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世纪的自救:有压迫,就有反抗,“胡斯战争”的逆旅之行

 今古言堂 2020-06-01

提到中世纪,人们率先想到的是黑死病、十字军东征和宗教裁判所,这些都是和中世纪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在漫长的中世纪里,教会成为了极其重要的统治力量,公元31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将基督教合法化以后,教会自此逐渐成为主导欧洲的重要力量,从此为了维护宗教地位发生了许多无端的迫害,如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这些科学家的遇害和打压,正如胡斯同样也是这种宗教迫害的受害者。

简而言之,这是捷克“胡斯战争”的背景,作为捷克历史上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又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和反天主教压迫的明确主张,以及捷克民族的自救色彩,在天主教会大行其道的中世纪,“胡斯战争”不可谓是一场时代逆旅,也充分证明了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至理名言。

胡斯逆旅:殉道的宗教改革者

在上帝的眼里,一个有道德的穷苦农民和老妇人,比一个富有而有罪的主教高得多。

在中世纪,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不多,并不是说这话不对,而是对教会以及主教深深的冒犯。而这番话从一个传教士口中说出来在中世纪亦并不多见。不过这倒也不奇怪,因为胡斯的基督信仰属于新教流派,而非天主教,这自然促使他走上了和天主教对抗的道路。

15世纪的天主教正值分裂时期,彼时存在着两个教宗,他们的相互对抗导致教会的统治更加的腐朽和混乱,大量侵占土地,滥用教权,扭曲教义……这些都为当时的胡斯所不满。他在捷克布拉格进行公开传道演讲,抨击教会的种种行径,甚至主张要没收教会的财产,要进行宗教改革。

扬·胡斯

在那样一种历史背景和环境下,胡斯后来遇害几乎是一种必然的结局,他的言论不可避免地激起了罗马教廷和德国贵族的仇恨。1412年,罗马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这一行为遭到胡斯的严厉抨击,毕竟这一行为是严重违背教义的敛财手段,他带着布拉格市民举行游行,更招来忌恨。布拉格容不下他将其驱逐了,于是他转入农村,在那里继续抨击罗马教会。

在那里他不用罗马教会规定的拉丁语,而是用捷克语翻译《圣经》,这一行径推进了捷克书面语言的发展。胡斯的抨击最终让罗马教会对他做出禁止传教和开除教籍的惩罚,甚至一度打算要动用宗教裁决所来处理这个“异端”。

于是,就有了那句名言——我宁愿死去,也不会沉默。

1414年,罗马教皇摆了一道“鸿门宴”邀请他前去参加在康斯坦茨举办的宗教会议,胡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们劝他不要前去,但他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要在这次宗教会议中直面教皇和那些主教们公开自己的言论。于是,他就这么去了,尽管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彼时向他承诺将会保证他的安全,这位皇帝致力于终结当时教会的“分裂”状态。

正是在这一次会议上,他选出了新任教宗马丁五世,结束了两位教宗同存的情况。不过,他最终食言了,并没有保护胡斯,后者在会议上也并没有得到发言,亦被强令不准在公开发表他的主张。胡斯抱着必死的决心而来,自然不会轻易妥协,教会最终将他逮捕,1415年7月,在康斯坦茨的广场上胡斯被处以火刑,成为又一个宗教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罗马天主教会对此表示了公开道歉,这是迟来近六百年的公正。

那么胡斯的死何以能够引爆一场持续十四年的战争呢?

胡斯逆旅:捷克民族的自救

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皇帝颁布《黄金诏书》,将波西米亚王国(捷克)确立为七大选帝侯之一,这是彼时捷克在神圣罗马帝国体系内的超然地位。另一方面,捷克彼时拥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对外贸易尤为繁荣,另一方面捷克又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这些都迎来德国贵族和教士大批量的向捷克迁徙,从12~13世纪开始,这些人经过漫长的渗透和控制以后,在捷克地区侵占了大片农民的土地,天主教势力也在捷克境内得以渗透,这一结果导致捷克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大权尽数被德国贵族和教士掌握。另外,天主教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又招来大量的骑士,这让农民手中的土地又进一步遭到侵占。

而捷克内部的大封建主和国王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采取了和这些移民贵族、商人进行合作的方式,使得捷克国内出现了这群特殊的德意志特权阶级,他们在捷克内部势力的同意下得以建立许多自由城市,享受诸多特权,由移民带来的问题最终激化了捷克国内的社会矛盾。而胡斯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发出了对德国贵族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批评和抨击。

