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子无才便是德'被批不尊重女性,看看上半句,才知理解出错了

 tjboyue 2020-06-01

《诗经·瞻卯》篇载:'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

意思是说,有智慧的男人可以成就霸业,有智慧的女人则能摧毁城池。可叹此妇太过猖獗,就如枭如鸱的凶猛恶名一般。早在春秋时期,社会的世俗观念就已有些畸形,普遍认为女子不能有才智,否则就会祸乱一方。

发展到后世,有人用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概括这种情况,认为女子只要无才无智就是最大的德能了。显然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是父权制文化下的'双标'现象,因此被很多人所不齿。

这种剥夺女子受教育权利的行为,致使她们长期处于'女憧憧,妇空空'的愚昧状态,在本质上其实是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压迫和控制。然而,老祖宗这句话的本义真是如此吗?

这种畸形观念其实早已深入封建文化的核心,但形成具体谚语的年代稍晚一些。清代文人张岱写:'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眉公是指明代文人陈继儒,他最早提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而张岱则将其发扬光大。

上一句容易理解,古代价值观对'德'非常看重,尤其是男人,需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即便没有才干,但只要德行高尚,就可视为最大的德。可倘若只有才干而德行低劣,那就属于德不配位了,必然受到讨伐。

下一句理解起来就难了:女子没有才干就是德,这是什么道理?对于男子,德比才重要;而对于女子,无才甚至比德还要重要吗?

历史文学界对这句话的争议从没断过。有人认为,在流传过程中以讹传讹,通假字'便'取代了原先的'辨'字,原版也就是:'丈夫有德辩是才,女子无才辩是德。'男子与人争辩时能够彰显自身涵养,而女子不与人争辩则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还有观点指出,'女子'并非特指女性,而是指夫人和子女,而'无…便是…'的句式的意思是'不是…就是…'。那么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对于老婆孩子,要么有才华,要么有德行。二者择其一便可。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是说,'无才'是本有而视其为无的意思。女子有没有才无所谓,但她不能轻易显露出来,尤其在丈夫面前,需事事尊丈夫之下,纵有再大的能耐也要给足丈夫面子。这也是一种德行,是为妇德,谦卑之德。

然而,小解却更愿意相信这句话是一个误会。'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两句话一个意思,说的是同一件事:男女都须以德为先,为了形成对偶句,便于流传,因此陈继儒才搞了一出有无之对比。

'无才便是德'是提醒女子与男人一样都要以德行为主,而并非强调女子不该有才华。整句话的误解点就在于'无'字,其实这正是'本有而无之'的用法,即便一个女人才华横溢,但也要以德行为主,在德行面前,可以将'才'视为无。

换句话说,虽然古代以男尊女卑的世俗观念为主体,但在德行面前却是不分男女,二者都必须以德为先,其他的都是后话。

卓文君诗情洋溢,曾留下诸多名篇佳句,却因被司马相如的琴声感动而与之私奔,古人认为此为失德之举;蔡文姬才学丰益,感情却是复杂多变,结果三易其夫,此亦是失德的表现。那么有才与失德就一定是共存的吗?

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论比才干恐怕历史上少有女子能与之匹敌,可她不仅被批评有失德的行为,还因为其巾帼风范而被极力称赞。所以,才与德其实是可以兼备的。

古人认为大丈夫宁可舍弃才学也不可没有德行,此为'男子有德便是才',而对于女子而言,只要她们有德就够了,而至于她们究竟有无才干,古人并不关心。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