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学习传统文化bd 2020-06-01

自强不息”取自《易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意思是,天道刚健,君子应当以此为楷模,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永不言弃。

自强不息商湯王刻在自己澡盆上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异工同曲之妙。商湯王的意思是,如果每天都能更新自己,那就每天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每天都要让生活有新气象。这些话体现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毅力,体现了对自己事业和理想的执着精神,是一种积极昂扬、奋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们可以从上古时期中华先民的神话思维中,读到与灾难抗争时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原型。数千年来女娲、大禹、后羿、愚公、精卫等,这些敢于同自然灾害抗争的英雄人物,在中华民族中代代相传,连续不断,说明我们民族认同他们的精神、尊崇他们的精神、传扬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精神内化到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渗透到我们民族的思想体系之中。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场讲座中中国七个神话故事,解读中国人自强不息。他告诫美国人,中国人可以输,但不会屈服。因为中国人是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的,勇于抗争的精神已经成为遗传基因,他们会像祖先一样坚强。因此我们美国人要理解中国人倔强而不服输的精神,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中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曾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例;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这里说的是人在遭遇厄运、物质条件匮乏时,由于自强不息而精神生产大放异彩的典型。这里的关键在于自强不息,不向困难和厄运低头。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不喜欢顺境和平和而喜欢逆境和灾难。顺境、成就同逆境、灾难都是客观存在并且总是相倚相伏、相随相生的,并不以我们主观上的好恶为转移。

中国历史可以用“多难兴邦,苦难辉煌”八个字来概括。多难兴邦这个词出自《左传-昭公4年》。原文是“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句话是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对灾难的影响作出的判断,说明一个国家多灾多难,有可能拓展疆土,而无难无虞,也有可能丧失国邦。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是她能够战胜千难万险傲然挺立到今天,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能够历经5000多年的风雨而不曾中断。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靠着这种强大精神力量的有力支撑和强力推动,我们才能够在数不清的灾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不沉沦,历尽艰险不退缩,屡遭磨难不自弃,而且是愈挫愈勇、屡创弥坚。

中华民族是不畏难、不怕压的民族,一次灾难固然会带来损伤,但同样会获得精神的成长;一场浩劫固然会生出疮痍,但同样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英国著名思想史学家说过:“受伤的民族精神,就像被弯下的树枝,因为是用强力压下,一旦放开,就会猛然反弹”。这句话用在灾难境遇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真是恰如其分。在灾难降临时,中华民族精神得以迸发的大门也就开启了。在对抗灾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岸力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扬。这其中有着中华民族历经岁月沧桑和风雨考验后的成熟,有着倍经锤练的不畏艰险、果敢勇毅的精神传统,也有在变革中渐进,在创新中成长的新时代民族精神的萌芽。

纵观世界史,西方曾经也产生了很多的大帝国,比如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大英帝国等等,但是这些强大帝国很快都会灰飞湮灭,而且再也没崛起。而在中国,尽管兴衰交替、分合轮回,中国会不断的重新崛起和复兴,如大秦、强汉、盛唐,元等等,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新朝代崛起这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是独一无二。

分析原因,中国是荣辱教育,西方国家是负罪教育中国是文明认同,西方国家是民族认同。现在的中国人,稍微用心就能分辨出秦朝简牍上的文字,再仔细点甚至能够读出青铜器上的铭文。这说明中国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文字、语法,思维逻辑,一直没有变,中国是一个早已成熟的文明体系。之所以没有出现断层,应当说不仅得益于中国人共同使用的一种文化符号——汉字。而且还得益于三位一体的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儒家文化,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大陆而农业,因农业而儒家,反过来,儒学加强了自然农业基础,儒学与农业的合力又强化了中国大陆文化。如此有机结合,中国文明不仅不会发生断层,而且中华民族的统一自然成为历史的必然。国家兴衰只不过是一个摔倒再站起来的动作而已,这就是西方帝国衰败后再无崛起,而中国总能不断复兴的文化根源

中国文明具备两个似乎完全相反的特性:一个是它的冲击性不强,另一个是它对异族冲击的同化本领。北方游牧族入侵和黄河水患是中国历史上的内忧外患。面对这两大难题,一是被动修长城,一是被动加高河提,一旦问题出现,就是天下大乱,人民流离失所。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游牧族入主中原,中国文明也面临三次灭顶之灾。这时候往往儒家文化的作用就体现出来。

南北朝北魏时期,拓跋族首领元宏(孝文帝),力排众议,曾下令汉化尊孔,采取的措施都以儒家精神为指导而制定的 摒弃了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显示了一代有为君王的宽阔视野和胸襟。蒙古贵族统治中国,元世祖也是提出尊孔主张,后来著名宰相耶律楚材,奏请封孔子51代孙孔元措为“衍圣公”,并令大臣们阅读儒家经典,深刻理解儒学圣人之道,表明儒家精神有助于游牧民族在中原实行封建统治。满洲贵族在定都北京,满洲封建化过程明显加快,一个重要催化剂,就是儒家精神的影响。皇太极时有人上奏说,如要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理,则有《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皇太极不仅远效尧、舜、禹、汤、文、武之法,而且认为儒书国治民安,深明道理,并且拜汉人为师,把读孔孟的书作为治国的法宝。

总之,“自强不息”这种精神,一方面在人民群众中、在中华民族最广大成员中寻找到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的沃土,寻找到能够普遍培育和发扬的根基,另一方面又探索和指引着方向,教育并感化中华儿女,从而使自强不息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选择,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