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有八个要诀,轻松读透天下书

 627685 2020-06-01

《先正读书诀》

《先正读书诀》是清代周永年辑录我国古代先贤读书治学之法编纂而成的一部著作。

周永年(1730—1791),济南历城人,青年时即笃学立品,嗜好读书和藏书,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库馆,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乾隆四十年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特旨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充文渊阁校理。

周永年广览经史百家,学问渊博,他编纂的《先正读书诀》所引用的书目包括《周易》《论语》《孟子》《大学》《管子》《老子》《朱子》《思辨录》《训蒙法》《童蒙训》《塾讲规约》《问学录》《榕村语录》等共计52种,收录327条读书之法,荟萃了孔子、老子、荀子、管子、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张载、苏轼、黄庭坚、朱熹、陆九渊、王应麟、程瑞礼、黄宗羲、顾炎武、陆陇其、李光地等先贤们的读书方法,“蓋本孔孟之绪论上求之经典,复博采唐宋以来诸儒之说”。周永年的用意,正如如下所述:“读书而能识圣贤要旨,味经史精腴,通古今常变,正国家经权。穷则著为文章,达则政行利济。”

《先正读书诀》成书于乾隆年间,此后以抄本流传,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首次刊刻。之后该书又经过了多次修订删减刊刻,流传至今。先贤们的读书之法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具有很高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该书主要蕴含了八个方面的读书要诀。

摒弃杂念,专心致志

古人主张学须静也。读书只有静下心来,摒除杂念,排除干扰,才能真正沉潜其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并在作者的意境中,得到自我的升华。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许衡主张“诵经习史,须是专心摒弃外物,非有父母师长之命,不可因他而辍”。黄庭坚则主张“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读书要摒弃功利心,秉持一颗纯净的心,平心静气,心无旁骛,做到专心致志,才能真正体会到书中的圣贤意旨所在。

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论语》曰:“欲速则不达。”《孟子》则曰:“其进锐者,其退速。”譬如十日之程,一二日就要到,必车破马乏,伤足而返,无法到达。读书亦同理。

朱熹主张“须是且看一书,一日只看一两段,俟其通透浃洽,然后可渐次而进也”。如果一件理会未透,又理会第二件,第二件又理会未透,又理会第三件,这样下去,则终身不长进。“大抵读书惟虚心专意,循次渐进,为可得之。如百牢九鼎,非可以一嘬而尽其味也。”宋代邵雍认为“学必量力,量力故能久”。可见,善读书者需从容涵泳,工夫日进,而精神不疲,积久自然处处贯通,切勿一时贪多务得。

时常温习,牢固不忘

遗忘是人的天性,如何克服遗忘?孔子说得极平常,其中一个是“温故”,一个是“时习”,不温不习,便无处得说与知新。

朱熹认为读书“只要量力,不要贪多,仍需反复熟读,时时温习,是要法耳”。清代理学家陆陇其曾主张:“《周礼》《礼记》,俱宜令其温习,一季得一周,庶能记得。侄孙幼时温书,皆一月一周也,《左传》诸书,迄今犹能成诵,皆当时温习之功。”南宋王虚中在《训蒙法》中云:“读书当时虽极熟,久而不读亦必忘。其温习之法:若初读过书一卷,则一日温此一卷;其后读过二卷,则二日温一遍;三卷则三日温一遍,二百卷则二百日能温一遍,亦永不忘。如此既省工,又永永不忘之妙法也。”可见,时常温习,才是克服遗忘的法宝。

用心思索,得其要旨

历代先贤们都强调思考对读书的重要性。读书若不思考,则只是相当于识得外表一个皮壳子,未真正识得里面的精髓。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将告之。”又曰:“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所谓神物,非真从天降地出,乃是自家精神灵爽之所为。清代理学名臣李光地则认为“记诵所以为思索,思索所以为体认,体认所以为涵养也”。陆桴亭主张,“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

古来圣贤未有不重思者,思只是‘穷理’二字”。杨应之学士言:“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读书需要沉潜其中,细读多思,只有精心思考研究,细细咀嚼玩味,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微言精义,吸取其精华。

吟咏诵读,见其义理

大凡读书多在讽诵中见义理。李光地言:“读书千遍,其意自见。某初读《参同契》,了无入处,用此法试之,熟后遂见得其中自有条理。”陆桴亭《思辨录》中云:“《五经》《四书》《太极》《西铭》之类,必不可不成诵;不成诵,则义理不出也。”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尤其古代诗文,须反复诵读玩味,方能有所受益。若只是草草看过一部诗书,不但不得滋味,也记不得,无济于事。因此诵读不仅要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滋味和神韵。

提要钩玄,入脑入心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作笔记对记忆和理解所读之书非常重要。

唐代韩愈《进学解》中教育弟子读书要“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其要诀却在“记事”“纂言”两句。凡书目口过,总不如手过。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篇,不如抄撮一次之功多也,况“必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记所疑,才能真正地入脑入心,久而不忘。

精读一书,博览群书

李光地有“精熟一部书”之法,即“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诸家说俱能辨其是非高下,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如领兵十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领兵必有几百亲兵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便此外皆可得用。只是这部书却要实是丹头,方可通得去。倘熟一部没要紧的书,便没用”。

黄庭坚主张“读书先务精而不务博,有余力乃能纵横”。先尽心读一两书,其余则如破竹数节,皆会迎刃而解。而尽心所读的这一两部书,则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选取该领域的经典代表之作,而不是随便取一部书便读。如党员领导干部要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来读,读深读透,那么再读该类其他研究著作才可能一通百通。

持之以恒,有所成就

读书贵在有恒,这可以说是读书要诀中之要诀。

《荀子·劝学篇》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明代吕坤云:“不怕炊不熟,只愁断了火。火不断时,炼金煮砂,可使为水作泥。”读书怠忽间断而无所成,一时贪多而不坚持,也终将无所成就。读书不用求多,但要涓涓不废。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不断汲取典籍中的历史养料和思想精华,从而得到智慧启发和正气滋养。

◎本文原载于《学习时报》(作者王晓兵),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