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那些事儿|晏殊的10000首词丢哪儿了?

 木头1018 2020-06-01



“国学那些事儿”是国学和乐为广大读者了解国学所开辟的新专栏。每周会固定推出一篇介绍国学的文章。本期为晏殊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其诗文多已散佚,十不存一。


红蔷薇 付娜 - 面对面·古筝VS二胡

如果要评选一个最能代表宋朝的文人,晏殊一定是不二人选。

因为他长得帅——万千士子,皇帝一眼相中了他,非要让他给太子当老师。

有才华——“北宋倚声家之初祖”,诗词文章皆通。

有能力——5岁作诗,14岁就当官。

有担当——韩琦、富弼、范仲淹等都是他的学生。

会做事——励精图治,平定西夏叛乱。

……

一生顺风顺水,没受过大的挫折。

简而言之,晏殊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赢家。


他没有范仲淹那样愤世嫉俗的情怀,也没有苏轼坎坷不定的人生轨迹,更没有柳永怀才不遇的落魄遭遇……他的人生都是光明的、平坦的、幸福的……

如果不是张知白慧眼识珠(自作主张),将他带入了大宋政治圈,他应该会在写诗作词的道路上过关斩将,成为一代词圣也说不定。

晏殊从5岁就开始写诗作词,被当时的名臣张知白发现后,推荐到京城,顶着天才少年的身份跟一众20多岁的士子们参加考试。他一出场,就被皇帝看中,成为了最特殊的那个人。


晏殊一个刚猛的文艺大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一辈子写了10000多首诗词。

这些诗词,包括一些奉和应制诗、写景咏物、节序诗、抒怀诗等,风格多样,不过,这么多诗词留下来的却只有100多首。

“百里挑一”,就是晏殊的写照。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以文为荣的时代,诗词文作那就是文人最重要的财富,但凡有条件,绝对不会让它们被人埋没。

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不是人力有穷,而是时间。时间是一把杀猪刀,刀光所至,只剩下一地尘埃。

10000多首词是什么概念?晏殊5岁开始写词,到61岁去世,中间50多年,平均下来每年将近200篇,除去休息日,一天一篇的水准。


这些作品里,有的是吹牛用的,有的是为了娱乐大众而作,有的是为了工作而写,不可能都是精品,很多诗词,写了之后就成了明日黄花。

在那些散佚的诗词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应制诗,这些诗词内容相对贫乏,无非是花花草草、游戏娱乐,追求的是诗句对仗、声韵的锤炼,文辞华美,充斥着富贵的气息。

这种诗词就如同今日的新闻热点,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作品热度就会下降。

当然了,能够留下来的都是精品,自然会妥善对待外加广泛流传。


对晏殊诗词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晏殊的诗词大多以理致入诗,诗风平淡,很少有堆砌辞藻的习惯,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诸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


晏殊写了这么多诗词,但十去其九实在是有点恐怖了,按道理来说,精品远远不止今天看到的100来首,剩下的都被人为地抹杀了。

晏殊一辈子荣耀,没受什么苦,但他一死,对手们就开始了大扫荡,他儿子晏几道就是见证者。

文人相轻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习惯。晏殊是没办法见证世态炎凉,他虽然也经历过一点点的挫折,但毕竟只是走走过场,根本没接触过那种残酷的场景。

上天厚待晏殊,但他的对手们人就不一样了,不赞美、不评价、不推广,这比谩骂打压还严重。


晏殊一死,连带着背后的党派势力也受到打压,要么流放要么罢官,晏殊的诗词文章也没了流传的机会,或付之一炬,或被人遗忘。

要不是晏氏后人和死忠粉的努力,我们连《珠玉词》的残本都见不到。

再者,晏殊所处的时期还只是宋词的草创阶段,还有很浓重的唐朝风味,随着欧阳修、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强势崛起,宋词的风格更加多元化,竞争更加激烈,相较之下,被人淡忘也属正常。

当然了,那些诋毁他、漠视他的人也好不了多少,很多人连一首诗词都难以留下,更遑论名垂青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