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否》号称宅斗神剧,《大宅门》笑了

 乐康居 2020-06-01

本来从没想过要去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但最近总是在不同渠道看到各种版本的宣传,说这剧多么用心、多么严谨,完全是剧版的《清明上河图》、现世的小《红楼梦》……

这就有意思了——毕竟多年前我还真看过此剧的原著。

那时候穿越和种田文刚开始盛行,铺天盖地的现代女性穿回古代做福晋、做康熙四八儿子党的后宫、做农家致富少女、做嫡女、做庶女……不一而足,热闹极了。比起来,《知否知否》算是清流,作者认真做过功课,文字诙谐有趣,情节合理,人物性格鲜明,故事娓娓道来,立刻在网文界脱颖而出。但即使如此,作者本人也想象不到,几年之后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能跟《红楼梦》并称吧?

这得是什么鬼斧神工的改编哟!

打开第一集,才看了没10分钟,我就尴尬了。这部剧对于常年阅读的人来说,真的不太友好。盛府嫁长女,贺客上门第一句话便对盛老爷说:“小女不错,嫁了个好人家啊!”……呃,您知道“小女”是对自家女儿的谦称么?您这是上门给盛老爷戴绿帽子的吧!

小姑娘们给客人请安,上来就直愣愣一句:“某某某,安。”——87版《红楼梦》里,你啥时候见过王熙凤白眉赤眼地跟贾母请安说:“老祖宗,安!”?稍有传统文化常识便知道,在旧时正式场合见长辈,至少完整说一句:“恭请福安”、“敬请金安”之类。日常给老人家请安,更加说的是嘘寒问暖的生活用语。

为了还原历史感,人物说话半文半白没问题,但至少要文从理顺。不过,跟台词比起来,更加让人看得生气的,是剧中人物的设定。

女主的爹,正儿八经两榜进士出身,一路奋斗的成功人士,在原著里兼备了渣男、精明官员、可靠大家长这三种身份,他会被爱妾的美色和讨好迷惑,也会冷静精明地维护家族名声;能负责任地帮儿女缔结更好的婚事,在权势面前也能毫不犹豫地牺牲任何人,这种矛盾性才使他具备了真实感——但在电视剧里,他完全是十几年如一日被同一个妾室耍得团团转的糊涂虫,这种人怎么可能十年寒窗中进士,怎么可能在官场左右逢源步步高升?

女主的嫡母,二品高官、豪门大族出身的嫡女,早年盛老爷能发达,在官场混得开,她娘家出力不少,并且一直没落败,这样的官家千金可能个性骄纵,但绝无可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完全是个泼妇神经病,让妾室掌家,在丈夫和妾室面前毫无办法,只会歇斯底里大喊大叫?她干,她娘家也不能干啊!

男主就更奇怪了,原著里就饱受粉丝争议,他本来是个被继母养废的纨绔,所以养外室生庶子很正常,后来男主在痛苦中觉醒,又和女主在风霜刀剑的宅斗中并肩作战感情才渐入佳境;结果到了剧里,少年时就惦记着保家卫国、又帮女主救亲娘,长大还认真考科举,完全是个有为专情三好青年。但一转眼他就突然跑去养外室生孩子,这样自相矛盾,让女主爱起来不觉得奇怪吗?

语文老师随堂测验:这句台词错在哪里?

不能说剧的改编是错。恰恰相反,问题可能在于如今制作大IP剧的人太专业——他们太熟悉哪些狗血能调动观众情绪、哪些人物要处理得皆大欢喜、要请多少流量艺人才能吸引收视、每集要有多少撕逼的梗……除此之外,故事的特质、人物的逻辑、情节与台词的精心雕琢全都成了可以随意牺牲的小节。

雷中选优,《知否》至少服装、道具、化妆都做得颇好;情节虽然东改西改,但至少原著用心写的主线还在,不像其他剧整个随意瞎编;演员的表演不算讲究,但其他剧的演员更差啊——所以《知否》已经自信得敢将“严谨”、“正剧”、“重现《清明上河图》市井风情”……作为卖点。

但是,如果这样就能与《红楼梦》并称,那《甄嬛传》岂不算得是《清实录》?

