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门看病要诀(入门辨证诀)——学会即是大医

 图书 馆员 2020-06-01
作者 / 清 ? 程国彭(钟龄)

凡看症之法,先辨内伤、外感,次辨表里。得其大概,然后切脉问症,与我心中符合,斯用药,无有不当。口鼻之气,可以察内伤、外感;身体动静,可以观表里。口鼻者,气之门户也。外感则为邪气有余,邪有余,则口鼻之气粗,疾出疾入。内伤则为正气虚弱,正气虚,则口鼻之气微,徐出徐入,此决内外之大法也。动静者,表里之分也。凡发热静而默默者,此邪在表也。若动而躁,及谵语者,此邪在里也。而里症之中,复有阴阳之分。凡病人卧,须看其向里向外睡,仰睡覆睡,伸脚蜷脚睡。向里者,阴也;向外者,阳也;仰者,多热;覆者,多寒;伸脚者为热,踡脚者为寒。又观其能受衣被与否,其人若衣被全覆,手脚不露,身必恶寒,既恶寒,非表症,即直中矣。若揭去衣被,扬手露足,身必恶热,既恶热,邪必入腑矣。此以身体动静,并占其寒热也。然又有阳极似阴,女人衣被全覆,昏昏而睡,复有阴极似阳,假渴烦躁,欲坐卧泥水中,此乃真热假寒,真寒假热之象,尤不可不辨。

内经曰:脉以应月,色以应日。色者,视之易见者也。如伤风,关庭必光泽。伤寒,关庭必暗晦。面青黑为寒,为直中阴症。紫赤为热,为传经里症。若已发汗后,面赤色盛,此表邪出不彻也,当重表之。又阴盛格阳,颜面赤色,是为载阳之后,宜急温之,以通阳气。大抵黑色见者多凶,为病最重;黄色见者多吉,病虽重可治。经云: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吉。盖黄属土,今恶症虽见,土犹未绝,故可救。若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难治也。言无土色,则胃气已绝。凡天庭额上、印堂、年寿等处,黑色枯槁者,凶。黄色明润者,吉。然人有五色,不能齐等。《经》云: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黑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之欲者,皆取其润泽。五色之不欲者,皆恶枯槁色也。经云:又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言五色固不宜枯槁,若五色之精华尽发越于外,而中无所蓄,亦非宜也。大抵五色之中,须以明润为主也。而明润之中,须有蕴蓄。若一概发华于外,亦凶兆也。察色之妙不过是矣。

经云:五色决于明堂。明堂者,鼻也。故鼻头色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痰饮;黄色者,为湿热;白色者,为气虚;赤色者,为肺热;明亮者,为无病也。若伤寒,鼻孔干燥者,乃邪热在阳明肌肉之中,久之必将衄血也。病人欲嚏而不能者,寒也。鼻塞浊涕者,风热也。鼻息鼾睡者,风温也。鼻孔干燥,黑如烟煤者,阳毒热深也。鼻孔出冷气,滑而黑者,阴毒冷极也。凡病中鼻黑如煤,乃大凶之兆。若见鼻孔煽张,为肺气将绝之症也。凡产妇鼻起黑气,或鼻衄者,为胃败肺绝之危候,古方用二陈参苏饮,加附子以救之,多有得生者。

唇口

唇者,肌肉之本,脾之华也。故视其唇之色泽,可以知病之深浅。干而焦者,为邪在肌肉。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肿者,肌肉热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极也。口苦者,胆热也。口甜者,脾热也。口燥咽干者,肾热也。口噤难言者,或为痉、为痰厥、为中寒,不相等也。又狐惑症,上唇有疮,为狐虫,食其脏;下唇有疮,为惑虫,食其肛也。若病中见唇舌卷,唇吻反青,环口黧黑,口张气直,或如鱼口,或气出不返,或口唇颤摇不止,皆难治也。

耳者,肾之窍。察耳之枯润,知肾之强弱。故耳轮红润者生,枯槁者难治。薄而白,薄而黑,薄而青,或焦如炭色者,皆为肾败。若耳聋及耳中痛,皆属少阳胆,此邪在半表半里,当和解之。若耳聋,舌卷,唇青,此症属厥阴,为最重也。

目者,五脏精华之所注,能照物者,肾水之精也。热则昏暗,水足则明察秋毫。如常而了然者,邪未传里也。若赤若黄,邪已入里矣。若昏暗不明,乃邪热在内,消灼肾水,肾水枯竭,故目不能朗照,急用大承气汤下之。盖寒则目清,未有寒甚,而目不见者也。凡开目欲见人者,阳症也;闭目不欲见人者,阴症也。目瞑者,将衄血也。目睛黄者,将发黄也。至于目反上视,横目斜视,瞪目直视,及眼胞忽然陷下者,为五脏已绝之症也。凡杂病忽然双目不明者,此气脱也。《经》云:气脱者目不明。此气虚也,丹溪用人参膏主之。《经》又云:脱阴者目瞀,此血脱也。邪热则下之,血虚则补之,以救肾水也。然此症已为危险之候。

舌者,心之窍。凡伤寒症,津液如常,此邪在表,而未传里也。见白苔而滑,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也。见黄胎而干燥,邪已入里,胃腑热甚也,宜急下之。见黑苔芒刺,破裂干枯,邪热盛极,肾水枯涸,至重之候也,宜急下之。若舌黑津润,不破裂干燥,此直中寒症也,宜急温之。夫寒症舌黑,本色也。而热症反赤为黄,反黄为黑者,何也?盖热极反兼水化,若燔柴燃火,变成炭,至危之候也。凡舌肿胀、或重舌、木舌、舌生芒刺、舌胎黄燥,皆热甚也。凡舌硬、舌强、舌短缩、舌卷、神气昏乱,语言不清者,皆危症也。又阴阳易病,吐舌数寸者,危恶已甚也。

