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过这些粗菜粗食,才算老川沙(上)

 国民一员 2020-06-01

节后开篇,还是讲川沙人的吃。这些吃,有些在前期推文中做过介绍,有些是全新撰写的,并以此祝愿大家鼠年平安、健康、快乐!
全文共约一万字,分两期发布。

山芋汤和炒山芋


红薯,又称甘薯,俗称地瓜,川沙本地人叫作山芋。与许多其他地方一样,山芋既可果腹也可当点心、零嘴。其烹制方法有烤、烘、蒸等。生吃也是一种选择,那种白皮白肉的本地山芋,又甜又嫩又脆,吃起来有点像吃梨的口感。当然,烘山芋是最为常见的吃法。在街头巷尾,时常能见到卖烘山芋的摊点,那香气足以飘到几里地外。在以前条件艰苦的年代,川沙人还会将山芋煮成汤来吃,若能加点绵白糖,那风味真的不赖。在川沙还有一种吃法是炒山芋,其烹制很简单,将山芋去皮后切成一厘米左右的块状,用油煸炒至外黄里松,加少许水,加盐,再加少许酱油调色,稍煮收汁即可。除川沙之外较少见的这两种吃法,相比较而言,山芋汤一般用作点心,而炒山芋则既可作主食又可作下饭菜。由于山芋能在常温下保存较长时间,所以,在贫穷人家遭遇饥岁荒年、生活难以为继时,山芋便成为了维持一家人生存的主要食物和支撑。 

 

蚕豆瓣咸菜肉丝汤

稍上一些年纪的人都知道,城隍庙“五香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系闻名遐迩的上海特产,其主料实际上就是极为常见的蚕豆。蚕豆,一般为秋播豆类植物,在川沙农家宅前屋后、滩边零地多有栽种,因其与其它豆类食物相比,多食更容易胀气而被川沙人俗称为“赤屁豆”。到翌年早春,蚕豆花迎风摇曳、艳丽秀雅,再过数周后随着花谢结实,人们便可以享用一年一度的时令佳肴了。初始结实的蚕豆,川沙人讲究即采摘、即剥豆荚、即烹制,以保持蚕豆的鲜嫩。一道酥松馨香、碧绿生青的葱油蚕豆,堪称当季一绝美味,享誉江南。然而,到了采摘后期,蚕豆表皮变老就不再适宜于用油煸炒后食用了。川沙人将老蚕豆祛除表皮后自然晾晒,使其能长时间保存。油氽蚕豆瓣和熟食店买来的“兰花豆”,是为当年颇受欢迎的下酒菜。而咸菜蚕豆瓣汤则是一道为川沙布衣百姓最喜好的菜肴,其豆瓣清白,老咸菜色泽金黄,汤色澄澈,咸酸适宜,如果再加点肉丝,那就足以让人多添二两饭。



捏落苏和蒸落苏

落苏,学名茄或茄子,江浙沪一带原产地茄子,因形似倒落的流苏,故遂得落苏之俗称,是人们食用最多的果蔬之一。以落苏为主材烹制的菜肴最多见的是重油焖炒,做得好的油焖落苏,真让人垂涎三尺。然而,炒落苏耗油较多,在旧时食用油定量凭票供应的情况下,只能偶尔为之。川沙农家将一时吃不完的落苏,经晾干后腌藏,制成落苏干,可以吃上大半年。夏日炎炎令人烦躁不安、食欲不振,而一道川沙人以前常吃的生拌落苏丝,也有称捏落苏,常会使人胃口大开、清爽怡然。其做法很是简单,将鲜嫩的落苏切成丝,稍加腌制几分钟,期间不断用手指搓捏,以祛除生落苏中的苦涩味,然后,用清水漂净并沥干,装入盆中,加酱麻油拌匀即可,若有可能还可撒上一撮炒熟的松子肉,这样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生拌落苏丝就可美美地享用了。另一种甚为简便的吃法是,将落苏切成长条,放入碗中,按各自的口味倒入适量酱油、盐并添加辅料, 然后置入饭锅中,饭做好了,落苏也蒸熟了,可谓一事两顾当。其酥烂绵软、入口爽滑,风味独特。



