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鲁迅化”引文学界争议,是进步还是停滞?莫言的话一针见血

 泊木沐 2020-06-01

现代思想启蒙家胡适评价鲁迅:“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鲁迅曾蜚声世界文坛,不仅对我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日、韩等国思想文化领域有极高的地位与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九零后的成长中,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并不觉得陌生,并且有不少学子以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为傲,然而在近年,不少鲁迅的文章被移出了教材书,这种现象并叫“去鲁迅化”,该现象也引起文学界争议。

有人觉得鲁迅在我国文学以及思想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将鲁迅的文章移出课本是一种停滞;还有人则是认为鲁迅的文已经不适应于现在这个时代,现在很多学子也看不懂鲁迅的文,因此“去鲁迅化”是进步的。

莫言对此则是一针见血指出:“不能也不愿从鲁迅的影响中走出来。”莫言讲到:“小的时候,我看到鲁迅的文章就感到头疼,真的是很难懂,当时恨不得鲁迅少写点文章!不过难懂归难懂,值得借鉴的地方却很多,我自己的所有长篇小说加起来都没有鲁迅先生的一个中篇小说来得有价值!”

除了莫言,写出《活着》的有名文学家余华对此也是称:“鲁迅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想他斐然的文笔是没有人愿意质疑的。”

鲁迅于我国有三种身份,一是文学家,二是思想家,三是革命家,鲁迅出生于1881年,后于1936年,他经历过我国最为“黑暗”的一个时代,我们现今也常能看到“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这样的字眼。

鲁迅年轻的时候,我国百姓的思想还并没有被解放,在皇帝制度时期,百姓对于改朝换代的事情也是见怪不怪,清末时百姓们的生活更是达到了最低谷,即使丰收,也难以高兴得起来,活下去是百姓唯一的坚持。

列强打进来的时候,百姓为了从外国人那多得到钱财,当洋人刚登陆时,他们就会涌上去“效劳”;戊戌六君子被斩首时,旁观的百姓无不叫好等等现象在当时并不少见。

民族荣辱感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奴性”才渐渐消失,鲁迅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言辞犀利的批判了当时人们的愚昧,影响深远。

现今中国已经富强起来,这些与我国人民的努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新一代学习接受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变化,于是他们评价鲁迅的文带有很大的“政治观点”、“晦涩难懂”等,没有必要再学习。

事实上真是如此吗?不得不说鲁迅的部分文章从教材书中移除后,教科书里也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排斥“鲁迅”、“去鲁迅化”的现象中,不仅可以时代的变化,人们思想的改变,但也要从中反省自己。

笔者曾看到一个视频,有人在我国的地铁站身穿二战日军的军服,有人强烈谴责,批评他没有民族荣辱感,但却出现了这样的声音“道德绑架”,在笔者看来,谴责是对的,并非是道德绑架,而是被批评者的行为与清末民初时我国百姓的行为有着很大的相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