大抵病人身轻,自能转侧者,为轻;若身体沉重,不能转侧者,为重。然中湿、风湿、感寒,皆主身重疼痛,须以兼症辨之。若阴症身重,必厥冷而踡卧,无热恶寒,闭目不欲向明,懒见人也。又阴毒,身痛如被杖,身重如山,而不能转侧者,大抵热则流通,身轻无痛,寒则凝塞,故身重而痛也。若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者,痉也。若头重视身,此天柱骨倒,而元气败也。若头摇不止,发直如妆,头上撺,皆绝症也。凡病中寻衣摸床,两手撮空,此神去而魂乱也。凡病人皮肤润泽者,生;枯槁者,危。若大肉尽脱,九候虽调,犹难治也。

凡看伤寒,欲知邪之传与不传,先看目舌,次问病人胸前痛胀否,若不痛满,知邪气在表,若胀满未经下者,即半表半里症也。已下过而痛甚者,恐成结胸也。故胸者,可以知邪之传与不传也。

腹者,至阴也。乃里症之中,可以辨邪之实与不实也。既问胸前明白,次则以手按其腹,若未痛胀者,知邪未入里也。入里,必胀痛。若邪在表及半表半里,腹焉得胀痛乎?若腹胀不减,及里痛不止,此里症之实,方可攻之。若腹胀时减,痛则绵绵,此里症犹为实也,但可清之。故腹者,可以知邪之实与不实也。若直中腹痛,则不由阳经传来,此为冷气在内,脉必沉迟,急当温之。

小腹

小腹者,阴中之阴,里症之里,可以知邪之必结实也。既问胸腹后,以手按其小腹,盖小腹藏糟粕之处,邪至此必结实。若小腹未硬痛者,知非里实也。若邪已入里,小腹必硬痛,硬痛而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蓄血症也,宜桃仁承气攻之。若小腹绕脐硬痛,小便数而短者,燥粪症也,当以大承气攻之。若小腹胀满,大便如常,恐属溺涩而不通,宜利其小腹。

凡看病,先观形色,次及耳、目、口、鼻、唇、舌、身体,次问胸腹及小腹,则病形、病情了然矣。

《养生导引法》十六、胀满门

〔原文〕一法∶蹲坐,住心,卷两手发心下,左右手摇臂,递互欹身,尽膊势,卷头筑肚, 两手冲脉至脐下,来去三七。渐去腹胀肚急闷,食不消化。 〔解说〕蹲坐,收心定意,卷曲两手从心向下,然后左右摇动两臂,交替侧斜身体,两肩尽 量用力,低头向肚,两手沿冲脉按到脐下,上下反复二十一次。可逐渐去肚腹胀闷,食不消化。 〔原文〕二法∶腹中若胀有寒,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 〔解说〕腹中若是胀满有寒气,以口呼气,三十次为止。 〔原文〕三法∶若腹中满,食饮苦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满吐之,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解说〕如果腹中胀满,食后苦于作饱,可正坐直腰,用口吸气数十次,气吸足后吐出,以所苦 消失为止,以后胀饱时仍可再行此法。如有寒气腹内不适,也可以施行此法。 〔原文〕四法∶端坐伸腰,口纳气数十。除腹满,食饮过饱,寒热,腹中痛病。 〔解说〕正坐伸腰,口吸气数十次。可消除肚腹胀满,饮食过饱作胀,恶寒发热,腹中痛等病。 〔原文〕五法∶两手向身侧一向,偏相极势。发顶足气散下,欲似烂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 右相皆然,去来三 七。始正身,前后转动膊腰七。去腹肚胀膀胱腰脊臂冷,血脉急强悸也。 〔解说〕两手伸向身体一侧,尽力侧转并行气,使气从头顶下散脚,以意念想象就如腐烂的 东西那样使气散开。手掌手指伸直,左右相同,来回做二十一次。然后转正过身来,前后转动肩臂 和腰部七次。可祛除肚腹作胀,膀胱、腰脊和臂部寒冷,血脉急强悸动等病。 〔原文〕六法∶若腹内满,饮食善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 〔解说〕见本篇第三法。 〔原文〕七法∶脾主土,暖如人肉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上 下并气海,不限遍数,多为佳。始得左回右转三七,和气如用,腰身内一十五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动脉搓筋,气血布泽,二十四气和润,脏腑均调。和气用头摇振,手气向上,心气向下,分明知去 来。莫问平手,欹腰转身。摩气蹙回动尽,心气放散,送至涌泉。一一不失气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 用者,疑如气乱。 〔解说〕脾在五行属土,土气温暖,人体便能发汗,汗出可祛除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作胀,要 先温暖两脚,并按摩肚脐上下和气海,次数不限,越多越佳。至少要左回右转二十一次。要使气平和, 当用腰身内一十五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血脉流动,筋骨通利,气血布泽各脏腑,就可使二十四气调 和,脏腑协调。要使气和,须知用气之法,头要转动摇振,以意念引手气上行,心气下行,使上下来去 分明。不论是平手、斜腰、转身、按摩行气、动作退出,都要使心气放散,送至涌泉,每一个动作, 都要根据法而行,不能 失气营运的规律。气不失度,用之有益,气若失度,可致气乱。
    小结∶
     本篇对腹胀提出了摇手臂转体,以手沿腹正
中冲脉上下按摩的动功和以口吸气,满吐之,存思使气从头顶向下散布至脚,如腐烂东西那样松散和自然地使气下行的静功。这两种功法均 有理气舒腹,健脾除满的作用。强调练功时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坚持反复练习, 才能收到良效。对呼吸主张以“口纳气”,“口呼气”为主,以口大幅度的深呼吸,可使腹内 充分受气,胀满消除。最后一条又强调指出,治胀要先理脾,理脾消胀,可先暖足,摩腹活动腰内,摇头,后以意引手气向上,心气向下,气血和调,中焦得通,则胀自除。引气时要使上下 来去分明,各循其经,心气始终要松散自如,如此则气可行送于涌泉。引气一定要根据法而行,不失 其度,方可有益,若失其度,反而会使气乱,引起头昏、目眩、胸闷、腹胀等不良响应。