烂糊面

川沙地处江南,鱼米之乡,在饮食上以吃米饭为主。在民间历来就有“粥半夜,面黄昏”的说法,喻含吃面远没有吃粥耐饿的意思。以前,川沙人家下面条吃,更多地是为调节口味。除了像现在面馆供应的大排面、咸菜肉丝面、蟮丝面、大肠面、肉丝菜汤面、猪肝面、腰花面等一样吃法外,当然,那时在普通家里肯定不会有这么丰富,为了省时省力,川沙人还会烹制烂糊面。其将买来的新鲜切面,一般不用卷子面,切成一二公分长的短面,置入锅中用沸水煮烂,然后,将各种配料倒进锅中与面同煮,最后加盐调味,泼上香油或猪油调匀便成了。由于是短面,故起面时不能像平常那样用筷子挑,而只能用勺子舀起来盛入碗里。至于烹制烂糊面的辅料,那几乎可以穷尽所想,青菜、塔苦菜、菠菜、黄芽菜、卷心菜、肉丝、干贝、蛋液……尽可一股脑往锅里倒,而不同的辅料配比显然决定了烂糊面不同的口感层次和味蕾刺激。说到底,所谓烂糊面实际就是以面条为主料的一锅大杂烩、乱炖。


莴苣笋叶咸酸饭

浦西人所称的菜饭,在川沙本土被叫作咸酸饭,按掺入的辅料不同,形成了各具风味的咸酸饭,而家常加入的辅料有青菜、饭瓜、卷心菜、红萝卜马兰头干、梅干菜等。除饭瓜咸酸饭外,大部分都还可加入咸肉,起到提鲜增味的作用。咸酸饭烧多了一顿吃不完,还可烧成粥,其在川沙称咸酸粥,现在多叫咸泡饭。在四川、重庆等地的菜市场,莴苣笋和莴苣笋叶是分开出卖的,莴笋叶可以像青菜一样炒着吃。但在川沙,一般不吃莴苣笋叶,即便买来了带叶的莴苣笋,也会将叶子剥下当菜皮扔弃。记得莴苣笋叶只有一种吃法,就是烹制咸酸饭。莴苣笋叶咸酸饭有着一股特殊的清香味。尽管现在已鲜有人用莴苣笋叶烧咸酸饭了,但在小编的记忆中,莴苣笋叶是烹制咸酸饭最好的食材。据查,莴苣笋叶子的营养成分,特别是有益于促进人体消化、降低血压、预防便秘作用的莴苣笋素要比茎部高很多,扔掉很可惜。在老早头,一锅子莴苣笋咸肉咸酸饭,再配上一碗红烧肉或走油肉、一盆炒青菜和咸菜肉丝汤,那真是天下美食之绝配。相信老川沙人都好这一口!


面拖蟹

以前的川沙,浜沟密布、河流纵横,即便在城内,现在的道路在当年大部分为河道。记得那时的城河浜(护城濠)河水清澈,水产丰饶。在闷热的夏天,常有一二两大的螃蟹爬到水石桥上,被人逮个正着。然而对于当时的大多数清贫人家而言,对鱼虾蟹之类的并不十分垂涎,人们更稀罕肉,以补充严重缺乏的油水。记得在七十年代初期的北门菜场的路摊上,常有人出卖抓到的螃蟹,用稻柴拴好,七八个为一窜,个头大点的七八毛,小一点的五六毛。由于本地野生河蟹个头小,若蒸煮着吃很麻烦,因而创制了面拖蟹(也有说面黏蟹)的吃法。其将蟹洗净,剥去蟹盖,去除蟹腮,再将蟹一劈为二,用姜汁、料酒、葱花等去腥;将蟹裹上调制好咸淡的面粉糊,置入七八分熟的油锅中烹炸。不一会儿,一盘色香味俱全又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面拖蟹便可闪亮登场了!经炸制的面糊脆香浓烈,蟹膏糯绵,蟹黄弹牙,被面糊锁住了的河蟹的全部鲜美瞬间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味觉,一发不可收拾……不过,由于费油,寻常人家很少能吃上。



