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兵法 |《姜太公兵书》六韬的价值和影响

 三忘一空 2020-06-02

武宗的愿景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使命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价值观是“爱国、强身、正义、修己、互助、和平”。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之道,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普世的民族文化。武有大小,大者卫国,小者卫民。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训练人的智、信、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的身心健康和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六韬》一书的出现既然是与战国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就不能不简单谈谈战国形势。战国,顾名思义,战争的纷纭是其特征。在长达250余年的七雄争战中,打了上千仗,死了数百万人,秦国最终以其国富兵强、善于用兵而消灭了韩、赵、魏、燕、齐、楚,建立起统一的大秦王朝。

战国较之以前,军事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这些新情况,归结起来约有六点:

其一,生产技术的提高为军队提供了新的武器装备。传统兵器如戈、矛、剑、戟等,原来都是用青铜器制造的,战国时期则广泛为铁制兵器所取代。铁器比起青铜器来,其强度要大得多,而其资源却要丰富得多,用铁制兵器装备军队,杀伤力无疑更大。

其二,军队扩充,组织发达,兵员增至数十万、百万以上,出现了拥有万辆以上战车的强大战争机器。

其三,兵种由以前的车战为主,发展到车、骑、步、水诸多独立的兵种。

其四,由车战的先陈后攻、先礼后兵,发展到骑步兵的突袭、迂回、分兵游击,说明战争方式和具体战术起了新的变化。

其五,战争规模加大,战线拉长,时间常常是旷日持久,结果则是由兼并到统一。

其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军事理论家,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实用的军事主张。《六韬》能进入为后人所推崇的兵书之林,决非偶然。

《六韬》成书于战秦汉之间,决不意味着它只能在那个时代才有效用,这是不言而喻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姜太公为本谋。”司马迁之言不虚,《六韬》的确为历代名将所珍爱推崇,甚至被誉为兵家之始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所以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无疑与他精研《六韬》、深思其理大有关系。项羽、刘邦作楚汉之争,终以汉胜楚亡而结束,是否与张良“数以《太公兵书》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有关呢?我看是只能信其有,不能信其无。

《后汉书·何进传》载称:“大将军司马许凉、假司马伍宕说进曰:‘《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厌(压)四方。’进以为然,入言之于帝。于是乃诏进大发四方兵,讲武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12重五彩华盖,高10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9重华盖,高9丈,列步兵、骑士数万人,结营为陈(阵)。天子亲出临军,驻大华盖下,进驻小华盖下。礼毕,帝躬甲介马,称‘无上将军’,行陈(阵)三匝而还。”由《六韬》而引出这么一场规模宏大的天子阅兵典礼来。可以想见其书的非同寻常。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在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曾叮嘱:“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来自“武宗”公众号·闻丞相为学《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由此可知,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也经常地要从《六韬》一书中汲取营养。刘备的发迹创业与刘禅的降魏亡国,是否与学与不学《六韬》等兵书有关呢?

还是那句话:只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然的话,刘备也不至于非在遗诏中郑重其事地要求阿斗(刘禅的小字)学习兵书了。(按,《申》指申不害的《申子》、《韩》指《韩非子》,它们与《商君书)》《管子》等诸子著作一样,都包含有许多论兵的篇章。

孔德骐先生在几年前曾写了一本《六韬浅说》(书由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出版),他在绪论部分指出:“《六韬》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先秦军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充实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宝库。”“正是由于受到《六韬》事的思想的熏陶,许多人成为一代名将。

同时,由于该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又为历代帝王和政府所重视。宋代元丰年间所颁布的《武经七书》中就包括《六韬》。”《武经七书》乃是武学必读之书,可见《六韬》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历代校勘、注释、研究《六韬》的著作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今约近百种。其重要者如,唐代魏征有《太公六韬治要》,宋代何去非有《校正六韬》,明代刘寅有《六韬直解》,明代归有光、文震孟有《子牙子评点》。

另外,自16世纪开始,《六韬》一书先后传入我国近邻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并被大量翻译和广泛研究。·来自“武宗”公众号·尤其是日本学者,对《六韬》更是推崇备至,仅与之有关的著作就达40~50种之多。

在今人的研究、评注著作中,孔德骐的《六韬浅说》写得深入浅出,值得一读。该书共分四部分:

一、《六韬》的作者、成书时代和版本问题。

二、《六韬》的军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六韬》六卷原文、译文及浅说。

四、附录:《六韬逸文》(清)孙同元辑。

书前有吴如嵩先生为《六韬浅说》所作的序言。该书的不足之处是对汉墓竹书《六韬》残篇;敦煌写本《六韬》残卷及《群书治要》所录《六韬》文关注较少。

关于《六韬》版本,从全本角度说,现存有20余种,分别是:

宋元丰二年何去非校定的《武经七书》本;

宋元丰年间朱服校刊的《武经七书》本;

明嘉靖十年施德刊《校正武经七书》本;

明嘉靖三十二翁氏刊《武学经传三种》本;

明嘉靖四十年临海陈锡刊《武经七书》本;

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抄本;

清光绪年间刊《武经三子全书》本。

民国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写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刊《武经七书》本;

……

所谓《武经七书》,一是《孙子》,二是《吴子》,三是《六韬》,四是《司马法》,五是《三略》,六是《尉缭子》,七是《李卫公问对》。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始设武学,专门用以培养军事人才。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扩大武学规模,置教授,任以熟谙兵法的人,讲以《孙子》、《吴子》、《六韬》三种兵书。

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改置博士、教谕,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予刊行,即为《武经七书》。校定者何去非,是我国第一位武学博士,为人精通兵法,学识渊博。他在京城任教武学期间的教案,经苏轼荐举,得以《何博士备论》一书面世,是重要的军事人物评论专集。

《何博士备论》现存各种版本虽均散佚不全,但已流传到了日本及西方各国,引起了世界军事史界的广泛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