《养生导引法》[十四、补益门](十二)服气吐纳诀

〔原文〕="" 字∶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吐纳治之。 呵字∶呵主心,心连舌五脏。心热舌干,有疾作呵,吐纳治之。 呼字∶呼主脾,脾连唇。论云∶脾湿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纳治之。 嘘字∶嘘主肝,肝连目。论云∶肝盛即目赤,有疾作嘘,吐纳治之。 吹字∶吹主肾,肾连耳)论云∶肾虚即耳聋,有疾作吹,吐纳治之。 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纳治之。 〔解说〕呼吸时有一种配以默读字音的锻练方法,叫做“服气吐纳诀”或“六字气诀”。这六字 是、呵、呼、 吹、嘻。六字分别配属于肺、心、脾、肝、肾、五脏和三焦。字配属于肺,肺主气开窍于鼻,肺气贯注于五脏。肺受风即鼻塞不通。肺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以治疗。呵字 配属于心,心开窍于舌,统摄五脏。心经有热即口舌干燥。心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呵” 字以治疗。呼字配属于脾,脾开窍唇。所以古人说∶脾停湿口唇干燥。脾有疾病,可在呼气时 默读“呼”字以治疗;嘘字配属于肝,肝开窍目。所以古人说∶肝气过盛即目赤疼痛。肝有疾 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嘘”字以治疗。吹字配属于肾,肾开窍于耳。所以古人说∶肾虚则耳聋。 肾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吹”字以治疗。嘻字配属于三焦。三焦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 “嘻”字以治疗。

    小结∶

     呼吸时配合默读口诀治病的锻炼方法,首载于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纳气有一,吐 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 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 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以解极。后世将六字又配属于五脏和三焦,以及四季。如隋代智 HT述《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六字配属五脏歌诀”说∶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本书“二十七、老人门”引《修真书》“六字配属四季歌诀”说∶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心火自阑, 秋定知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记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宝神丹。 至于六字诀的具体练法和主治功能本书“二十七、老人门”有详细论述。

 《养生导引法》二十四、二便不通门

〔原文〕一法∶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便。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虚羸。反叉 两手着背上,推上使当心许,坐反倒九通。愈不能大小便,利腹,愈虚羸也。 〔解说〕正坐,两手交叉在背,名为带便。可治疗不能大便,使腹内通利,并可治虚劳羸瘦。反叉两手放背上,将手向上推,正对心上下,两脚伸直岔开而坐,头身向后反倒九次。 可治疗不能大小便,便腹内通利,并可治虚劳羸瘦。 〔原文〕二法∶龟行气,伏衣被中,覆口鼻头面,正卧,不息九通,微鼻出气。治大便 闭塞不通。 〔解说〕行龟行气法,藏身在衣被中,覆盖口鼻头面,正卧,不息九通,微微由鼻孔出 气。可治疗大便闭塞不通。 〔原文〕三法偃卧,直两手,捻左右胁,除大便难腹痛,腹中寒。口纳气,鼻出气,温 气咽之数十,病愈。 〔解说〕仰卧,伸直两手,搓捻左右胁部。可消除大便难,腹痛,腹中寒。口吸气,鼻出 气,口中温气咽数十次,病即痊愈。
    小结∶
     二便不通是指大便和小便排出困难,
秘结不通。但从本 节所述来看主要是指大便排出困难。本篇采用按摩气功综合防治便秘。按摩及呼吸法有∶ 1、带便法∶方法是正坐,两手交叉在背部,正对心上下,头身向后斜倾。 2、龟行气法∶ 方法是如龟藏身衣被中,覆盖口鼻头面,仰卧,不息,使气由鼻细匀而出入。 3、按摩两胁法∶ 按摩两胁及腹部,并口纳气、鼻出气,使气在口内停一会儿受温后而吞咽入胃肠内。