羊角瓶焖黄豆

以前,一般居家都用土灶头来烧饭做菜,灶面上除安置大锅外,还留有一两个安放汤罐的灶眼,用来烧水,而羊角瓶——一种形似羊角的陶制器皿,利用灶肚内的灶火余烬,将瓶内食物焖熟。在川沙流传着一句歇后语:羊角瓶升汤罐——高升,直意是从下面灶肚的羊角瓶提升到灶面上的汤罐,用来形容人官运亨通、升官晋级。饭菜做好后,灶膛内的余温依然很高,这时,将黄豆放入羊角瓶,加入适量盐和水并塞住瓶口,将其扔入灶肚就啥都不用管了。一两个小时候后,用火钳夹出羊角瓶,揭开瓶盖,倒出黄豆,哇,那种感觉几乎就是珍馐美馔。由于长时间余温焖炖,加上羊角瓶完美的密封性,使黄豆这种再朴实不过的杂粮,得以将其几乎所有美的味道绽放到极致。每当啼饥嚎寒时,吃上一盅滚烫的羊角瓶焖黄豆,立马神清气爽、暖遍全身。羊角瓶焖黄豆实在是只有我们乡下人才能享受的美食,虽粗粝不上档次,但永远是难以忘怀的小时候的味道。可惜,现在老灶头已越来越少,而羊角瓶大概都快成文物了……


马兰头干烧肉


马兰头是一种在江南地区野外多见的野生草本植物。经查,马兰头气微,味淡微涩,具有凉血、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在川沙农村,从早春起到夏末,常会见到大人、小孩寻觅、采摘马兰头的身影。除自己食用外,还可以挑到集贸市场上变卖换得几个小钱。新鲜的马兰头以凉拌的吃法为多,将洗净的马兰头与干丝切碎,加入酱麻油拌匀即可。其清清白白、煞是养眼,既简便又好吃,深得人们的喜欢。现在,马兰头也有用热油生煸的吃法,但其对大多川沙人而言,往往不太容易接受。马兰头收获多了,一时吃不了,农人会将其晾干制成马兰头干,以能够较长时间保存。待准备食用时,将马兰头干用温水浸软,既可做咸酸饭,剁碎后与肉末混拌又可作馅料,裹制乡下大圆子、饭瓜塌饼等。其还可与猪肉一起烹制马兰头干烧肉,既保持了红烧肉的浓郁艳丽,又增添了马兰头特有的幽香和质朴,两者搭配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腌菜梗,拌糟郎菜和猪钻头草

青菜是人们最多食用的蔬菜之一,几乎全年都有供应,但以经受霜打冰冻后的青菜,一烧就酥,口感最好。夏日间,人们将菜梗单独切下,稍加腌制,清水漂净,另加酱麻油,就成了一道爽滑、清口的家常小菜。糟郎菜,也有一些地方称黄花郎,是蒲公英在川沙一带的俗称,摘其鲜嫩茎叶,洗净后稍焯水,用手团捏去除多余水分,切成二三公分左右的段,加上酱麻油拌匀后,便可食用了。其味略苦,但回味清甜。一些川沙人还喜欢用糟郎菜作馅包馄饨,也有将其晒干作茶饮。马齿苋,按川沙本地的叫法称猪钻头草,为田间地头最常见的杂草之一,在小编的记忆中好像还被称为木排草。猪钻头草通常用作喂猪的青饲料,但在青黄不接时,一些清贫人家也会食用,吃法与糟郎菜基本类似。糟郎菜和猪钻头草在以前只有穷苦人才会吃,但到了现在竟然都成了健康食品。如,糟郎菜具有清热解毒、抗胃溃疡、利胆、保肝、消肿的功效,而猪钻头草则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的作用。


