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试这几招,缓解孩子就医时的焦虑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5-31
摘要


“去医院”是人在一生中无法避免的事件,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陌生的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充满不适感的检查和治疗,以及疾病本身造成的痛苦,让我们或多或少都对“去医院”留下些心理阴影。对于孩子来说,除了要克服疼痛这个困难,还要面临和爸爸妈妈分离(一些检查室需要孩子独自进入),失去自主性和控制感(只能听家长和医生的指令),被迫改变行为和习惯(不能在医院走廊里乱跑),以及发展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住院儿童缺少同龄儿童交往的机会)等等问题。








为什么会害怕去医院?


除了对疼痛的恐惧,让人“谈医色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的缺失。根据“信息处理与压力评估模式”,当人在低信息量的情况下,对环境的陌生感较强,对即将接受的检查是高度不确定的,由此造成控制感低、危机评估指数高,进而形成焦虑、恐惧等情绪,由于感知到的情绪压力过大,容易造成信息处理失误,继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图:信息处理与压力评估模式)

在就医过程中,小朋友不知道他接下来要接受的治疗是什么、痛不痛?对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不熟悉,而熟悉的爸爸妈妈可能没法陪在自己身边。种种不确定造成孩子对就医这一事件和即将接受的检查、治疗的危机评估指数比较高,继而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受到这些情绪压力的影响,即使没有疼痛感或者疼痛感不强的检查,小朋友也会以为很疼痛,觉得很害怕,表现出哭闹、躲避、不配合医护人员等情况。以往的就医经历会影响孩子如何应对下一次的就医,长期信息缺失或者错误的信息(比如,以为所有的检查都是疼的)积累起来会让孩子形成“去医院=疼痛”的错误认识,造成就医前焦虑、医疗不配合等问题。


















如何降低就医过程中的焦虑感?

Step 1.就医前增加信息量

根据“信息处理与压力评估模式”,要改变“谈医色变”的恶性循环,需要从改变低信息的状态入手。相比成人,儿童的理性思考能力较低,尤其对于已经把医院和疼痛划等号的孩子来说,单纯的讲道理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方式。借助绘本、游戏、动画,这些孩子喜欢的活动对于帮助小朋友理解治疗,舒缓焦虑感和恐惧感效果会更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语言和游戏道具的选择上也有差异。

帮助孩子熟悉医院环境

很多儿童医院通过张贴卡通贴纸、使用彩色墙面、放置玩偶等方式,让医院环境看起来更加温馨。但医院和孩子更加熟悉的幼儿园、学校、公园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加上陌生且专业性较强的科室分布,容易造成孩子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一些儿童医院会通过装饰检查仪器,让仪器看起来不那么吓人,从而降低孩子在医院期间的紧张感。)

家长可以借助绘本或者游戏道具,帮助孩子对医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穿进穿出——忙碌的医院》是一本适合多年龄段孩子的游戏书。小朋友可以利用书里自带的救护车、医生、患者的纸模进行自主游戏,也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学习更多医院有关的知识,了解医院里常设的急诊科、产科、骨科等科室常见的检查和使用到的仪器。

(图片来源:作者实物拍摄)
 
帮助孩子了解即将接受的检查、治疗

过家家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游戏,在模拟医生护士看病、打针的游戏过程中,孩子可以将自己在就医过程中的不良感受,比如,打针时的疼痛投射到玩具上,从而释放自己的情绪压力。


(除了把自己已有的就医经历重现在小熊上,还可以借助玩偶,帮助孩子了解即将接受的检查、治疗,比如上图里就是借助小熊向孩子展示“打石膏”是怎么样的)

借助过家家游戏,用玩偶做演示,和小朋友讲一讲接下来要接受的检查、治疗,一起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办法。游戏过程中可以着重讨论以下话题:

  1. 是一个人接受检查/治疗吗?(爸爸妈妈可以陪你到门口,但是你要自己进去,我们会在门口等着你,检查结束之后就能看见我们)
  2. 你会看见哪些仪器、人员?(房间里会有医生、护士,有一张床,床旁边会有一台“电脑”)
  3. 会疼吗?(疼痛是小朋友们最关心的话题,如果会引发疼痛感的话,可以聊一聊:大概有多疼?“完全不会痛”、“和打留置针差不多”…疼痛感大概会持续多久?“大概10秒钟”、“你唱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就结束啦”)
  4. 除了疼痛还可能有哪些感觉?(酒精涂在皮肤上会有凉凉的感觉,B超喱是凉凉的、滑滑的)
  5. 你会听到什么声音?(比如,磁共振检查的时候机器会发出很大的声音)

(除了购买医疗道具模型玩具,还可以使用真实的医疗器械,比如听诊器、纱布、棉签等,增加游戏真实感,获得更真实的游戏体验)
 
帮助孩子做好住院前的准备工作

住院,意味着孩子要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对于需要住院,尤其是首次住院的孩子,做好入院前的准备格外重要。如果孩子需要住院治疗,家长在心理和物资上需要进行更为详细的入院准备。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可以参考Vanderbilt Kennedy Center Home给出的建议:

1.给孩子提前1-2天的时间做准备;

2.允许孩子自己准备过夜的行李,带上他熟悉的物品,比如玩具;

3.如果孩子住院时间过长,可以带一个新的玩具或者新的漫画书。新玩具带来的新鲜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长期住院带来的无聊感;

4.和孩子一起阅读涉及住院、查房等住院环节的书籍;

5.使用模拟医疗器械和孩子玩扮演医生、护士的游戏;

6.认真回应孩子的疑惑,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学龄期之后的孩子在性别和自我认知方面的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隐私问题。家长要向孩子强调,在医院中他的隐私将得到保护。作为家长,要做好在医护面前,维护孩子隐私,比如在检查时拉好床帘,不要随意向他人谈论孩子的病情。

 
Step 2.就医过程中适时分散注意力

在门诊看病、输液的患儿家长,可以携带儿童喜欢的玩具或者图书,减轻由于等待造成的无聊和焦虑。

对于害怕打针的小朋友,家长尽量不要限制儿童哭泣,哭是儿童面对疼痛和恐惧时的正常反应,家长在入院前可以告诉孩子“打针是会疼的,所以,如果你实在忍不了的话可以哭、可以叫,但是你的手不能乱动。” 打针的过程中,可以让小朋友做一些分散注意力的小游戏,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用捏捏叫或者摇铃等可以发声的玩具,大龄的孩子可以用我们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试试这些方法(附各种注意力训练)中介绍的I SPY,寻宝瓶游戏。

(风车在打针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好的转移注意力的玩具。一方面可以用游戏降低儿童对打针的紧张、焦虑感,把孩子放在打针上的注意力吸引到吹风车上,同时,通过吹风车,帮助孩子用呼吸放松紧张感。)
 
Step 3.就医结束后,总结应对经验

每次就医结束后,可以和孩子聊一聊这次就医的感受以及有进步的地方,讨论应对疼痛、害怕、孤单等问题时用到了什么办法,让就医成为孩子积累应对经验的契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