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丘劲生的博客 六、关于诗的意境和读者的理解 随着时代演变和文字发展,诗作在记忆和传抄过程中会有失真,一首古诗可能有不同版本,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诗歌时常常要参考专家的解释。而不同的专家往往众说纷纭,所谓权威则以考证为主。一些读者因此感到迷惑。其实“诗无达诂”,对于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该诗歌、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读者完全没有必要过于较真。诗歌能够广为流传,就在于读者阅读时领会到的蕴涵的意境、文字的优美、韵律的和谐,感觉到诗句把自己想表达而无法更好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因而有吟诵和欣赏的动机。而各人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 如《三百首》中韩翃的《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长簟迎风早,空城淡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后人的理解便有两种以上。诗题中人名“程近”有作“程延”的,这不影响对诗的意境理解。但第一句对“簟”字的理解,有的认为是竹席,有的认为是竹子,第二句有的把“淡”改为“澹”,这就是理解的不同了。按《三百首》的所注,“簟”是一种竹子(粤音读“店”),第一句的意思是“修长的簟竹早早使人感觉秋风已起(因修竹比其他植物更易被风吹动)”;而网上的另一种解释,“簟”是竹席(粤音读“添”音第五声),第一句的意思理解为“我早早地枕着竹席迎风纳凉”。第二句的“淡”如果作动词看,就是“月色朦胧照着万籁俱寂的内城”,如果改为“澹”,是将其作为形容词看,这句的意思被翻译为“清虚的秋夜京城荡漾着月光”。不同的理解导致不同的意境。一种是秋夜景物的空灵,修竹迎风、月色朦胧,为下文欣赏对方作品整夜不寐作铺垫;一种是直写作者舒服地躺着,月色明亮。第二种理解似乎是兴致勃勃的,与颔联中所见(孤雁)所闻(捣衣声)的萧瑟意境相悖,而且与其中的“星河”矛盾,因为月明星稀,月色明亮与星河灿烂是不会同时存在的。所以我认为,首联这两句还是按《三百首》中注释的理解为好。但是,《三百首》版第六句“心期卧已赊”中有“已”字,第八句“不觉已鸣鸦”又有“已”字,于是注释中将其解为自己的“己”字,意思是读对方的诗(秀句)觉得很好,自己则是胡乱涂鸦。而网版第六句“已”作“亦”字,第八句作“已”字,理解为不知不觉中鸟已鸣了,天已经亮。我觉得这里倒是网版为好,第六句作“亦”字,可免与第八句的“已”字重复,另因“赊”字与第五句“晚”字对应,理解为“迟”的意思,可解作“已经”的意思,两句连在一起,意思就比较完整,“时间看来应该晚了,有心睡觉已经迟了。” 又如李商隐的《凉思》,“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一般赏析文章认为这是写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首联“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写的是秋夜客人离去后作者对秋凉环境的感受。但《三百首》的注释却认为首句送别时是春,次句怀念时是秋,第三、四句指虽然站在同一地方怀念,时间已经推移了。这首诗有人认为是怀友之作,或政治上失意的表达,也有人认为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思念妻子的诗,各有各的说法。我觉得第二、第三种说法都是比较牵强的,因为最后一联“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表达的只能是友情。政治上的失意是没有必要“占梦”,“疑误”的;而怀疑妻子出轨不可能用“疑误有新知”来表达。 还有一些字有不同读音,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该读什么音,它所在的位置往往会给我们启示,带来不同的理解。如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其中第三、四句的含义,一般的解释是,“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为什么妻子穿过的衣服要施舍出去,针线活却要保存下来,这是很矛盾很难理解的事情。如果我们考虑到第三句的“施”字所在的位置,应该读仄声(普通话读如“始”),它的释义同“弛”字,理解便可完全不同。《辞海》对“弛”的释义有7种,分别为“弓放松弦”、“松懈”、“延缓”、“减弱”、“解除”、“落下”、“毁坏”(P1221)。“衣裳已施行看尽”就不是妻子的衣裳都施舍出去了,而是妻子为自己做的衣裳都已破损得差不多了,“针线犹存未忍开”,想让人缝,看到妻子用过的针线包心里难受,不忍打开。这是与《其一》的“顾我无衣搜荩箧”相呼应的。过去妻子看到自己缺衣时想尽办法,现在衣裳破损却无人照料,想到此处,情何以堪。这应该比把妻子的衣服都施舍出去了的理解更合情理也更动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