炒麦粉和麦粞粥、麦头饭

川沙与几乎所有的江浙区域一样,以大米为主食,面粉、高粱等被视为杂粮,只是偶尔用来调节口味。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川沙农村尚有大面积与水稻套种的小麦种植。由于受以前磨条件的限制,轧好的粉仍需用细目筛子(川沙人称绷丝)人工过筛,筛下的麦粉称麦粞,筛不下留在筛子里的粗粒称麦头。将麦粞放在铁锅里炒熟,被叫作炒麦粉,是那阵子常见的一种小点心。其可直接用勺子送进嘴里吃,满口麦香,但一定要密闭嘴唇慢慢抿,特别是不能说话、大笑,否则,麦粉会喷得一天水界。炒麦粉也可用热水冲泡拌匀,调成糊状,不过这样吃起来远没有直接吃那么香。熬米粥时,添加适量麦粉,就成了麦粞粥。那时生活艰苦,即便是麦头也不舍得扔弃,将其掺入大米中做成饭,叫作麦头饭。熬麦粞粥、做麦头饭除有换换口味的意图外,对于许多囡道多、家境不是最好的人家而言,主要的还是源于用来缓解大米定量供应不足、尽量吃饱肚皮的考虑,纯属无奈之举。



糖滚蛋

糖滚蛋是川沙城乡一道久负盛名的名点,甚至在当年成为了川沙人热情待客之道的一种象征。当有较重要的客人造访时,主人会做一碗热气腾腾的糖滚蛋,显得热情周到,客气而不费劲。糖滚蛋的烹制十分简单:首先,在锅子里放入一定量的水,把水煮开然后,敲开鸡蛋,放入沸水中,并煮上几分钟,而具体时间可根据对鸡蛋蛋黄的凝固程度加以选择;最后,把鸡蛋和水一齐倒进碗里,并根据自己的口感喜好添加适量的白砂糖或绵白糖;就这样,一碗美味营养且食饮兼备、充满拙朴乡土气息的糖滚蛋就做好啦。其汤水清澈、蛋清白如凝脂、蛋黄隐约柔润,散发出悠淡的暗香,定会让人味蕾大开、一尝为快。特别有意思的是,在以前的川沙,当在媒人的撮合下,男青年到女方家见面,倘若女方的家长对男的满意时,会做一碗四五个鸡蛋不等的糖滚蛋递给男青年,而添加糖的多少一般与满意的程度成正比。而若没有做糖滚蛋,那么,这场约会基本就不会有好的结果了。


拌豆粞

豆粞实际上是为制豆腐时,滤去浆汁后所剩下的渣滓,即豆渣或豆腐渣。即便在当年生活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豆粞也大多菜皮相拌后用来喂猪,只有极其贫穷的人家才会拾回家当菜吃。而吃法更是简单,将豆粞烧热加入盐或酱油后即可,有时还会直接凉拌,至于口感之差可想而知,难以下咽。在当时,吃豆粞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意味着生活的极度窘迫和潦倒。然而,时过境迁,所谓历史常常是不断否定的过程。现如今,豆粞竟然登上了一些饭店、菜馆的大雅之堂,而且,喜食的人并不在少数、个别。当然,由于添加了更多的调味品,烹制也更加精致,口味自然是以前不能比的。据查,豆腐渣是膳食纤维中最好的纤维素,被称为“大豆纤维”。中医认为,豆腐渣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血、防治便秘、降脂、降糖、减肥、抗癌、防老年骨质疏松的作用,内服治大便下血,外用治恶疮、无名肿毒、臁疮。看来,当年被人不屑一顾的豆粞,一不小心俨然成为了功效卓著的健康食料。

来源:往事钩沉话川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