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诗阅读笔记(后记)

 虹72 2020-05-31

转自:丘劲生的博客

 后记

  不少退休干部喜欢写诗,形式上多选择八句,五言或七言,多自诩五律、七律,但读起来感觉总缺少一点韵味,像排列整齐的一堆句子。退休后我也开始学习作诗,因而对关于律诗的平仄、对仗和押韵等写作要求产生了一些兴趣,找了一些书和资料来看,然后在阅读《三百首》律诗的过程中,把遇到的例外情况记录下来进行思考,整理成笔记,发给同好参考。笔记陆续发出,得到卢锡铭、郑君维、许辉阳、林兆祥、冯耿东、吴泗诸兄的肯定和鼓励。其中卢君、郑君的意见,可以说是笔记的最好补充。

  卢君认为要深知律诗的要义,“凡是所谓要义,仅是原则上要求而已,而非绝对”,“绝不要因律害义,更不要诘屈聱牙”,“要义只是原则,需突破时还完全可突破,为诗也好为文也好,到了一定境界,便可为所欲为,也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种所谓规则对他们来说只是小莱一碟,为何要破?肯定有他道理,而且这种突破肯定更会来得自然来得更佳。”“很多名家名句,都把语序调乱,什么倒装,什么主谓宾颠倒,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用都有,有些甚至约定俗成,也许这正是中文的魅力所在。文学语言之所以耐品,是没有成规,能千变万化,所以同一胜景,可写出千百首诗来,倘若固定一种格式,那就如同一个模倒出来,那就味如嚼腊,扼杀了想象力和表现力和驾驭文字的功力。还是那句话,修练到一定基础,随心所欲境界最佳”,“文无定法便是最大的法,诗词歌赋乃至一切文学作品均是此法则。”

  郑君则说,“可否作这样理解?一是律诗形成有一个由宽到严的过程;二是唐代诗人思想自由、心理自信,驾驭娴熟,无拘无束,不以形害义,看似平白如话,实则诗由心出,自然流露,不事雕凿;其实这正是诗的本义。”“失对失粘大概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懂律用律,但诗由心出,自然流淌,不计小节。名家名作大抵如是,不妨碍成其名家名作”,“另一种是不懂律而硬冠之以律,失对失粘而浑然不觉”。

  注重规则,尽可能自己学写的律诗符合律诗的基本要求,当不突破就不能恰当地表达的时候,就要有突破的勇气。愿与同好诸君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