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了,要不要给老师随点礼

 lion__ 2020-06-01

有些家长以为:给老师送礼送钱,对老师溜须拍马处处顺着来,老师就不会为难自己孩子。

事实上:恰恰相反。

一个精神正常的老师,不会折磨孩子,不用你送钱送礼鞍前马后。

一个精神病态的老师,会选择性的对孩子下手。选择什么样的呢?

之前说了,变态选择对谁下手,是看谁的精神力量弱,对老师点头哈腰,老师说啥是啥的,自然是下手对象。

而那种“我就不叼你”“你敢欺负我家孩子,看我不追究到底”这种家长的孩子,老师当然是不愿意动。

老师花同样的精力,是去剥削听话的家长,满足自恋,收钱收礼,还是啃硬骨头,道理很简单吧?

同样是听话顺从的,当然要额外“照顾”容易送钱的,折磨你的孩子,有钱拿呀。

一些人做老师是因为喜欢孩子。

另一些人做老师是因为精神变态,可以吸食孩子和家长,满足病态自恋。

后者绝对不是少数。在我从小到大的上学经历中,精神正常有爱的老师,屈指可数。精神病态以折磨学生为乐趣的老师,那是年年都有。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孩子被老师霸凌,就做个顺从老师的听话家长。

本篇
-完-



/    辅 助 阅 读    /

《 霸凌或性侵,如何选择下手对象 》

文 | 李雪

欢迎到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与李雪评论互动

校园霸凌、来自老师的性侵丑闻屡见不鲜,让为人父母者忧心忡忡。校园霸凌、性侵作恶者选择谁下手,绝大多数情况下有迹可循。当孩子的人格力量足以建立心理边界,基本能免遭侵害。

这篇文章会给侵害者进行心理画像,分析内在动机,解读怎样的人格结构更容易成为受害对象,以及父母如何养育,能够保护孩子远离侵害。

01

霸凌或性侵孩子的人,是什么心理动机?

霸凌者的内心,都有这样一个童年关系模式:强大的可以欺负弱小的,弱小的就应该去死。

每个孩子最初面对父母,都是弱小的,而父母则是掌控自己命运的强者。正常的父母跟孩子建立的关系是强者支持抚慰弱者,强者帮助弱者成长。

而某些病态父母跟孩子建立的关系是强者就可以控制、强迫、欺凌弱者。童年被父母欺凌,这痛苦绝望的创伤记忆,埋藏在孩子潜意识中,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

藏着“炸弹”的孩子,非常恐惧自己成为弱者,因为在自己家庭中弱者不会得到帮助和同情,弱就意味着绝望、无助和被凌辱。

对“成为弱者”的恐惧会驱使孩子不断想要把弱者的感觉扔到别人身上,然后通过霸凌别人,强化“我是强者“的自我感觉,获得虚幻的安全感、掌控感,和痛苦投射出去的快感。

网络上流传一个视频:一个外国妈妈因为女儿欺凌患癌同学,为表示惩戒而强行给女儿剃头。视频中女儿惊恐大叫,妈妈硬是强按着孩子把头发剃光。

妈妈把孩子强行按住剃头,孩子则把患癌同学投射成弱者来欺凌,这视频很经典地呈现了内在关系模式的轮回:强大的可以欺凌弱小的,弱小的没有反抗之力。

所以说,霸凌者的内在其实极度懦弱,就是我们常说的“怂”,一旦无法成功地将弱者投射给别人,自己就立刻怂了。也就是说,当对方呈现出“我就不怕你,我比你还狠”,霸凌者立刻会像老鼠一样灰溜溜逃掉。

有个例子特别有趣。有一次朋友开车来看我,外地车牌,停车的时候发现我的停车位被一堆建筑垃圾占了,这个停车位平时很少使用。于是报告物业来解决。

那人见我一个女人,而且是外地车牌,态度十分强硬,耿着脖子睁眼扯谎,说这是他朋友的车位,给他用的。

我听了都觉得好笑,我说我不认识你,更不是你朋友,这堆垃圾一时也清不完,请你把你的车挪开,我先停在你自己的车位上。

这怂人发现扯谎吓唬人失败,我确实是车位的主人,立刻换了面孔,乖乖挪车。

这个时候有趣的事情出现了:其实他只要把车挪开几米,让我的车挪进去就好了,结果这人硬是挪到了几十米开外,跟逃跑似的。

后来我还听说,他家的一个邻居要装修。邻居跟物业报备之后,给这栋楼可能受打扰的人,都一一上门打招呼,送点礼物,表示歉意。这怂人收到两瓶茅台酒,拍胸脯说:你尽管装修,没事的。

结果刚装修第一天,城管就找上门检查,因为怂货举报城管说有违建(其实装修第一天哪里能判断是不是违建)。

对于可能被自己装修打扰到的邻居送酒,提前赔不是,在正常人看来,是礼貌和尊重的表现。而在霸凌者眼里,这是你在自认弱者,表示我可以欺负你了,所以损人不利己也要欺负你。

