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仁路53号的这家“泉州小吃”, 店铺位置并不算好。 相比临近的满园春和女人街, 和仁路人气稍显冷清, 但周边各色食肆却不见少, 餐饮竞争在这里尤其激烈。 但无论早晨、中午还是下午, 每一个时段路过它,里面都是人气满满。 店家不需要华丽的装修和夸张的宣传招揽生意, 每天靠老顾客力挺,就从早到晚忙得停不下来。 因为生意够好,顾客群够大, 被众多老顾客戏称为“泉州国际”。 它在周边一众食肆中像个异数, 以外地口味小吃取胜, 满满人气甚至常常会吸引路过的人也停下脚步, ——不试试好像会错过些什么。 看起来才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店, 光是早餐时间就要招呼好几百人。 小店老板陈增产是地道泉州人。 九十年代从泉州来到三明, 起先是在满园春夜市里卖泉州经典小吃面线糊。 “当时三明很少有人卖泉州小吃, 我每天就只招呼几十个客人, 一个高压锅的面线糊就足够对付了。” 虽然当时只是“一高压锅”的生意, 陈增产却经营得非常辛苦。 夜市生意每天需要“晚出早归”, 让他逐渐感到身体吃不太消。 于是陈增产就在生意之余四处打听店铺, 找到和仁路这个价钱适中的店面, 位置和人气虽不如从前在满园春好, 但是早餐、中餐、晚餐都能正常做生意, 小吃的花样也可以更丰富, 反而让他的客人越来越多。 作为千年文化古城, 一道道泉州小吃历经时间的考验与沉淀, 不仅做法简单方便, 而且往往能够兼顾味道与营养的平衡, 既可以把它们当点心,也可以作为正餐。 比如泉州最常见的早餐面线糊,面线细如发丝。 吃时根据各人的口味,加入油条、 糖醋肉、卤大肠、猪肝等多种配料。 一道简单的小吃, 可以吃出多种层次的丰富口感。 早餐喝上一碗,热气腾腾, 汤头营养,面线又极易消化, 对胃不好的人尤其滋润。 还有店里最受欢迎的牛肉块和牛肉羹, 起源据说与南宋名臣陆秀夫有关, 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 到了吃饭的时间, 让店家来一碗咸饭和几个小菜, 再配上一碗牛肉羹。 醇厚的牛肉和香郁的饭粒两种味道混合, 让人心旷神怡! 而这样的惬意,用不了多少钱便可解决, 小店自然就成为了附近工薪一族的最爱。 为了保证店里的小吃口味正宗, 开店十七年, 陈增产至今还是坚持许多原材料从泉州直接运来。 方便、平价和对好味道的坚持, 是店家聚拢人气的最大法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