《养生导引法》三、心腹痛门

〔原文〕一法∶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解说〕仰卧,伸展两腿两手,将足趾仰翘向上,用鼻吸气,尽力行七息。可治腹内痉挛急剧痛。〔原文〕二法∶偃卧,口纳气,鼻出之,除里急。饱咽气数十,令温,中寒,干吐呕腹痛。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解说〕仰卧,用口吸气,鼻出气,可消除腹内里急坠胀。用口将气吞足咽下数十次,让气在口中变温。可以温中祛寒,治干呕、腹痛。用口深吸气七十次,使气至腹内,腹随气而大幅度地鼓起收缩,起伏振荡,然后用口吞气咽下数十次,并用两手相互摩擦使掌心发热,以热掌摩腹,则可使气下。〔原文〕三法∶偃卧,仰两足两手,鼻纳气七息。除腹中弦切痛。〔解说〕仰卧,将两足掌两手掌向上仰,用鼻吸气,行气七息。可消除腹中痉挛剧痛。
    小结∶
     中医所说心腹痛是指心下,即剑突下胃脘部及腹中疼痛。《诸病源候论》“卷十六·心腹痛病诸候”说∶“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指心腹之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认为心腹痛,是由于脏腑虚弱,风寒停留于心腹之间,邪气上下相攻而成。治疗应温中扶正,理气祛寒。本篇的功法,均取仰卧位,展伸手足,可使全身放松,腹部舒适。呼吸采取以鼻纳气,口吐气,或口吸气,鼻出气,使气达腹的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顺呼吸),或吸气时腹部凹陷,呼气时腹部隆起(逆呼吸)均可,但应以使气压腹中,使小腹感到充实、饱满、臌胀和振动,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可感到发热。这样就能温中祛寒,调气止痛,治疗腹痛、呕吐、气郁等症。实践证明,腹式呼吸法对消化系疾病,如胃溃疡、胃痉挛、过敏性肠炎、便秘等有良好效果。本篇还介绍了“咽气”法和摩腹法。“咽气法”,后世称“吞气“或“食气”法,是将空气大口吞咽于胃中,然后再吐出,或以意引气通过胃肠,由肛门排出的一种功法。这种功法可使胃肠蠕动直接得到调解,使腹中气机通利,积聚消散,对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等,有良好功效。“咽气”可以由大口吸气和大口吐气的喘吸法练起,逐渐能使气停留胃中,下达肠间,最后由肛门排出。摩腹法是调理肠胃功能的重要方法,古人又称其为摩脐腹、摩生门,认为“腹宜常摩”为养生要诀之一。方法是两手搓热,然后相叠(一般右手按在左手背上),用掌心在脐的周遭,右边上来,左边下去的顺时钟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腹痛时摩腹可以理气止痛,无病之人,常摩腹可以调理脾胃。帮助消化,健脾强身。

