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孝孺所犯何罪,为何会被朱棣下令“诛灭十族”?原因并不难解释

 花开无田 2020-05-31

在我国的历史中,方孝孺可是一位名气斐然的饱学大儒。明朝初年,方孝孺是当时世人公认的浙东名宿,而且他又师从于明朝开国文臣——宋濂的门下,可谓是根红苗正,尽得宋濂之真传。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人本来应该在仕途上扶摇直上,但其最终却因为忤逆朱棣而被处以极刑,甚至于朱棣对此还不解恨,下令夷了方孝孺的十族族人,彻底将方氏家族甚至极其门生都杀戮殆尽。

但话说回来,宰相肚里尚能乘船,为何堂堂的天子、九五至尊对方孝孺如此深恶痛绝,以至于让方孝孺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人呢?

自幼聪颖,拜师宋濂

方孝孺于1957年出生于浙江,他自幼便十分聪颖,六岁时就能吟诗作对,并且才气丝毫不输于长辈。到了十岁时,方孝孺更是好学成癖,一度被乡人们称为是"小韩愈",这并不是史书对于方孝孺盲目的推崇,而是确确实实的事迹。虽然方孝孺自幼便颇具才名,但他自幼丧母,稍微长大一点后父亲还被冤入狱、遭到了杀身之祸。在父亲入狱之后,方孝孺根据父亲的意思去拜访了宋濂,并且将自己的文章呈给宋濂看。

宋濂在看罢方孝孺的文章之后,对他大加赞赏,还说出了"百鸟之中见此孤凤"的话语,言语之间对于方孝孺的喜爱十分明显。于是,在失怙失孤之后,方孝孺便凭借才气成为了宋濂的门生,在学习经史哲学的同时也有了新的依靠。

洪武十年的时候,宋濂向朱元璋辞官,请求告老还乡。在宋濂辞官之后,方孝孺一直侍奉在其身边,长达四年之久。在这四年中,方孝孺的文章、学问都大有精进,很多人都认为他是继宋濂之后,又一位难得的大儒。

德才俱高,官运亨通

因着方孝孺的举世才名,再加之他师从宋濂的缘故,建文帝登基之后便将方孝孺召到京城中,任命他为翰林院侍讲。次年,又破格将其提拔为翰林院学士。对于方孝孺的才能,建文帝是十分信任的,因此,建文帝每每有什么疑惑的时候,便会将方孝孺宣入宫中,向其咨询。

在建文帝的宠信下,方孝孺步步高升,不仅是总揽了一些史书编撰的工作,还掌管了京考,负责为国家选拔一些优秀的人才。本来,如果没有意外,方孝孺和建文帝之间不免又是一段千古流传的君臣佳话,但这一切都随着燕王朱棣的造反而灰飞烟灭。

忠君不伪,不事二主

建文帝执政的时候推行削藩政策,但由于对这项政策太操之过急,再加上燕王朱棣素来就有不臣之心,所以朝廷与燕王之间的争端一触即发。在建文四年的时候,朱棣率军与朝廷的军队交战于淮河流域,随之大破朝廷军队,并乘胜追击,一举南下攻入了南京城内。在朱棣攻破南京的那天,建文帝失踪,与之同时,方孝孺作为帝党余孽被投入大狱。

其实朱棣最开始并没有想杀方孝孺的意思,他知道方孝孺的才干以及其在天下文人之中的名望,把他投入大狱,也只是想给他一个下马威罢了。在局势大定之后,朱棣便召见方孝孺,要求他亲自为自己起草登位诏书。但方孝孺面见朱棣的时候,身穿孝服,进入大殿之后便开始放声大哭,并在言语之间对朱棣篡位的行为极尽鄙夷与质问。

而且在朱棣再三要求方孝孺为自己起草登位诏书的时候,方孝孺拿起纸笔,大笔一挥书就了八个大字:"建文四年,燕贼篡位"。从古至今,统治者们最讲究的就是"名正言顺",方孝孺在大殿之上公然称朱棣为"燕贼"的行为,让朱棣颜面尽失的同时,也质疑了其身份的合法性。于是,朱棣一怒之下,便又将方孝孺投入到了狱中。

身死殉主,被夷十族

在方孝孺被再次投入大狱之后,朱棣仍旧顾念着他的才华,没有在第一时间就下令处死他。本来,朱棣以为只要把方孝孺的心性磨尽了就能将他收入麾下,但长时间的监禁并没有令方孝孺转变心意,反而让他对朱棣的叱骂日益狠毒、尖刻。最终,朱棣明白了像方孝孺这样的大儒,是不可能屈身转侍二主的。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的朱棣,没有任何心慈手软的下令将方孝孺车裂示众。

处置了方孝孺之后,朱棣仍旧对他心怀愤恨,尤其是想到被方孝孺口口声声称为"燕贼",朱棣更是怒不可遏!但方孝孺已死,朱棣只好把这份怒火转移到了方孝孺的家人亲朋身上,下旨灭了方孝孺的十族。在这一道旨意下,方孝孺以及方孝孺的学生们,总计八百七十三人,全部被处死!

对于方孝孺这样的学者来说,气节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身死和弯下脊梁相比,方孝孺选择了前者,所以对方孝孺来说他死得其所。但对包括方孝孺在内的八百多条亡魂而言,他们又何其无辜呢?帝王之心,又何其凶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