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沙,曾经的川沙离岛——由“横沙海难”勾起的回忆

 国民一员 2020-06-01

有关资料显示,在一千多年前,长江入海口处于扬州、镇江一带。这时的川沙浸没于一片汪洋之中。到了唐末以后,川沙沿海一带逐渐成陆,呈现出“一片赤卤直向东南”的景象,由此造就了自唐末宋初至明末清初横跨七百年之久作为产盐重镇的历史地位。

着长江水道和入海口的南移、冲积,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崇明岛露出了水面。到了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后,在崇明岛东南、长江南线出海口的洋面上,又新涨出鸭窝沙、石头沙、瑞丰沙、潘家沙、圆圆沙、金带沙等沙洲,在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初,经人工堵汊,将沙洲连成一体,始成今日的长兴岛。

咸丰八年(1858年),有川沙沿海船工出海作业发现在长兴岛之南又有新沙体滋长,并报告了川沙抚民厅衙。厅衙遂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派官员上岛踏勘,丈得岛域面积2783亩,因其横亘于长江南线出海口江面而取名横沙岛。由此,川沙有了一个与本土隔海相望的离岛,也是长江入海口最南端的一个岛屿。同治十二年(1873年),川沙厅衙再次对横沙岛勘测,测得成陆、滩涂、水影面积计10538亩。两次测量仅隔十年,横沙岛可谓日长夜大,淤涨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是,因横沙岛孤悬海上,川沙抚民厅衙无暇顾及,听凭海潮侵袭,杂草丛生,故此时的横沙岛尚是一个“蕨(小编注:同其)土斥卤,草芦生之”的蛮烟瘴雨之地,除偶有船民上岛歇息外,渺无人迹。

绪七年(1881年),经清廷准奏,清丈新涨沙滩招佃报卖(类似于现在的招商引资)。受此驱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川沙厅衙组织人力物力越江上岛筑堤围垦。其后,江阴南菁书院在横沙岛置田参与开发,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围堤开沟、次第垦殖,改良土壤,使沙地变为可耕之田,从而吸引了诸多贫民、拓荒者上岛开荒种地、定居繁衍,横沙岛始现人气。

期以来,由于横沙岛形单影只、孤立海上,加之土地贫瘠、盐碱严重,横沙岛民过着划粥断齑的清苦生活,若遭飓风大潮侵扰,更是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在横沙岛素来就有“不怕火烧就怕海潮”的民谚,火烧只是家毁但人在,而海潮则是家毁人亡。据在“横沙岛吧”上“东海道子”所发帖子载:“最惨重的一次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农历八月初三,飓风拔树倒屋,怒潮一侧的迂塘,大部分被冲决。及八月初四风浪减弱,海潮稍退,岛上到处是倒塌的屋舍和人畜尸体。事后,川沙厅同治左念慈呈报道府被灾赈抚情况中称:横沙地方受灾最重,毙沙民,查四五千人。” 全岛几乎是十室九空、浮尸遍野。

宣统元年(1909年),设横沙乡,隶属川沙抚民厅,是为横沙岛设治之始。民国后,川沙撤厅建县,横沙先为川沙县第六区,后为第五区,下辖文兴、丰乐、新民、红星和园园五个乡。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依靠强大的海上优势,很快于8月16日占领了毫无设防的横沙岛,强拉民夫修筑临时机场,并以此为基地,日军飞机对浦东和浦西实施惨无人道的狂轰乱炸。

近现代以来,随着上海开埠、航运业的发展,横沙岛与川沙海岸之间仅宽约十公里的水域,成为了由黄浦江经吴淞口南下的黄金航道。而在解放后,为加强川沙县陆域与横沙岛之间的联系、方便人员往来,开通了由横沙岛至川沙三甲港的定时船渡,每日对开渡船两艘或四艘。由于横沙岛西侧为铜沙浅滩、川沙陆域海岸往东号称铁沙滩,两者浅滩因常年冲刷沉积,砂砾微细且混合壤土,故坚硬无比,清道光《川沙抚民厅志》有曰:“海舶误行其上,必碎”,因而,南北向大吨位海船若稍稍偏离中心航道,就会导致触滩船毁事故;而到冬季西北风劲吹时,因受两岸的挤压产生狭管(通俗讲就是穿堂风)效应,致使局部风高浪急;正是以上两项因素综合作用,无论是南来北往的海船,还是东西向渡船,都要经历一段凶险、乃至诡异的航程。

