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力不好,难成大事!让你智力逆袭的三大狠招,深度记忆法

 梦回新疆 2020-05-31

你所不知道的部分,正在掌控你的人生。高阶版专栏《不会学习,别谈才华撑起野心 | 超实用学习之道27讲》帮助你发现学习成长的真相,基于实操与心理学、脑科学的结合,拆解一些大家弄不明白的学习问题——那些长久以来被各种书籍、文章解释,但始终无法得到很好解答的问题。

本章解读关键词:“案例”

一个实操案例,教你如何进入深度记忆,让记忆成为你沉淀知识和智慧的蓄水池。

记忆力不好,难成大事!让你智力逆袭的三大狠招,深度记忆法

天赋这东西

能抓住的人很少

但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弥补

记忆力差是怎样一种体验?

马冬梅~

马什么梅?

什么冬梅?

马冬什么?

这是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知乎上还有一个神回复:总感觉,凭我的智商,如果记性再好一点,清华北大任我挑,然而事实却是常常连中午吃了啥都想不起!

有个学生给我留言:

“可以请教一下背诗词的方法吗?马上就要考试,压力越来越大,但是这些诗词背了又忘了,好苦恼!我现在主要背唐诗宋词。比如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老是记不住!”

天赋这东西,能抓住的人很少。

记不力不好,属于正常现象。智力水平的分布图告诉我们,聪明人和笨人属于极少数,多数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

记忆力不好,难成大事!让你智力逆袭的三大狠招,深度记忆法

但如果我们通过正确的方法去刻意练习,就可以提高记忆力的黏性和弹性。上一章节介绍了“意口故图框”的记忆法,这个章节针对一个完整的案例,通过拆解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来刻意练习你的记忆力。

在开始刻意练习之前,先通过一组数据,再次认识下记忆的重要性。

据统计,100位科学家中,只有一位记忆力较差。100位演说家中,只有3位记忆力较差,100位成功的商人中,只有四位记忆力较差。而100位普通职员中,却有79位记忆力较差。

《纽约时报》的一次调查显示:所谓成功者,96%记忆力都非常好,所谓失败者,绝大多数记忆力都较差。而最新的脑科学与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与创造力不是相悖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我看来,人生50%的成就和高度,来自记忆的重组、建构和创造。

打个简单的比方,你手里有100样食材,可以开一个中等餐馆,而如果你手里只有鸡蛋和面粉等少数的几样东西,那么你只能做出鸡蛋灌饼之类的食物,可创造性很低。

大脑的原理也是如此!记忆库里拥有的原材料越多,可以重组、建构性越多,创造力就越大。

回到古诗词的记忆,这个令很多学生头疼不已的记忆痛点上,下面通过拆解《春江花月夜》的“超大信息量”来解答如何训练记忆力,建立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你在记忆其他繁复信息时,变得心应手,提升自己的学习吸收率,再也不用担心面临记忆的压力,就像某广告词说的那样:“so easy!”

记忆力不好,难成大事!让你智力逆袭的三大狠招,深度记忆法

进入深度记忆的三个步骤

记忆第一步:拆解简化,做一个“破坏专家”

不会作诗,你还不会拆诗吗?

《春江花月夜》全文252字,这么长的诗,一目看下来,密密麻麻的文字,有种看“天书”的感觉,光看都令人头疼,何况是要背下来。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肯定不行。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学生说的“老是记不住!”

先别急着背诵,而是先做一件事,遵循大脑喜欢简单的逻辑原理,进行学习内容的“拆解简化”,把这首诗“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组数据:

全文252字,36句诗组成。4句为一独立诗的话,相当于有9首诗。背诵9首诗,每首才28个字,是不是比背一首252字的诗容易多了,简单多了。从心理感受来说,心理上背负一块大石头,受不了的话,那就分成9小块,每次只背一块,从而避免了自己的畏难心理。记住这点,大脑喜欢简化的东西,由简入繁。

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先背一首诗,这个很容易吧!一天一首诗,还会难吗?记忆没有过度的压力,才能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记忆的第一要务是学会拆解信息,简化信息,才能改变潜意识里大脑对信息涌入造成的“畏难心理”。见如下拆解示意图

{!-- PGC_COLUMN --}

记忆力不好,难成大事!让你智力逆袭的三大狠招,深度记忆法

记忆第二步:与作者一起共情

学习诗歌,怎么可能少了心灵的投入?

完成第1步的“拆解简化”,是从心理意识上降低记忆的难度,属于理性的操作层。而要想记住信息,大脑需要进入情感层面,有情感才会投入,与作者共情,你才会记忆深刻。试想,和你毫不相干,没有发生瓜葛的人,在你心里毫无意义,你怎么可能在意他,在乎他,你的大脑必定是空白的。我们之所以记不住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因为这些信息与我们没有产生“情感的瓜葛”,我们只是为了记忆而记忆,为了应付某种考试,或是出于某种其它的目的,但并非出于内心纯粹、真诚的求知欲。这样的记忆效果肯定不会好到哪儿去。

有瓜葛才会有情感的记忆,哪怕是恨,记忆也会深刻。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就是记忆的深度。

诗歌是人类表达内心情感世界,渲染情绪的手段。虽然诗歌离我们的年代很遥远,无法感同身受,但是我们可以基于作者的时代背景,通过诗歌的内容从中体会一二作者当时的情感和心境。

解析信息,一首诗、一个人、一个故事,透过文字描述的情景,带上想象力的脑洞,与作者“共情”,获得心灵的迁跃,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诱人探寻的艺术境界。整首诗进行分类,归为三大部分“景色、感慨和离愁”,这就是它的框架。

第一部分:2首诗,描写春江美景,江潮浩瀚无垠,气势宏伟,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

第二部分:2首诗,描写由江月产生探索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感慨。

第三部分:5首诗,描写由人生感慨引出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恨。

记忆第三步:组合创造,灵活使用记忆法

方法是死的,缺少刻意练习,怎么可能精一行,通一行?