《养生导引法》十七眼目门

〔原文〕一法∶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拜起,去 胫中痛痹,风目耳聋。 〔解说〕见“一、中风门”第七〔原文〕《道藏经》云∶“老君曰∶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能鸟伸,挽引肤体,动诸关 节,以求难老,名曰∶五禽之戏。挽引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故令汗出 因(而)止,以身体轻便。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完坚,夫为导者甚易,行者甚 稀,悲哉! 1、虎戏四肢踞地,前三踯(踏步不前),后三踯。长引肤,乍前,乍却,仰天即返;伏踞 地,行前、却各七。 2、熊戏,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踯地,手左右托地各七。 3、鹿戏,四肢踞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三,左伸右脚,右伸左脚,左右伸缩亦三。 4、猿戏,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七,以脚拘物倒悬,左七右七;坐,左右手拘脚五 按(头)各七。 5、鸟戏,立起,翘一足,伸两臂,扬扇用力,各二七;坐,伸脚,起挽足指,各七;伸缩 两臂各七。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限。轻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佗行之年过万岁,教传弟 子,广陵吴普,亦得延年长寿。 〔解说〕本节《五禽戏法》和各节《服气吐纳诀》选自明代《正统道藏·洞神部·太上老君养生诀》。 五禽戏,是古人模仿禽兽的运动而编制的导引术。《庄子》即有“熊经鸟伸”的动作, 《淮南子》又记载了“熊经鸟伸,浴,鸱视虎顾”的六禽动作。后汉名医华佗继承 了前人的一些经验,编制了“五禽戏”。《后汉书·华佗传》说∶“佗语普曰,'人体欲得 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 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 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因“晓养性之术,则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五禽戏收入《道藏》 后被冠以《太上老君养生诀》,有“佗行之年过万岁,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等不实之词。但 所述五禽动作,模仿动物的姿态逼真,运动量大,反映了古代五禽戏朴实求真的面目。 1、虎戏,模仿猛虎出行。四肢手脚盘踞于地,成四肢蹲地式,先用前肢(手)原地踏步 三次,后用后肢(脚)原地踏步三次,然后将肌肤放松伸展,四肢踞地突而前进,突而后退地跳 跃,前后各跳跃七次。最后抬头仰天,形如虎视长鸣,收功。 2、熊戏,模仿卧熊抬头张望姿态。仰卧,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头向左侧地面及胸前转动 环视七次,再向右侧七次。然后翻身四肢踞地,手左右托地各七次。 3、鹿戏,模仿鹿的舒展昂扬姿态。四肢踞地,伸颈抬头左右回顾各三次,回顾时向左侧引 颈将右脚伸直,向右引颈将左脚伸直,左右伸缩,也是各三次。 4、猿戏,模仿猿的攀树登枝,敏捷灵活。用两手攀物(如树枝等)使身体悬空,引体向上, 伸缩肢体,上下七次;然后用脚勾着树枝等物,倒悬肢体,左右摇动各七次;然后,坐位,伸直 两腿,用左右手勾脚低头向下以头着脚,各七次。 5、鸟戏,模仿鹤立,轻翔自如的姿态。站立,一足踏地,一足屈起,成白鹤独立式,伸展两 臂,上下用力扇动,如鸟飞翔,左右换足独立七次。然后坐位,伸脚,用手拘足指,左右各做七次 。再伸直收缩活动两手臂,左右各做七次。注意事项∶练习时可以只练一戏,也可以五戏同时练。应根据身体情况,尽力而为,以微有汗 出为度。法。 〔原文〕二法∶踞,伸左脚,两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 伸拜起,去胫中疼。 一本云∶除风目暗,耳聋。 〔解说〕见“一、中风门”第九法。 〔原文〕三法∶以鼻纳气,左手持鼻。除目暗泣出。鼻纳气,口闭,自极七息。除两胁下积 血气。 〔解说〕用鼻吸气时左手按鼻。可消除目昏流泪。用鼻吸气时闭口,尽力行气七息。可消除 两胁下瘀血积气。 〔原文〕四法∶端坐伸腰,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持鼻,除目暗,泪若出,闭目吐气。鼻中息肉,耳聋亦然。除伤寒头痛洗洗,皆当以汗出为度。 〔解说〕正坐位伸腰,缓缓用鼻吸气,用右手按鼻,闭目用口呼气。能消除目昏流泪。鼻中息 肉、耳聋也可用同法治疗。若治伤寒头痛,洒洒恶寒,当以汗出为度。 〔原文〕五法∶蹲踞,以两手举足五趾,头自极,则五脏气遍至。治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 则令发白复黑。 〔解说〕踞坐,用两手搬举两足五趾,尽力低头,行气,使五脏之气到达头部。则可治耳不能 闻声,目昏暗不明。久行此法,可使白发变黑。 〔原文〕六法∶仰两足趾,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聪。久行,眼耳诸根,俱无挂碍。 〔解说〕见“一、中风门”第二法。 〔原文〕七法∶伸左胫,屈右膝纳压之,五息止,引肺。去风虚病,令人目明。根据经为之,引肺中气,去风虚病,令人目明,夜中见色,与尽无异。 〔解说〕见“十四、补益门”彭祖谷仙卧引法。 〔原文〕八法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解说〕鸡鸣时两手互相摩擦使热,然后用热手按摩熨 眼,如此三次,再用手指按摩两眼。可使两眼有神,眼明亮,不生病痛。 〔原文〕九法∶东向坐,不息再通,以两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以甘泉 漱之,洗目,去其翳垢,令目清明。上以内气洗身,中令内睛洁,此以外洗去其尘障。 〔解说〕面向东坐,不息两通,口唾两手中指十四次,然后两指相摩使热用以揩眼。可使人 眼睛明亮。用唾液漱口后洗眼,可去目翳和眵垢,使眼睛清爽明亮。练功到一定程度,可以使内气上引洗身心,中间引而入眼底,使眼内洁明,外边再用唾液洗去眵垢翳障,效果就更好。 〔原文〕十法∶卧,引为三,以手爪项边脉五通。令人目明。卧正偃,头下却亢引三通, 以两手指爪项边大脉为五通。除目暗患。久行,令人眼夜能见色。为久不已,通见十方,无有际限。 〔解说〕卧位引气三次,用手抓后项旁的筋脉五次。可使眼睛明亮。仰卧正身,头低下向上用 力牵引三次。用两手指抓后项旁的大筋脉五次。可消除目暗之病,久行此法可使人眼睛在夜里能分 辨颜色。久做不断,可以看到远方,没有极限。 〔原文〕十一法∶鸡鸣欲起,先屈左手啖盐,指以指相摩,咒曰∶西王母女,名日益愈,赐我 目,受之于口。即精摩形。常鸡鸣二七着唾,除目茫茫,致其精光,彻视万里,遍见四方。咽二七唾 之,以热指摩目二七,令人目不瞑。 〔解说〕鸡叫即起床,先屈左手拿盐少许啖(同、。吃或给人吃)入口内,以唾液相合, 然后将盐唾液用两手指相互摩擦。念咒语∶“西王母女,名曰益愈,赐我 目,受之于口”。用两手指按摩两目。如常能在鸡鸣时着盐唾液按摩两目十四次,可治目茫茫 视物不清,使其恢复精光,能视远物,甚至“彻视万里,遍见西方”。此外还可以采用咽唾十四 次,以两指着唾液不加盐,相摩使指热,擦目十四次的方法,此法也可以使人眼目不昏暗。
    小结:
     本篇除介绍了几种常用的
导引功外,重点讲述了眼的保健功。功法有∶ 1、手掌按摩法∶ 如“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熨目”。 2、手指按摩法∶ 如“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3、唾液着指按摩法∶ 如“以两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咽二七唾之,以热指摩目二七”。 4、以盐与唾液混合后着指按摩法∶ 如“先屈左手啖盐,指以指相摩”。“即精摩形”。 5、以两手提抓项后大筋。 这些功法简单实用,对防治近视眼及老年性眼病有较好效果,现代的眼保健操大多都采用 了这些功法。

