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某对名人夫妇每月只花几百元租房的报道,出于猎奇,打开阅读了。然而,仔细看完全文,发现几百元租房还不算什么,真正猎奇的是,他们特地搬离中国的文教中心北京,举家迁往某三线城市,只为陪孩子就读所谓的传统文化学校。 传统文化的课程重点是什么呢?据夫人介绍,孩子们学会了熟练背诵《弟子规》。还有一门主要课程是女红,因为“将来女孩儿都要为人妻、为人母,要用针线传递爱”(所以只要是女孩就不可以选择独身?)。以及,这间学校的招生简章上开宗明义说道:我校以女德教育为社会良药。 呃……………… 虽然让子女冒巨大风险放弃成熟的教育体系多少失之轻率,但为子女教育与生活买单的是父母,旁人确实很难置喙。 不过,竟然有人跳出来替名人夫妇掌广大异见人士的嘴:你们懂个屁?!这女德学校其实是中式贵族学校,人家家长根本不需要孩子接受基础教育,孩子大了直接送国际学校、甚至直接发名牌大学学历,有钱人的玩儿法,没钱的别瞎逼逼。 所以这些见多识广的网友能具体说一下么,到底是哪间世界知名的大学、中学,中国学生只要学完女红、背过《弟子规》,交钱就能进?毕竟全国满坑满谷为子女教育砸下重金、企图让孩子冲击名校却被虐得焦头烂额的爹妈们都想知道。 大约还是因为十几、二十年前,国内媒体动不动就对比外国小孩和中国小孩的差别,信口胡说“外国就是快乐教育,放学不留作业,老师全是表扬”之类的宣传留下了后遗症,到了现在还有人以为,外国小孩只要开开心心从小玩到大就好,不用高考,上大学打个申请就行,真幸福。 快别逗了。 去全国任何大城市那些学费几十万一年的国际学校门口,随便拦住一个家长问问,他们的焦虑都是一样的—— 要让孩子将来去国外读好高中、好大学,爹妈再有钱、再出名,甚至就是名校校友还给学校捐过巨款,自家孩子也要达到学校对于学生的全球通行标准:语言、数学、逻辑、艺术、运动、社会实践……总之绝对不是《弟子规》和女德。 稍微好一点儿的国际学校,要从学前班就去占位,常常一两千个孩子竞争3、40个名额。面试的时候,5岁小孩英文、数学、体能运动全考遍,再问艺术、音乐、运动特长,苛刻到匪夷所思。面完小孩还得面家长,好不容易进去了,先上十个八个兴趣班起底。 当然跟公立孩子补习班种类稍微不同,根据国外名校的招生标准,孩子的兴趣得有一门艺术(英皇钢琴、英皇芭蕾、艺术体操、电子鼓……)、一项团体运动(冰球、棒球、篮球……)、一项个人运动(游泳、马术、自行车……),然后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加上自然拼读、分级阅读、英文数学,纯英文学校的孩子再加上中文补习……基本上,交完几十万学费,还要再交几乎等额的兴趣班费,幼儿园、小学阶段才算是勉强合格。 到了高年级,刷各种国际通用课程分数只是起跑线,蓝思阅读指数得让孩子刷到研究生级,还得让孩子报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才项目,考过之后去上全球同步的名师网课,艺术、运动均需要牛逼奖项背书,就连课外活动也要贴合申请学校的需求…… 哪怕家长财大气粗、富可敌国,承诺给目标名校捐一座图书馆、一栋实验楼,换取成绩平庸的自家孩子就读,但那前提也是:孩子得有受认可的标准学科成绩啊!!! 让孩子学养生、学女红、将来去名校面试的时候靠绣花征服面试官?你以为你在演《延禧攻略》呢! 以及,如果学习这门手艺只是为了将来给老公补袜子、给小孩织围嘴,那真是好奇了:到底什么父母会立志把女儿培养成别人家的童养媳? 高考诚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一掷万金、摸着石头过河的海外名校之路一样要穷尽金钱与心血,是需要孩子的知识、理智、学习与自我成长能力的长途跋涉。 好的教育资源在哪里都是稀缺的,越是高级,要求越高,不只是金钱,更加是能力。 那些在方方面面替有钱人讥讽“穷逼没有想象力”的人,或许反而是因为自己的困顿,才把钱的作用想象得那么巨大。 以及,在“名人夫妇租廉价房送孩子读传统学校”这一事件里,最令人唏嘘的,是这位名人太太作出这一系列举动的初衷——因为她觉得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的教育有问题,只传授知识,不教孩子孝道和惜福,导致孩子不听话,于是她就把孩子送进了传统文化学校。 更何况,《弟子规》和女德,如何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它们分明只是束缚人心的糟粕。 这大约是关于教育最具欺骗性的谎言:孩子厌学、生活习惯没有培养好、品性有瑕疵,已经是成年人的家长不检讨自己的问题,反而理直气壮地去责怪孩子不知道感恩、孝顺。然后,解决问题的方法竟然是将孩子拖离现实社会,放进真空罩子打算把孩子训练成绝对顺从的古代道德完人为止。 全世界那么多父母竭尽全力,想让孩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够更顺利地融入社会,恐怕都不是为了让他们报恩。只不过期望,给孩子更多准备、更多可能,让他们长大之后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压迫得毫无还手之力。 父母之爱,从来是成全。 所以,无论把举家搬迁、特意只租平民房的行径描述得多煞费苦心,把孩子学习女红、《弟子规》之后的变化强调得多不可思议,把这样逃离现实、母慈子孝的生活包装得多楚楚动人……正常人也无法从这样的报道里,生出一丁点向往,反而窥见了某种自私和愚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