完成第2步,进入记忆的真正实操部分。

1、导入记忆口诀法

《春江花月夜》9首诗,继续利用简化思维,把三部分内容简化成“景、思、情”和“225”的记忆口诀。

记忆力不好,难成大事!让你智力逆袭的三大狠招,深度记忆法

2、导入记忆框架法

这个记忆口诀,就是你这首诗的记忆框架,强化这个思维框架,植入到大脑里形成大脑再生的“神经元树杈”,让检索信息有了“记忆坐标”的定位;然后你根据这个框架输入信息,把252个字锁定在你设定“景思情”的三级记忆框架,让它们有了家的归宿,有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避免盲目、机械地把信息存储在大脑里;最后,在利用“景思情”这三个框架的概念,演绎、生发,输出你的记忆信息。

3、导入图像记忆法

把左脑换成右脑,建构图像。

以第一首诗句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其中“潮水连海平,明月共潮生,随波千万里”这些文字都极具画面感,用现在流行的左右脑来说,左脑语言的逻辑思维+右脑图像的艺术思维,才能激发更大的记忆潜能。

简单一句话,左脑输入文字,右脑同步“流淌”出相对应的画面。

当定格在纸面上的那些小小的方块文字跳出了狭小二维平面空间的“囚禁”,自由进入更为广阔视野的三维立体空间时,意味着插上想象力翅膀的大脑拥有更大的存储空间,信息的记忆才能不会变得那么拥堵,不堪重负。

同时,在记忆信息时,要把前后信息连接起来。以第一句诗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除了增加画面感,我们不能一边又一边的像复读机式的背诵,硬生生死磕的记忆没有半点鲜活力。

怎样才能进入深度记忆呢?

继续借助拆解思维!

这是个极其实用的思考工具,一旦你反复把它用在解决难题的思考上,进行“庖丁解牛”,大多数难题都可以被你拆解后,问题一览无余,从而使你的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这句诗从画面潮水、潮生到随波千万里,再到何处春江无月明,画面是从静态到动态,再到发出感慨,从视听感官引发大脑的思考,理解这个潜在的隐性逻辑,你在背诵记忆这些信息时,文字才会在你的大脑里流动起来,跟随作者的节奏,让你轻而易举地记忆你想要获取的信息。

4、导入故事记忆法

创造你的故事力,讲好故事。

张若虚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无法考证,但我们可以自己设定一个“简单”的背景,定义一种“假说”。这里的假设是自圆其说的意思,自己认为合理的东西,并且是与自己关联的事物。普遍上,人们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尤其对自己亲历的事情,记忆特别深刻。假定你自己就是“张若虚”,你就是这首诗的主角,有一天我来到海边,看到眼前的这幅海景,不免诗兴大发;然后闭上眼睛,一边嘴里念着诗句,一边仰头凝视前方,脑海里流淌出一幅幅画面。

最后,采用眼口手心、循环重复、传授他人等方式来提高记忆的黏性,让信息在大脑里形成“记得住,记得牢”的深度记忆。

5、导入意义记忆法

对于学霸来说,一提到考试,往往都兴奋无比,又到了开始展示自己“智力肌肉”的机会,但对于多数非学霸来说,一次考试就是经历一次火焰山的炼狱。

但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操作,学习畏难的心理阈值被大大降低。换句话说,天平的一端向学习的意义感倾斜,从而使得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起来。这是个塑造意义的过程,它不直接提出意义,逼迫自己找一个意义来召唤行动的力量,而是用逆向思维,通过四个步骤“问题+论证+方案+意义”的方式来产生意义感。

记忆力不好,难成大事!让你智力逆袭的三大狠招,深度记忆法

1)找出关键问题是什么

2)论证如何才是最优解的思路

3)制定解决方案,越细节越容易执行

4)最后领会这一切给你的启示,意义是什么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上,避免事情之外的情绪发泄,做到温和理性,用事实说话,用证据和效果服人。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

排斥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迫于外界压力,要去做这件事,开始很痛苦,碰了一鼻子灰,当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是获得了他人指导,一步步展开操作,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意义感是一点点自动呈现出来的。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每一步都算数”,在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原本毫无意义感的行动会在不知不自觉中被磨砺出温度和激情,意义的感知越来越强,意义是自动呈现的!

可惜的是,多数人并没有把这个过程塑造的意义感,变成一种自我本能的思维习惯——从问题到论证,从论证到方案,最后让意义自动呈现。

一旦你形成这种思维惯性,那么你就会在每一次解决问题体验中,逐渐升华自己人生的意义感,并最终找到它的终极坐标。

解读完以上“意口故图框”记忆法的五个步骤,有的人会觉得,这也太很复杂了吧,哪有时间来做这些繁琐的事。直接背就完了,弄这么复杂干嘛!回到文章开头话题,除非一个人拥有过目不忘,或是看几遍就能记住的本领。否则,死记硬背,肯定是行不通的。就像王兴说的:“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事实上,任何事情,在你没有养成习惯之前都很难。比如,早起这事,是多大点时啊!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太难了,比造航母、飞机还难!如果你能耐着性子,反复刻意练习,一旦形成惯性,惯性本身的力量就推动着你前进,成为一种潜意识里不由自主,不得不做的行为习惯。

小结

大脑虽小,空间却无限,可以装下整个宇宙!

记忆不是卖苦力,有趣才是打开记忆之门的关键。记忆方法并不复杂,重在实践,灵活组合使用,进行反复刻意练习,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找到自己的记忆节奏,记忆才能成为你沉淀知识和智慧的蓄水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