《养生导引法》[十四、补益门](十一)五禽戏法

〔原文〕《道藏经》云∶“老君曰∶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能鸟伸,挽引肤体,动诸关 节,以求难老,名曰∶五禽之戏。挽引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故令汗出 因(而)止,以身体轻便。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完坚,夫为导者甚易,行者甚 稀,悲哉! 1、虎戏四肢踞地,前三踯(踏步不前),后三踯。长引肤,乍前,乍却,仰天即返;伏踞 地,行前、却各七。 2、熊戏,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踯地,手左右托地各七。 3、鹿戏,四肢踞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三,左伸右脚,右伸左脚,左右伸缩亦三。 4、猿戏,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七,以脚拘物倒悬,左七右七;坐,左右手拘脚五 按(头)各七。 5、鸟戏,立起,翘一足,伸两臂,扬扇用力,各二七;坐,伸脚,起挽足指,各七;伸缩 两臂各七。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限。轻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佗行之年过万岁,教传弟 子,广陵吴普,亦得延年长寿。 〔解说〕本节《五禽戏法》和各节《服气吐纳诀》选自明代《正统道藏·洞神部·太上老君养生诀》。 五禽戏,是古人模仿禽兽的运动而编制的导引术。《庄子》即有“熊经鸟伸”的动作, 《淮南子》又记载了“熊经鸟伸,浴,鸱视虎顾”的六禽动作。后汉名医华佗继承 了前人的一些经验,编制了“五禽戏”。《后汉书·华佗传》说∶“佗语普曰,'人体欲得 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 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 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因“晓养性之术,则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五禽戏收入《道藏》 后被冠以《太上老君养生诀》,有“佗行之年过万岁,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等不实之词。但 所述五禽动作,模仿动物的姿态逼真,运动量大,反映了古代五禽戏朴实求真的面目。 1、虎戏,模仿猛虎出行。四肢手脚盘踞于地,成四肢蹲地式,先用前肢(手)原地踏步 三次,后用后肢(脚)原地踏步三次,然后将肌肤放松伸展,四肢踞地突而前进,突而后退地跳 跃,前后各跳跃七次。最后抬头仰天,形如虎视长鸣,收功。 2、熊戏,模仿卧熊抬头张望姿态。仰卧,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头向左侧地面及胸前转动 环视七次,再向右侧七次。然后翻身四肢踞地,手左右托地各七次。 3、鹿戏,模仿鹿的舒展昂扬姿态。四肢踞地,伸颈抬头左右回顾各三次,回顾时向左侧引 颈将右脚伸直,向右引颈将左脚伸直,左右伸缩,也是各三次。 4、猿戏,模仿猿的攀树登枝,敏捷灵活。用两手攀物(如树枝等)使身体悬空,引体向上, 伸缩肢体,上下七次;然后用脚勾着树枝等物,倒悬肢体,左右摇动各七次;然后,坐位,伸直 两腿,用左右手勾脚低头向下以头着脚,各七次。 5、鸟戏,模仿鹤立,轻翔自如的姿态。站立,一足踏地,一足屈起,成白鹤独立式,伸展两 臂,上下用力扇动,如鸟飞翔,左右换足独立七次。然后坐位,伸脚,用手拘足指,左右各做七次 。再伸直收缩活动两手臂,左右各做七次。注意事项∶练习时可以只练一戏,也可以五戏同时练。应根据身体情况,尽力而为,以微有汗 出为度。

