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府长史王观光和他的兰芬堂、南有园

 国民一员 2020-06-01

新年开篇,恭祝各位猪年大吉大利大发

氏,系川沙名门望族,素以“虽穷,当了包脚布亦须令子弟读书”的族训而闻名,故世代多有建树。

王观光,川沙人,明末清初在世,为明嘉靖年间御医王潭之曾孙,举人王偕春之子,系铨鸿胪寺序班学诗孙,初为宁波通判,累官至王府长史。为官期间,王观光晨兢夕厉、体恤民情、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爱。王观光在易州(今河北易县)知府任上,有一年遇上灾荒,他除尽捐俸银外,还亲自稽核受灾户数、清查人口,并事必躬亲将赈粮直接按家按人发放,逐笔清账,严防下属官吏从中盘剥、中饱私囊。这在当时世风日下、官场贪污盛行的明末,可谓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实属难能可贵。

观光具有典型川沙人的秉性、气度。据《南汇县志》载:“心地纯笃,视人之不得其所者,若剥肤剜肉然。有急而求,无不遂所欲而去。故家虽素丰,其殁也无丝粟之储。”其大意为:王观光心地善良,看到别人困苦犹如剥己肤、剜其肉一样。若有亲朋好友、周遭四邻遇急难愁而相求,无不倾力相助。由此,其家虽说丰裕,但在其死后却未留下什么遗产。

观光在山水画、诗文方面极具功力、堪称大家,史志誉其“工山水,诗文迥绝时蹊。”

崇祯末年(1644年)清兵攻陷南京后,明朝末年大臣、著名学者、明代最后一个大诗人陈子龙纠集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国。王观光因与陈子龙素有莫逆交之情、来往甚密而受到牵连,在江宁(现南京市中南部)被缉拿关押,不久后解职释放。这一蒙难使王观光心灰意冷、百无聊赖,素性回到了老家川沙,并祝发为僧,自号“海岸和尚”。

观光在为官期间,在川沙牌楼桥东南、西邻内史第处建造了兰芬堂。“兰芬堂”三进深,计有大小房屋36间,是与“内史第”齐名的、具有明清江南风格的私家宅院,因有汉阳太守、明代书画家孙雪居为其提额“兰芬堂”,遂得其名。

观光归里川沙后,在兰芬堂之南辟建了私家园林南有园,其大致位置在现观澜小学校区的东南部。园内植有灵眼树(银杏树)一棵,树冠蔽日、高耸参天,是为著名的川沙八景之一,名“南园古木”。

芬堂和南有园南北对峙,隔王前港相望。王前港因位于王宅之前而得名,填没修路后改称王前街、县署街,现为新川路。

有园建成后,生性豪爽又博学多才的王观光时常邀请一帮子深交的文人墨客、名流雅士来往于兰芬堂和南有园之间,由此,当时跨越王前港的一座石桥(位于原县教育局大门西侧,已废)被定名为集贤桥。一时开樽延客、推杯换盏,或吟诗作赋,或妙手丹青,留下了不少以南有园为题材的诗文墨宝。明末云间(即松江)画家赵左(文度)与董思翁(其昌)抗手,绘有《南有园十二景图》;诗人吴骐题南有园:“卜筑对江城,江流抱槛清。幔开风蝶近,门掩雨鸠鸣。独坐书盈榻,高谈酒满觥。凭轩春水阔,点点白鸥轻。”

而,也许是盛极必衰、事事如此的缘故,自王观光故世到清朝中叶,王家渐次破落,不得已将兰芬堂转让给了来自于八灶的富豪祝尔和。祝尔和次子祝悦霖(候选县丞)曾留诗一首:“琅琊园子属东阳,片石葡萄阅海桑。剩有兰芬堂尚存,汉阳太守留墨香。”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祝尔和之孙祝椿年参加江南乡试,以第一名中举为解元。由此,邑人又将兰芬堂称为解元第。兰芬堂跨明、清、民国三朝,历300余年,至解放初因市政建设之需而被悉数拆除。孙雪居所题匾额交川沙县文化馆保存并摄影留档,惜于文革中散失。后,在兰芬堂原址及其周边建起了两至四层不等的住宅楼,欣其以“兰芬堂”之名编列门牌,故使兰芬堂宅毁名留,沿用至今。

期,南有园也日趋荒芜。清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川沙八景之一“南园古木”的大银杏树被飓风连根拔起。至晚清南有园转归川沙沈氏所有。对南有园的衰败景象,清代学者、教育家秦荣光(1841年—1904年,三林陈行乡人)曾作诗如下:“南有名园赵左图,图中十二景工摹。剧怜海岸为僧日,贤散桥倾园半芜。”世居南汇瓦屑乡的清代监生张大经在游南有园故址后留句:“仕宦逢场原入梦,英雄末路只逃禅。平芜依约残垣在,犹占城南一角偏。”新中国成立后,南有园址划入现观澜小学校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小编在校读书时,尚见“玻璃房”东侧溪流潺潺、林木葱茏的景象。可惜,在拆除南侧城墙、盖起教学楼后,那仅有的一点残存和念想也便荡然无存了。

【申明】本文参阅资料:《城厢镇志》《城厢镇志资料》《浦东老地名》《川沙乡土志》等,在此,向原文作者表示最诚挚地感谢。

来源:往事钩沉话川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