其实,解决这种人很简单:只要凶狠的威胁一下,立刻怂,再不敢惹事生非。

当遭遇霸凌,老师或家长试图和稀泥,让被侵害的人宽容谅解,都是在鼓励霸凌者继续施暴。在霸凌者眼中,宽容等于软弱,等于欢迎我欺辱你。

必须让霸凌者看到:家长和老师,都有坚定的立场,决不姑息容忍这种行为,没有人是软弱可欺的。

霸凌者才能收手。

性侵孩子的成年人,内在动机会复杂一些,整体上跟霸凌者同一个模式:

他们通常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极度自卑,通过性侵弱小的孩子追求绝对的掌控欲、权力欲,吸食“我很有力量”的幻觉。

02

霸凌和性侵者,如何选择受害人?

 特别不镇定的孩子

选择霸凌对象,通常不是一步到位。也就是说,极少会第一次侵害就下狠手,而是一步步的试探,确认对方害怕自己,在自己面前是弱者。

比如,最开始的试探性侵害行为,可能是取个羞辱性的外号,嘲笑对方的行为体貌。

如果被侵害一方表现得非常不镇定(比如,气急败坏、过度恐慌、过度愤怒等情绪反应)霸凌者会感到非常得意,享受到霸凌的快感:你看,这个家伙被我吓到啦,哈哈。

然后进一步加大侵害力度。

因为,不淡定的过度情绪反应是弱者的表现。就好比一头狮子靠近羚羊,羚羊肯定很不淡定。

面对霸凌:我不怕你,我也不允许你这样对我。如果你敢下狠手,我会比你更狠。即使体能上我确实打不过你,我也会找到能支持我的人,比如老师、家长或者朋友,绝不善罢甘休。

有这种姿态和底气的孩子,霸凌者通常不会去惹。

 总被父母要求听话的孩子

性侵孩子的老师,选择下手的对象,通常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或者虽然在身边,但是父母看不见真实的孩子,比如孩子有了什么异常,例如伤心、恐惧,父母经常视而不见,觉得孩子被老师教训教训是应该的,没什么大不了。

这样的孩子,内心没有得到父母爱和支持的底气,很容易被恐吓住,不敢告诉别人。而那种底气十足的孩子,老师则怕事情败露,不敢下手。

对孩子的性侵,大部分来自孩子熟悉的人,而且经常是持续性的。直到孩子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加身体问题,比如阴道溃烂流血,或者性侵者败露,父母才发现自己的孩子也被性侵。

为何孩子能够被侵害者的恐吓控制住,长期忍受被侵害而不敢告诉别人?

因为,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被深植在潜意识的防御机制是:我听话才能存活,才能免遭痛苦。

也就是说,父母或者主要养育者,养育孩子的方式是:你必须要听父母的话,否则父母就不爱你了,甚至惩罚你。

比如,孩子伤心大哭,父母说:不许哭,否则我把你仍门外,你再敢哭,我更狠的打你,打到你听话不哭为止。

这样孩子学会的生存策略是:我若想要避免被更加恶劣的对待,我就要听话,听强者的话。

被这种策略捆绑住的孩子,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

现实是,如果孩子反抗,不听性侵者的话,勇敢告诉父母或者老师,这样能够避免自己进一步被侵害。但是形成听话这种自我保护策略的孩子,会丧失现实检验能力,谁威胁他,他就听谁的话。

可以说,性侵者或霸凌者跟孩子形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内在的父母”跟“内在的小孩”关系模式的再现。

03

如何养育?可以保护孩子远离霸凌和性侵

 保护孩子的天然感受力,不要混淆爱和侵犯

大人们,经常用一些侵犯孩子身体界限的方式接近孩子。

比如,来家里串门的叔叔,突然抱起孩子用胡子扎,孩子感到害怕和难受,试图推开,父母却劝说:没事儿,叔叔喜欢你,跟你玩呢。

孩子的原始感受是身体界限被侵犯,而父母却告诉孩子:这是叔叔在表达喜爱,是好意,你应该接受。

那么,孩子天然的感受力就被破坏了。

未来遇到一些霸凌前兆(比如,突然被推一下,揪下头发,然后对方嘻嘻哈哈地走开)孩子的脑子里很可能浮现内在父母的声音:他没有恶意,他想要亲近我,我不应该生气。

这等于变相鼓励霸凌,将自己处在没有尊严,可以被欺辱的地位。

而感受力没有被破坏的孩子,会严肃拒绝这种侵犯自己身体界限的行为,制止霸凌行为的进一步发生。

保护孩子的天然感受力,尊重孩子的身体界限,需要父母平时留意观察孩子。

比如,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专心地玩着游戏,这个时候你可能很想要拥抱孩子,那么,不要直接一把抱起,这对孩子是种打扰和侵犯的能量。

有一次我家里来了很多人,来客都想要摸加菲猫大眼。我观察到大眼表现出恐惧、厌烦、退缩,但是它却不跑开,也不反击,就那样忍受着,像个受气小媳妇儿。

为何大眼面对侵犯自己界限的行为,不能保护自己远离或者反击呢?