老辈人讲,以前,在川沙沿海一带,常有青壮者趁退潮之际深入海滩捞取因触滩而毁舟楫的船木,并以此为营生,若幸运的话,还能捡拾到戒指、手镯等贵重物品。

1948年12月3日下午4时30分,招商局麾下在当时颇为先进、豪华的“江亚轮”客船载客四千余人,由十六铺码头启碇驶往宁波。晚七时许,当“江亚轮”行至横沙岛西南、白龙港外航道时,突发爆炸而疾速下沉,致使三千余人溺亡,生还者仅约九百人。

1950年1月22日,川沙县总队一连一排指战员共十八人,从横沙剿匪返回川沙途中遭大风致渡船倾覆而全部遇难。

六十四年前的今天,即1955年2月19日(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在横沙区委书记带领下,横沙岛一百多名区、乡、村干部和青年骨干,冒着折胶堕指的严寒,背着被褥行李,在横沙岛东码头整齐列队,分乘两艘木质机帆船横渡海峡,前往县城参加川沙县全国首次实行义务役制征兵工作会议。第一艘先行出发的渡船有惊无险,顺利抵岸。约一小时后在第二艘渡船“长泰号”起锚出发时,风浪愈加强劲、肆虐。中午时分,当渡船行驶至三甲港外洋面时,因风浪过大,帆蓬被打上去的海浪冻结无法下卸而翻船。船上包括一名船主和三名船工在内的五十三人全部葬身于冰冷的海水中,无一幸免。一时震惊全县。而蕞尔小岛一下死去五十多个精壮男子,致全岛到处披麻戴孝、哭声连天,笼罩在万分悲惨之中。这一事件后被称为“横沙海难”。特别令人心酸的是,在经历了两个月篦梳般搜寻、打捞后,一些遇难者尸骨仍然未能找到,无奈,丧家只能代之以鱼虾予以安葬。直至今日,许多遇难者的亲属、子女对当年的惨状和撕心裂肺的悲痛,依然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久以后,为避免悲剧重演,川沙县有关部门将停靠渡口由三甲港北移至合庆老洪洼码头,以缩短航程,但隐患未除,各种险象仍时有发生。再后,迫不得已撤销了横沙——川沙航线,两地人员往来,绕道吴淞码头。

于横沙至川沙船班的停航、进出人员需绕道宝山吴淞,极大地加剧了政府行政管理的不便和人员往来的困难,为此,经批准,遂于1958年7月横沙岛全域由川沙县转隶宝山县。这样,若从清同治二年(1863年)川沙抚民厅首次派员上岛踏勘起算,横沙作为隶属川沙的离岛,整整存续了九十五年。

沙岛作为海上屏障和海防前哨,自解放后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有部队重兵驻扎,他们和岛上干部、民兵、群众一起联手联防,勤战备,防敌特,日夜守卫着大上海的海上东大门,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颂歌。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横沙岛军民”被授予上海市“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称号。1969年3月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以《革命要继续,批判要深入》为题,刊载报道了横沙军民以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开展大革命大批判的事迹,引起了极大反响和轰动。

     沙岛独孤海上、偏僻闭塞的地理环境,致使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百姓生活艰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岛上百姓多以玉米、高粱为主食,只有在亲戚、客人造访时才能吃上大米饭。但与此同时,也由此使其较少受到外部酒池肉林、纸醉金迷的侵蚀。岛上民风淳朴、乡邻和睦,保留了许多民间传统风俗和生活、饮食习惯。如,在横沙岛留存至今的盐齑、糵酱方式和工序,在上海其它地方几乎早已失传。

2005年5月,经上海市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长兴和横沙两个乡行政区划成建制转入崇明县(现为崇明区)。据传,在此之前,浦东新区以横沙岛曾隶属川沙县为由,竭力争取将横沙划入浦东新区,以形成与外高桥港遥相辉映的航运中心新格局。然而,最终因市政府考虑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的一体化规划和整体发展而未能如愿。一个曾经身处偏远、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孤岛,在进入本世纪后,俨然成为了香饽饽。

着沪崇苏越江隧桥的建成,从浦东上高速直抵长兴岛,再乘十来分钟的车客渡即可到达横沙岛。这比以往,显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来,时现建设长兴——横沙大桥以连接两岛的呼声,但就小编看来,为繁华的大上海保留最后一块净地、静地,也许更加适宜。

今的横沙已是名闻遐迩的生态之岛、长寿之岛、旅游休闲之岛。

衷地祝愿并且坚信,曾经的川沙故土——横沙,物阜民丰、前程美好!

【申明】本文配图来源自网络。

来源:往事钩沉话川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