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朦胧诗,让我们猜了一千多年

 藍天追雲 2020-06-01

白大诗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的诗,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据说是连街边老妪都能读懂。但是白诗人偶尔换个风格,尝试写了一首朦胧诗,就让我们很多人找不到北。这首诗就是《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诗歌的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诗却颇有些“朦胧”味道,在白诗中似乎是一个特例,以致于后世很多年都没弄清楚他写的啥?

一、《花非花》写的是什么?

《花非花》是白居易的自度曲,(解释:1.谓在旧有曲调外,自行谱制新曲。2.指在旧词调之外自己新创作的词调。)所以调名就用了这首词的第一句。《花非花》成为词牌,也就是从白居易这首词开始的,而且和诗人早期的很多词调一样,这首词也带着明显的七言诗的形式。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明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于是一千多年来,有人分析是写白居易做的春梦,有人分析是写爱情的,还言之凿凿的是白居易写给初恋湘灵的,有人分析是写给两个歌伎梵素和小蛮的……分析了1000多年,都没有定论。

但是很多学者推测,这首《花非花》属于白居易早期的作品,很可能是写于贞元16年,也就是公元800年,那么我们来看看白居易这一年在干嘛。查阅史料,这一年白居易28岁,就在这一年春天进士及第。这应该是白居易前半生当中,最最风光得意的一年了。因为他是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高中进士,而且28岁的他是那一年同榜进士当中最年轻的一位。正所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这首诗很可能写于为新科进士们举办的宴会上。每次科举后,新科进士们一是在曲江的杏园参加朝廷为他们举行的“探花宴”,宴会上选出两名人才一流风神俊美的年轻举子做“两街探花使”,骑上快马,一路去曲江沿岸摘取盛开的鲜花,再回到宴会上展示,意为“报春”。才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之咏。白居易当科是最年轻的举子,应当担任了“探花使”角色。二是新科进士还要参加向座主谢恩、参谒宰相、曲江宴等一系列长安的宴会应酬。应当是在这些连续的宴会中,诗人在某个场所见到了所咏物,当是非常惊艳,惊艳之余提笔写下千古流传的《花非花》。

实际上,这些分析都不知道白居易写的就是一种花,也都没有见过这种花。因为这种花已经失传太久,那就是在唐朝被誉为三大名花之一的“玉蕊花”(其他两种是牡丹和芍药)。

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朦胧诗,让我们猜了一千多年

玉蕊是中国唐代中叶极负盛名的传统名花,在宋代宋景沂的《备全芳祖》中将其列为花谱第六,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将其上升为花谱第三,说明一直到明代,玉蕊花的地位都是相当高的。清代陈淏子的《花镜》也有专条,但其原植物却从乔木降格为灌木,后又从灌木降为蔓木及草质藤本。这表明从清代开始,许多人已经不知玉蕊为何物了。

唐代的极盛时期,整个社会都呈现出浮华攀比之风,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仕人百姓,都以拥有珍奇的花卉为傲。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王士安,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院中,已备春时之斗也。当时“斗花”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无论是豪富世家,或者是长安城众多的寺庙道观都在极力搜索珍稀花卉,以吸引更多关注。

实际上在唐代的长安城中玉蕊花是被广泛种植的,尤其以位于唐代安业坊横街之北的唐昌观为胜。唐昌观,道教名观,此观中遍植玉蕊,每年花开时节,引得当时的文人仕女纷至沓来,观者如睹,盛况空前。

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朦胧诗,让我们猜了一千多年

《全唐诗》中就有多篇专门记载这种盛况的诗句。建中四年时,仕子杨凝、王建、武元衡、张籍等在科举后相约同游唐昌观,就分别留下咏玉蕊花的诗篇。杨凝诗曰 “瑶花琼蕊种何年,萧史秦赢向紫烟。时控綵鸾过旧邸,摘花持献玉帝前”; 王建诗曰“一树笼葱玉刻成,飘廊点地色轻轻。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阶前碎月明”;武元衡诗曰:“琪树芊芊玉蕊新,洞宫长闭綵霞春。日暮落英铺地雪,献花应过九天人”;张籍诗曰:“新红旧紫不相宜,看觉从前两月迟。更向同来诗客道,明年到此莫过时”。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玉蕊花的无比推崇和喜爱。观赏玉蕊花,题诗咏和已经在长安城的文人中形成了固定的聚会形式。玉蕊花在当时的长安城已经是和牡丹齐名的观赏花卉了。看玉蕊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写玉蕊花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朦胧诗,让我们猜了一千多年

二、为什么写《花非花》?