我开始反省自己,自己平日里经常出于对大眼的喜爱,直接去摸它抱它跟它玩,却看不见大眼自身的状态。比如,它可能正在闭目养神,只想要自己待着。

是我经常侵犯它的界限,而我又是爱它的。所以,大眼面对被侵犯,心里很困惑,无法做出有效反应。

想明白自己的问题之后,我跟大眼郑重道歉:对不起,我以前经常侵犯你,不管你的感受,是我伤害了你。

从那以后,大眼主动跟我玩,我就热烈回应;如果是我主动跟大眼玩,我会先观察它的状态,到它注意到我,接受我,我才伸手触碰它。

很神奇的是,我的行为和信念改变,大眼的行为模式立刻改变。

它再遇到不喜欢的人,就走开,如果对方追着它摸,它就先发出嘶嘶的声音警告,对方再听不见就挥舞爪子打对方,霸气十足。

 无论孩子跟你说什么,学会不评判地倾听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对自己不敞开心,啥话都不跟父母说,问也问不出。

孩子天然渴望跟父母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如果孩子对父母封闭,说明敞开的时候他受伤了。

比如,女儿跟父母说,班里好几个男生喜欢我呢。父母立刻焦虑担心,开启教育模式:小小年纪,要专心学习,不要被这些事情分神,你得注意保护好自己…

本来,孩子想要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被这样评价,当然关上心门,闭嘴为妙。如此下去,如果有一天,女儿真的在关系里受委屈被侵扰,自然也不会告诉父母。

聪明的父母,首先学会闭嘴,单纯的倾听,保持跟孩子之间开放的交流通道。

即使有担心有焦虑,不要立刻转化成行动,去评价教育孩子。而是继续观察,只要孩子活得开心,没有被伤害被侵犯,少男少女之间萌动的爱恋不就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流动吗,这些会内化成孩子人格中幸福美好的力量。

不被父母评价的孩子,能够保持自己天然的感受力,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说法所左右,有自己的主张,同时他也不会去评判别人招惹是非。这样的孩子,几乎不会被性侵者霸凌者选为下手对象。

很多父母在微博上留言说,自己践行爱和自由的养育方式,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痛快满足孩子的需要,不评价孩子,不教育孩子。

结果养育出来的孩子活力四射,在同学中大受欢迎。对于那些经常欺辱或评价别人的同学,则是既不对抗也不接近,不会让自己陷入不舒服的关系里。

这样的孩子,哪里可能被同学霸凌被老师性侵。

 被父母痛快满足的孩子,不会轻易为诱惑所动

有个妈妈一向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能力范围内,都痛快满足孩子。

一次,她自己孩子跟一群孩子玩,她看到有个老奶奶接近他们说:走,到我们家玩去,我家有巧克力、薯片、可乐…随便吃随便喝。

这位妈妈观察这帮孩子,有的孩子眼睛都直了,很犹豫要不要跟老奶奶走,而自己的孩子则很清晰的说:我不去你家,我家里什么零食都有,我要吃啥妈妈都会买给我。

看到自己孩子这么淡定,妈妈放心了:这孩子,太难被拐走了。

而那些听到零食两个字眼睛就发直的孩子,这个妈妈也了解,都是平时被父母严格限制零食的孩子。

这些孩子到她家玩的时候,无法专心玩玩具,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能多吃一些零食。而她自己的孩子,则对零食兴趣不大,吃一点点就够了,专心研究怎么把玩具玩出新花样来。

对于孩子来说,零食不只是满足生理需求的食物,更象征着爱,象征着父母是否愿意痛快满足自己。

零食被无限满足的孩子,孩子确认自己配得到、能得到,确认了这份满足感,也就对零食兴趣不大,很难被诱惑。

长期遭受性侵的孩子,经常是被威胁恐吓的同时,外加些零钱零食诱惑。平时很少得到这些的孩子,自然更容易被欺骗。

我们经常评价一些女孩子不矜持,男人稍微给点小恩小惠就感动得不行,很容易献身。

其实,哪个女人不渴望被珍视呢,可是如果父母很不愿意满足自己,她没体验过什么是充分地被爱被珍视,只要男人稍微花言巧语的满足自己,就以为对方很爱自己,然后无以为报,只有献身。

总之,被爱灌注的孩子,自然生长不被评判的孩子,天然的就会去创造温暖有爱的关系,远离可能伤害自己的人。

所以,为人父母,婴幼儿期看好孩子的安全,给孩子满满的爱,等他上学了,不用太担心焦虑,他自然会给自己创造安全舒适的关系圈。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