外翻,宽束颈。肩塑双朝冠耳,曲转向上,耳顶成斜直面,线条干脆利落,挺拔峭立。扁腹,出六处乳凸,两两一组,之间出戟相隔,或圆润,或尖锐,过渡流畅。缓收出平底,底承三中空柱形腿足,瘦而高,足底外撇。肩、腹交际处,浮雕带状纹饰覆盖而下,边缘随器形变化,婉转延伸,自两个乳凸状中间顺势至器底,翻转而视,三条带纹相交于炉底中央,装饰意匠仿若春秋战国青铜壶上所见的波带纹,明清仿古铜器、玉器多有出现。

拍品造型新奇,线条简约,气质古雅。炉体铸造薄而匀称,工艺称道。铜质偏脆,色泽高古,局部鎏金熠熠生辉,内外皆见绿锈,古意盎然,可见商周。今人以“以拙为古,以奇为古”概括明代绘画的仿古特征,此评价用于此炉更贴切不过。

Lot 7320 明嘉靖/万历 压经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口径10.3cm 高6.2cm 重501克

估价:100,000-120,000 人民币

展览: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著录:《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25,图12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思潮涌动,艺术风格多样。文人雅士极大程度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铜炉也不例外,很多新颖造型开始出现。拍品式样罕见,乃变体压经炉式。

压经一器,重在耳朵的精神及力度。按耳形制,常见四式:圆耳、圆耳带凹、圆耳带环、方耳。唯不见拍品双耳式样,形如简化的象首,上肥下瘦,由上至下可见三处折转,中间转折处微上翘,平添精气神,半月形耳孔,玲珑有致。

口沿内壁直,外壁弧。凹颈双弦,精细平行。鼓腹下垂,顺势渐收出平底,三矮棋足列布,圆润茁实。中央开框,铸“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地深字浅,字面圆润。器身现明代红皮,间缀绿锈,斑驳古意,韵味独到。

整器变体处较多,但搭配合宜,气质脱俗、文雅。细微之处彰显匠心,看似无心实为匠意。

Lot 7323 明崇祯 冲耳炉“清玩家藏”篆书款

口径20.9cm 高7.7cm 重3194克

估价:700,000-800,000 人民币

来源:台湾杨炳祯旧藏

展览:金玉清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馆,1997年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著录:《金玉清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页110,图4

《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牙雕暨明清铜炉特展图录》,台湾历史博物馆,1997年,页39,图51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249,图222

此炉时代风格鲜明,文人气度尽显。口沿薄,腹部扁。双冲天耳较薄,略外倾。底承三乳足,足尖,成倒锥形。器壁厚度由口沿至底渐厚,重量集中于器物下半部,压手感极强。内膛麻子地,可见旋削痕。以上皆为崇祯时期铸炉工艺特征。

另外,此炉皮色极具特点,引人瞩目。历经百年盘玩、使用,皮壳、包浆自然厚重,润泽莹亮,局部剥落,烧斑红皮、绿锈、原铜色等交相辉映,斑驳绚烂,十分美观。

底落“清玩家藏”长脚篆书款,剔刻痕犹见,字风俊朗,金石味浓郁,为典型晚明私款,亦可证长脚篆书款并非清三代所有。

此炉整体造型、比例及局部细节特征,都彰显着崇祯时期的风貌,又皮壳精妙绝伦,是为藏家追捧之物,更是铜宣炉断代研究的标准器,堪为宝赏。

Lot 7324 明晚期 蚰龙耳簋式炉“印月轩制”篆书款

口径13.3cm 高6.5cm 重2070克

估价:1,000,000-1,200,000 人民币

来源:台湾杨炳祯旧藏

展览:金玉清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著录:《金玉清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1996年,页224,图154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185,图169

拍品时代风貌显见,文气实足。炉体扁,口沿薄,见内倾之势,边缘锐利,微微外侈。凹颈,垂鼓腹。圈足壁微外撇,底端起台线。颈、腹塑双蚰耳,洗练精神,由上至下,呈现粗、细、粗的变化。耳部上端平而挺扩,下弯流畅,耳孔小而灵动。口薄壁厚,重心明显集中于下半部,沉重压手,可见铜质精炼。内膛可见跳刀痕和规整的旋纹。炉身栗壳皮色均匀完整,历经百年养护得法,现玻璃光蜡皮,极为罕见。

炉底平,中央开框方正,内刻“印月轩制”篆书款,字面平,地子可见剔刻痕迹,追膜文人治印的金石风。

“印月轩”之名古之常有,可查万历时期吴大震(具体生卒年不可考),其善作词,斋号即“印月轩”,以取“明月澡雪印禅心”之意。

此炉虽扁,但各部分比例近乎完美,又皮色妙丽、款识精彩,堪为晚明文人制炉的极致,可遇而不可求。

Lot 7325 明中期 蚰龙耳簋式炉 双龙抱“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口径13.7cm,高8.2cm 重1394克

估价:600,000-700,000 人民币

展览: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博物馆,2015年

著录:《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39,图26

器身势高,乃明中期蚰耳炉典型特征。口沿薄而内倾,微侈,凹颈,圆鼓腹下垂。圈足外撇,起台线。双蚰耳起自颈部,收于腹鼓处。耳朵较小,势收,由上至下呈现粗、细、粗的变化。整器各部分比例与《宣德彝器图谱》中记载的“蚰龙耳彝炉”十分相近。外壁烧斑皮色,仿若流淌。炉底款识形式特殊少见,浮雕双龙纹,中央开框小而方正,内铸“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字体小,留白多,笔画细,可比较同时期掐丝珐琅的署款方式,亦可见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明代铜炉(参见《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编1-元明掐丝珐琅》,页64,图8;《紫禁城》杂志2015年3月刊,页30,图2),是为时代风貌。

值得说明的是,无论尺寸、比例、铸款方式、皮壳质感等,拍品皆与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明代内坛郊社款蚰龙耳圈足炉极为相像。据故宫专家考证,清宫旧藏的铜宣炉中,也见有其它在器底款识外围绕二龙类似图案的铜炉,但龙的形象不太相同,刻画也粗细有别。拍品与清宫旧藏者所铸刻龙纹,皆属雄劲有力者,龙发从双角间前耸,张口,龙眉向上,细脖,是比较典型的明代龙纹。又其中一龙尾似蛇尾,更加符合宣德时期龙纹特征。可大胆推测,此炉极有可能与清宫旧藏者同源。

蚰龙耳,又称“蜒蚰耳”。炉谱曾赞美此炉“款识大雅,为诸炉之冠。”据传,宣德年间奉旨监铸的各部大臣,推荐此款仿白定香炉,备受皇帝青睐,而成为御书房内的御用炉品,同时也颁赐给诸王。

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吉金-重要私人收藏明清铜炉

拍卖时间:12月7日 下午8:00

预展时间:12月2日-12月5日

拍卖地点:北京四季酒店A厅

注:所有拍品信息均以北京保利拍卖图录为准。

邮箱:info@yidulive.com 微信公众号:艺度在线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