《养生导引法》[十四、补益门](九)彭祖谷仙卧引法

〔原文〕彭祖谷仙卧引法除百病延年益寿。居常,解衣被,卧。 伸腰、填小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 又云,伸左脚,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脾。去心腹寒热,胸臆邪胀。 挽两足指,五息止,引腹中。去疝瘕(假。腹中肿块),利九窍。 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脊。痹、偏枯,令人耳声(聪)。 两足内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气。 踵内相向,五息止,短股,徐五络之气。利肠胃,去邪气。 掩左胫、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肺。去风虚,令人明目。 张胫两足指,号五息止。令人不转筋。 两手牵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 外转两足十通,内转两足十通止。复诸劳。 凡十节,五十息,五五二百五十息。欲导引夜半鸡鸣,平旦为之。禁饱食沐浴。 〔解说〕彭祖的卧式导引法,有除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导引时应在清静居室中, 松衣解带,仰卧于床进行。本导引术共有十节,每节以五息为一次,每节连做五次。每节 五息十节计五十息。每节连做五次,五五共二百五十息。导引时间宜在夜半至鸡鸣或平旦 (天大亮的时候)。导引前禁饱食和洗发澡身。 第一节∶仰卧伸腰,先引气至小腹(丹田),然后行五息,连做五次,共呼吸二十五息 (以后各节均如此进行)。这样可引肾中气行。治疗消渴,调和阴阳。 第二节∶伸出左脚弯屈起右膝,使右膝内压左脚上,行五息,连做五次,引脾中气行。可 祛除心腹内寒热邪气,胸膈受邪胀满不适。 第三节∶上体坐起,两臂前举,用手拉两脚趾,行五 息,连做五次,引腹中气行。可治疝气、腹中肿块,并可通利九窍(眼耳口鼻七 窍加肛门尿道)。 第四节∶仰卧,两脚十趾伸直后仰,行五息,连做五次,引腰中气行。可治腰脊痹, 半身不遂,并可以使两耳听力聪明。 第六节∶仰卧,伸展两腿,分开两脚,使两足掌朝内转,足跟向外,脚趾相对,行五 息,连做五次,引心肺气行。可治咳逆上气。 第七节∶仰卧,两腿并拢,踵向内相对,脚尖向外伸展,行五息,连做五次。引大腿股 内气行,可疏通络脉经气(五络当为十五络脉)。通利肠胃,祛除邪气。 第八节∶仰卧,掩(关闭、停止)左胫(左腿不动),屈曲右膝,使右膝着左腿上,行五 息,连做五次。引肺中气行。可治疗体虚伤风,并可使人目明。 第九节∶仰卧,张开两胫和两足趾,呼号行气五息,连做五次。可治转筋。 第十节∶两脚向外转,引气十遍;两脚向内转,引气十遍,可治身体各种劳损疾病。 以上共十节,行二百五十息。 彭祖是古代著名养生家。据班固《汉书·古今人表》记述,彭祖姓名铿,陆终氏第三子, 颛顼帝玄孙,轩辕黄帝第八代裔孙。《史记·舜本纪》说,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 大彭。大彭国,即今江苏徐州,至今徐州尚有彭祖宅、彭祖井等遗迹。彭祖精通养生导引方术, 年过百岁而不衰,葛洪神仙传》说殷代末年,彭祖曾传授养生方术给殷王,殷王得彭祖方术后, 行之见大效,于是要杀掉彭祖,以断绝再传授于人,彭祖得知即不知去向。七十年后有人在流河 之西见他骑着骆驼在行游。于是道家便列彭祖为仙人,《庄子·逍遥游》说∶“上古 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并指出彭祖是吐 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之术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述而 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老彭就是彭祖。后世传为彭祖所述的养生导引方书 很多,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中收载有许多彭祖的导引论。
    小结∶
     本篇导引法有二种较为特殊的
行气法,现讨论于下∶ 1、引脏腑气法 “引肾”、“引脾”、“引肺”、“引心肺”、“引腹”、“引腰脊”等。都是指 以意念引内气入脏腑肢体以治病方法。佛家的止观法,道家的服气法都对本法有所论然 ,如《童蒙止观》中说∶“安心住在病处,即能治病”;《云笈七签》中说“长引吸而咽 之,存入所患之脏腑。若非脏腑之疾,是谓肢体筋骨者,亦宜先存入所主之脏也。闭极又 引,凡得九咽,觉其脏中有气,乃存其气攻于所苦之处。”这里的“引吸而咽之,存入所 患之脏腑……觉其脏中有气,乃存其气攻于所苦之处。”就是彭祖的引脏腑气法。其练法 是要“安心住在病处”,以意念想象纳入的“内气”到达患病的脏腑或肢体筋骨,待练到 可感觉到“内气”入了脏腑后,再引气攻所患之处,即可治疗该脏腑或肢体的疾病。如引肾 气可攻治消渴;引腹中气可攻治疝气∶引腰中气可攻治脊背痹痛,半身不遂等。 《备急千金要方》调气法,引彭祖论曰∶“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避户安床暖席 ,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胸中,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 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每旦夕面向午,展两手于 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良久,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 后托,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挽发放腰。咳嗽发,阳振动也。双作只作,反手为之,然 掣足仰振,数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后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 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际,渐渐入项,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气渐渐 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然,意专思专,不得外缘, 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蜷曲,亦令床位有声拉拉然, 则名一通。”文中的禅观之法就是引脏腑气法。 2、出声调息法 第九节的“张胫两足指,号五息止。”就是古代气功中的另一流派出声调息法。该法和多种 气功家所主张一呼一吸“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者不同,而是主张随呼吸出入呼号出声, 类似“声音诱导法”。如先用鼻吸气,呼气时闭口,随着呼气用口鼻一起呼号发出“哼……的 共鸣音,随着“哼……”的声音鼓腹,入力丹田,可使气易贯丹田。许多练硬气功的,在运气行 功时也常发出“啊”、“哈”等呼号之声,而在武术中随功而出的“啊”、“哈”等声就 更高亢而有力了。本来呼吸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声音,发声有抒怀畅志,使气机流通的作用。气 功家利用发出的声音诱导气贯丹田或使气至肢体的某一部位,是完全合乎生理的。所以古代气功 家在练“六字诀”∶、呵、呼、嘘、吹、嘻 等功法时,有人也主张可以随呼吸呼号某一字,或者六字,以疗疾。一般呼号, 以随呼气出声为宜,呼气时出声比较自然,流畅,易于掌握。优秀的歌唱家发声 时可使气贯丹田,从而使音色高亢有力,洪亮贯耳。这也可以帮助出声调息法 有它的独特之处,可用于歌唱家、话刷演员的练功。 《备急千金要方》调气法,引彭祖论曰∶“凡百病不离五脏,五脏各有八 十一种疾,冷热风气计成四百四病。事须识其相类,善以知之。……冷病者,用大呼 三十遍,细呼七遍。呼法,鼻中引气入,口中吐气出,当令声相逐,呼字而吐之,热病者,用大呼五十遍,细吹十遍,吹如吹物之吹,当使字气声似字。肺病者,用大唏 三十遍,细唏十遍。肾病者,用大五十遍,细三十遍。此十二种调气法。若有病 根据此法恭敬用心,无有不差。”彭祖这里所说的就是发声呼吸法。其方法是鼻中引气入, 口中吐气出,使气与声相随,而呼气时发出。

《养生导引法》三、心腹痛门

〔原文〕一法∶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解说〕仰卧,伸展两腿两手,将足趾仰翘向上,用鼻吸气,尽力行七息。可治腹内痉挛急剧痛。〔原文〕二法∶偃卧,口纳气,鼻出之,除里急。饱咽气数十,令温,中寒,干吐呕腹痛。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解说〕仰卧,用口吸气,鼻出气,可消除腹内里急坠胀。用口将气吞足咽下数十次,让气在口中变温。可以温中祛寒,治干呕、腹痛。用口深吸气七十次,使气至腹内,腹随气而大幅度地鼓起收缩,起伏振荡,然后用口吞气咽下数十次,并用两手相互摩擦使掌心发热,以热掌摩腹,则可使气下。〔原文〕三法∶偃卧,仰两足两手,鼻纳气七息。除腹中弦切痛。〔解说〕仰卧,将两足掌两手掌向上仰,用鼻吸气,行气七息。可消除腹中痉挛剧痛。
    小结∶
     中医所说心腹痛是指心下,即剑突下胃脘部及腹中疼痛。《诸病源候论》“卷十六·心腹痛病诸候”说∶“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指心腹之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认为心腹痛,是由于脏腑虚弱,风寒停留于心腹之间,邪气上下相攻而成。治疗应温中扶正,理气祛寒。本篇的功法,均取仰卧位,展伸手足,可使全身放松,腹部舒适。呼吸采取以鼻纳气,口吐气,或口吸气,鼻出气,使气达腹的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顺呼吸),或吸气时腹部凹陷,呼气时腹部隆起(逆呼吸)均可,但应以使气压腹中,使小腹感到充实、饱满、臌胀和振动,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可感到发热。这样就能温中祛寒,调气止痛,治疗腹痛、呕吐、气郁等症。实践证明,腹式呼吸法对消化系疾病,如胃溃疡、胃痉挛、过敏性肠炎、便秘等有良好效果。本篇还介绍了“咽气”法和摩腹法。“咽气法”,后世称“吞气“或“食气”法,是将空气大口吞咽于胃中,然后再吐出,或以意引气通过胃肠,由肛门排出的一种功法。这种功法可使胃肠蠕动直接得到调解,使腹中气机通利,积聚消散,对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等,有良好功效。“咽气”可以由大口吸气和大口吐气的喘吸法练起,逐渐能使气停留胃中,下达肠间,最后由肛门排出。摩腹法是调理肠胃功能的重要方法,古人又称其为摩脐腹、摩生门,认为“腹宜常摩”为养生要诀之一。方法是两手搓热,然后相叠(一般右手按在左手背上),用掌心在脐的周遭,右边上来,左边下去的顺时钟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腹痛时摩腹可以理气止痛,无病之人,常摩腹可以调理脾胃。帮助消化,健脾强身。