这也是胡斯后来被视为捷克民族英雄的缘由,因为“胡斯战争”带有很明显的民族自救的爱国主义色彩。

布拉格广场胡斯雕像

而胡斯的遇害最终成为了这场持续十四年的战争的导火索,当他遇害的消息传回布拉格时,由农民、市民和下层贵族组成的胡斯追随者暴动了。他们在捷克境内大规模的驱逐德国教士,胡斯战争早期主要表现为“义和团”式的对天主教势力的排斥。而且它的组成也十分复杂,并不单纯只有农民参与其中,还包括有知识分子、下层贵族、普通市民以及贫民。

可以说它几乎包含了当时捷克中下层阶级的所有人在内,尽管恩格斯后来评价这场战争说它是一场“农民战争”,但实际上很难把它定义一场由农民所主导的战争。另一方面,胡斯的追随者们也分裂为圣杯派和塔博尔派,前者的主张相对温和,只要求宗教改革,后者的主张较为激进,主张要推翻捷克境内的封建势力。

这一分裂最终促成了胡斯战争的失败,塔博尔派以捷克西部城市塔博尔为据点,在那里建立了一支2.5~3万人的军队,其麾下有步兵、炮兵和骑兵。14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将自己晚年的精力几乎都放在了平定胡斯战争之中,这一年,他亲自率兵展开了“五次十字军东征捷克”的第一次战争。

当时塔博尔派方面的指挥官是被恩格斯评价为“在战场上,永远是胜利者”的约翰·杰式卡将军,此人出身于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曾经追随过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参加过条顿骑士团,作战经验十分丰富,战争爆发后因追随胡斯的理想而被推举为塔博尔派方面的指挥官。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捷克的进攻在他的指挥下被击败,不过也是在这个时候,圣杯派和塔博尔派的分歧也越来越严重,首先在于圣杯派的主张比较温和,它的组成是由市民、贵族和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的主张是支持捷克的独立,没收天主教会在捷克的教会财产,可以用捷克语做礼拜,包括成立民族教会,应该说,圣杯派的主张主要集中在教会改革上,偏向于由捷克人主导这一切。

相比之下,塔博尔派的主张较为激烈一些,更偏向于中下层的农民和普通市民阶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塔博尔派有一些社会主义的色彩,想必这也是受到恩格斯和马克思关注的缘由。他们不仅反对教会,也反对封建势力,主张消除宗教和世俗上的双重不平等,分地给农民,消除封建制度,建立没有特权阶层存在的共和国。

“独眼将军”约翰·杰式卡

甚至,在塔博尔派的内部,还有更激进的声音要把基督拉下神坛,认为他同样是普通人,和世人一样也应该是平等关系。这种声音在当时吓坏了许多塔博尔派人,包括农民在内,实际上他们还不敢推翻上帝,这也导致塔博尔派迎来一个内讧,最后在约翰·杰式卡的镇压下才得到解决。

在塔博尔派活跃的十四年,捷克境内的封建势力遭到严重的打击,约翰·杰式卡在世时期,捷克组建了国会,成立了临时政府,又接连击败了其后四次十字军东征捷克的战争。一切本来都在向着良好的一面发展,但是由于圣杯派和塔博尔派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导致了前者的公开背叛。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有市民和贵族组成的圣杯派逐渐掌控了临时政府的权力,由于在身份上和塔博尔派的对立,包括温和的主张都驱使他们倒向封建势力的怀抱。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当然也是因为彼时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外部环境不足以支撑塔博尔派的成功。圣杯派的倒戈,让他们与之前饱受打击的封建势力联合起来,在1434年的利帕尼战役中击败塔博尔派,胡斯战争自此结束。

胡斯战争中的战车战术

不过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捷克的失败,实际上只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塔博尔派失败了,但是圣杯派依然掌控了捷克的政治,使捷克民族取得了独立,尽管它后来再度被纳入到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中。另一方面由胡斯为开端的宗教学说后来又深深影响了16实际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马丁·路德,可以说不管是胡斯还是由约翰·杰式卡领导的胡斯战争,它都是被称之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里的那些有识之士的自救行为,是一场时代的逆旅。

尽管它进行的、成功的并不彻底,但是已经撼动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在接力赛跑的环节中完成了自己的那一环。如今,在捷克布拉克的广场中央,那座著名的塑像就是扬·胡斯,他被捷克人视为民族英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