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运华:童心

 运华文字馆 2020-06-01

童  心

邓运华

一次上课时,我随手画出一个圆,再在圆下面画出一条螺旋状曲线,请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孩子们发言踊跃,有的说是气球飞上了天空,找白云姐姐做伙伴去了;有的说是类似于榨油一样的装置,紧压着弹簧正在作业。还有的说,圆的是一个城堡,曲线是一条河流,在给那个城堡补充用水;或者是一条小溪,九曲十八弯之后,带着涓涓细流,汇入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


我被孩子们的思维深深感染——与其说是他们的想象力,倒不如说是他们的童心。

童心似乎与生俱来。比如,产房里的一声呱呱坠地,其啼哭声既不以物喜,又不以己悲,是最纯粹最超脱的境界。再如,婴儿即便是不饿,但只要嗅到了母乳的香气,也会张开小手,寻找着母亲投向怀抱。童话为什么深受孩子们喜爱,正是因为诸如小白兔和大灰狼的善恶分明,以及蘑菇小房间的诗情画意……

我一位朋友,年少时极其要好。我们时常在村口的一颗老槐树下,仰头静立许久。大人若问,便傻傻地回答:我们在等槐树开口,给我们讲一段传奇故事呢。后来朋友参加工作,因被同事嘲笑过“童言无忌”,便发狠学习酬务之术,如今已然如鱼得水。只是他每每与我诉苦,说身在江湖心不由己,心中所想和嘴中所说不是一回事。他说我虽然朋友不多,却感情笃厚。他羡慕我应酬极少,却活得自由自在,还说我十句话里可以有三句痴语,却……童心安在!

朋友这么一说,让我想起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所言:“夫童心者,真心也。”按这种说法,童心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张洁在《拣麦穗》中,便刻画出了一老一小两颗童心:“我”因为贪嘴灶糖,希望“嫁给”卖灶糖的老汉;老汉因为怜爱“我”,总是带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或者其他的一些小礼物给我……

我所居住的地方有位老者,据说曾是我们这地方的知名人物。他因中风而全身瘫痪,堆坐在轮椅车里如荒漠中一棵老树。他喜欢在楼下晒太阳,每每看见孩子们在他面前玩着游戏,他那黯淡的眼神就会放出一种特别的光亮,仿佛找回了消逝已久的某种东西。

                                                          (文字原载燕赵晚报花溪副刊,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邓运华,湖北省作协会员,黄陂区文联和作协副主席,《黄陂文艺》执行主编,《人文前川》主编。出版有长篇小说《疤痕》,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长江文艺》、《四川文学》、《湖南文学》、《芳草》等期刊,散文随笔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华西都市报、新民晚报、湖北日报等国内外上百家杂志和报纸副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