《养生导引法》十七眼目门

〔原文〕一法∶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拜起,去 胫中痛痹,风目耳聋。 〔解说〕见“一、中风门”第七法。 〔原文〕二法∶踞,伸左脚,两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 伸拜起,去胫中疼。 一本云∶除风目暗,耳聋。 〔解说〕见“一、中风门”第九法。 〔原文〕三法∶以鼻纳气,左手持鼻。除目暗泣出。鼻纳气,口闭,自极七息。除两胁下积 血气。 〔解说〕用鼻吸气时左手按鼻。可消除目昏流泪。用鼻吸气时闭口,尽力行气七息。可消除 两胁下瘀血积气。 〔原文〕四法∶端坐伸腰,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持鼻,除目暗,泪若出,闭目吐气。鼻中息肉,耳聋亦然。除伤寒头痛洗洗,皆当以汗出为度。 〔解说〕正坐位伸腰,缓缓用鼻吸气,用右手按鼻,闭目用口呼气。能消除目昏流泪。鼻中息 肉、耳聋也可用同法治疗。若治伤寒头痛,洒洒恶寒,当以汗出为度。 〔原文〕五法∶蹲踞,以两手举足五趾,头自极,则五脏气遍至。治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 则令发白复黑。 〔解说〕踞坐,用两手搬举两足五趾,尽力低头,行气,使五脏之气到达头部。则可治耳不能 闻声,目昏暗不明。久行此法,可使白发变黑。 〔原文〕六法∶仰两足趾,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聪。久行,眼耳诸根,俱无挂碍。 〔解说〕见“一、中风门”第二法。 〔原文〕七法∶伸左胫,屈右膝纳压之,五息止,引肺。去风虚病,令人目明。根据经为之,引肺中气,去风虚病,令人目明,夜中见色,与尽无异。 〔解说〕见“十四、补益门”彭祖谷仙卧引法。 〔原文〕八法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解说〕鸡鸣时两手互相摩擦使热,然后用热手按摩熨 眼,如此三次,再用手指按摩两眼。可使两眼有神,眼明亮,不生病痛。 〔原文〕九法∶东向坐,不息再通,以两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以甘泉 漱之,洗目,去其翳垢,令目清明。上以内气洗身,中令内睛洁,此以外洗去其尘障。 〔解说〕面向东坐,不息两通,口唾两手中指十四次,然后两指相摩使热用以揩眼。可使人 眼睛明亮。用唾液漱口后洗眼,可去目翳和眵垢,使眼睛清爽明亮。练功到一定程度,可以使内气上引洗身心,中间引而入眼底,使眼内洁明,外边再用唾液洗去眵垢翳障,效果就更好。 〔原文〕十法∶卧,引为三,以手爪项边脉五通。令人目明。卧正偃,头下却亢引三通, 以两手指爪项边大脉为五通。除目暗患。久行,令人眼夜能见色。为久不已,通见十方,无有际限。 〔解说〕卧位引气三次,用手抓后项旁的筋脉五次。可使眼睛明亮。仰卧正身,头低下向上用 力牵引三次。用两手指抓后项旁的大筋脉五次。可消除目暗之病,久行此法可使人眼睛在夜里能分 辨颜色。久做不断,可以看到远方,没有极限。 〔原文〕十一法∶鸡鸣欲起,先屈左手啖盐,指以指相摩,咒曰∶西王母女,名日益愈,赐我 目,受之于口。即精摩形。常鸡鸣二七着唾,除目茫茫,致其精光,彻视万里,遍见四方。咽二七唾 之,以热指摩目二七,令人目不瞑。 〔解说〕鸡叫即起床,先屈左手拿盐少许啖(同、。吃或给人吃)入口内,以唾液相合, 然后将盐唾液用两手指相互摩擦。念咒语∶“西王母女,名曰益愈,赐我 目,受之于口”。用两手指按摩两目。如常能在鸡鸣时着盐唾液按摩两目十四次,可治目茫茫 视物不清,使其恢复精光,能视远物,甚至“彻视万里,遍见西方”。此外还可以采用咽唾十四 次,以两指着唾液不加盐,相摩使指热,擦目十四次的方法,此法也可以使人眼目不昏暗。
    小结:
     本篇除介绍了几种常用的
导引功外,重点讲述了眼的保健功。功法有∶ 1、手掌按摩法∶ 如“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熨目”。 2、手指按摩法∶ 如“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3、唾液着指按摩法∶ 如“以两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咽二七唾之,以热指摩目二七”。 4、以盐与唾液混合后着指按摩法∶ 如“先屈左手啖盐,指以指相摩”。“即精摩形”。 5、以两手提抓项后大筋。 这些功法简单实用,对防治近视眼及老年性眼病有较好效果,现代的眼保健操大多都采用 了这些功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