玉蕊花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晚间开放,早上花落,只能开一个晚上。傍晚太阳下山后,玉蕊花红色或粉白色的花朵在月光的映射下,晶莹剔透的花蕊细如纤丝,花蕊顶端似顶着一个小小的珍珠一点点绽放,而且香气盈鼻,所以别称“月下美人”。早上太阳升起,随着阳光照射到花朵,纤柔的花朵就一朵朵掉落,落入泥土。那么娇俏,那么纤弱,在最短促的生命里,只来得及有一晚时间展示自己的美丽。樱花开放的时间最短也有十天左右,但玉蕊花只能开一个晚上。不过好在玉蕊花的花序长达七十多厘米,从树枝上悬垂下来,花蕾多,花期长,每天落花每天开,每天都是新的。

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朦胧诗,让我们猜了一千多年

有的人看到玉蕊会感觉到凄凉。这么美丽的生命。孕育了整整一年,就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来绽放。有的人或许会感到悲伤,生命的无常在一个植物上也体现的那么淋漓尽致,更增添了她的神秘色彩。诗人本来就是多愁善感,而白居易又善于联想,他由眼前景想到将来事,于是这首《花非花》才能构思新颖,与众不同。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中小官僚家庭。出生时正值战乱时节,民不聊生。为躲避徐州战乱,白居易从小就远离家庭,孤独地在异地度过了童年时光。多年漂泊生活,使诗人既贴近生活又感悟良多。为了参加科举,少年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以至于口舌生疮、华发早生。而在他艰苦生活中的那抹亮色——初恋,也因为母亲的反对不能圆梦。诗人目睹玉蕊花开花时的美丽,怜惜玉蕊花一夜凋零,寄予了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感慨,同时感怀自己的身世,对未知前路的惆怅,都化做对人生无常的无限唏嘘。

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朦胧诗,让我们猜了一千多年

三、《花非花》的影响:

1、把白诗人变成了“花迷”:白居易不仅这首诗写了玉蕊花,后来又两次在诗歌中写到了玉蕊花。《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中就写到“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又写《白牡丹 和钱学士作》: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闭在深寺中,车马无来声。

唯有钱学士,尽日绕丛行。

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

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

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

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

折来比颜色,一种如瑶琼。

彼因稀见贵,此以多为轻。

始知无正色,爱恶随人情。

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

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

白诗人是不是因为玉蕊花成为花迷的,还无法结论。但是从这之后,确实是有爱花如痴的倾向。在他后来的诗作中,以“花”为题的诗歌前后就达94首,写花、叹花、感花,以花诗应和的诗也不在少数。经常爱花怜花,写牡丹写桃花写桐花写蔷薇写野花......,为花伤情,以花抒怀。老年时还亲自种花,调往异地时,宁可少带衣物家什,也要带上自己移栽的杜鹃花。

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朦胧诗,让我们猜了一千多年

2、影响到后人的创作。苏东坡似乎就从这首诗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对白居易的原诗确乎有通传之妙,以至于王国维评价苏东坡这首《水龙吟》时也说“和韵而似原唱”。

3、玉蕊花虽然让人怜爱,但因栽培不普遍及战乱的影响,后来却在长安失传了。从侧面可以看出目前黄河中下游区域的气候特点来说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但在唐朝那个时代还属于亚热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目前玉蕊花在她的原产地,中国海南常生长在海滨,有时和红树植物混生在一起,因此有人称之为半红树植物,它还具有很强的耐盐性,在潮水经常浸没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长,具有较高的耐涝能力。

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朦胧诗,让我们猜了一千多年

结语:

不知道玉蕊花的花语是什么。但我想,那应该是绽放。尽情的绽放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情的舒展你奔放的生命,拥有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才会觉得人间是如此的美好。哪怕只有短短的一瞬。也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