语文老师随堂测验:这句台词错在哪里?

只是,我们的国产剧曾经远远超过这个水准。

有很多好剧,不断突破当时的审美和语境,值得一看再看、反复回味,成为超越时代的经典。譬如,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当年的国产宅斗剧开山老祖《大宅门》播出,到杨九红死的时候,我外婆、我妈、我表妹齐刷刷坐在沙发上默默哭成一片的样子。

播出已经18年的《大宅门》,即使现在来看,除了画面不太高清,其他全都甩了时下各种年代剧十几条街。

一样搞宅斗,为啥《大宅门》看起来就是成年人在做正常事,是湮远岁月里真实的爱恨情仇;而《知否》之类的新剧,却总像小学生看完大人剧以后在课间休息时和小伙伴有样学样地演了起来?

按照现在的说法,《大宅门》也算是大女主剧,但是女主白二奶奶成长是有逻辑的。她硬生生以一己之力,靠着智商、魄力和勇气从男人的世界里打出天下——没有超越现实环境的臆想,没有玛丽苏,没有金手指,是真的从腥风血雨中一路走来,撑起家族的脊梁。

这并不是什么完美女人,但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有铁肩,能担家族兴亡;也有铁石心肠,就算临死,也要将为她儿子付出一切的窑姐杨九红拒之门外。

剧里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复杂而充满魅力,没有一个脸谱化的角色。

从豪门不肖子成长为家族扛鼎人的白景琦、老而弥辣的白老爷子、隐忍顾全大局的白大爷、看似窝囊却默默支持妻子的白二爷、败家子但也有别样魅力的白三爷、爱上京戏名角终生嫁给一张照片的白玉婷……

有悲有喜、人生交错,这才是真实、残酷又温情的家宅剧。

《大宅门》没说自己是清末的《清明上河图》,但是京腔京韵无处不在,完美统一。大小人物的地道北京话、手里拿的玩意儿、买的点心、就连门口摆摊儿卖焦圈儿豆汁儿的大爷,那声吆喝都原汁原味。

比起新剧里簇新的一切,路边卖炭翁都穿着精致的衣裳,脸上有肉、气色红润,《大宅门》里斑驳的朱墙、灰扑扑的黄土道、长着青苔的四合院……满满才是存在过的人间烟火。

18年过去,投入影视行业的资本更多了,设备更牛逼了,行业细分更专业了,但拍出来的电视剧,丢失掉的东西却更多了。

大约也不是18年过去,好演员全部消失,也不是整个行业忽然变得浅薄拜金——只不过大数据时代,一切都可以量化。买哪个IP,卖什么人设,找哪个导演,选哪个演员,调什么光,切什么梗,平台怎么推,条分缕析,像台机器推下去,一切可能导致亏本的冒险因素都提前规避掉,风险降到最低,只顾着顺应“大数据”,作品也失去了灵气。

《知否》七个月筹备,七个月摄制,主创已经感到自豪,觉得是良心出品(这真的没错,因为据说有的剧几十集拍完只要几星期)。相形之下,《大宅门》的导演郭宝昌16岁开始写这部小说,历经四十年,三次原稿被毁。1996年,电视剧刚开拍三集便停拍,郭宝昌蛰伏四年,终于等到重拍。剧中每一个人物,都镌刻在他心底,每一个细节,都被揣摩了上万遍,他写的,是他自己小半辈子亲身经历的恩恩怨怨、跌宕起伏。

所以,作品拍出来,到底用了多少心力,瞒不了人。

不论是艺术,还是人生,有时都需要一点愚勇,需要一点不畏失败的冒险。精益求精做到极致,才能做出真正光芒璀璨、与众不同的东西。

对于看剧的人,其实也没有一定要从一部剧里获取真知的奢望。然而,我们付出时间,也应当得到尊重。款待我们的,不应只是自high与套路。

猜猜这是谁⬆️

微信&微博:反裤衩阵地

喜欢请将我设为星标,不错过每次推送

↙️点这里,看全部推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