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一句话揭示了甲午战争为何日本胜而中国败

 九成书道 2020-06-02

19世纪中后期,清朝和日本都受到了西方殖民者不同程度的入侵,但两国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清朝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几十年,结果却功亏一篑。

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和洋务运动同时开始,但取得的效果却非常好,短短20年的时间就让日本变得十分强大。那么,同样是改革,为什么日本就能成功,并且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呢?

俾斯麦

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一句话揭示了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大规模派遣使团去欧美各国学习。1873年刚刚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接见了来访的日本人,对他们说:“如今世界各国虽说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是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日本人看着这位叱咤欧洲的大人物,茅塞顿开,大彻大悟。

同样接见过清朝使者来访的俾斯麦在日本人走后说:“日本人来我国研究我们的政治制度,他们回国后一定能对本国进行根本改革,必然强盛。而中国只是来询问我们的舰船多少钱,然后买船,别的一无所学。今后中日若开战,中国必败。”这一句话道出中日之间改革的差异,也揭示了甲午战争中清朝失败的根本原因。

李鸿章俾斯麦合影

日本的改革相对来说比较彻底,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明治政府设立了宪法和内阁,限制了天皇的权力,维新派的政策能够顺利而有效地实行下去。日本民间,则有近代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倡导西学,启蒙日本人。再加上日本的面积小,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也容易做出改变,还有日本人善于学习等因素,明治维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则没有从西洋学到更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教育。工厂、铁路、海军倒是建立起来了,但是效果不大,清朝统治者没有从内部解决问题,没有改革的强大动力,而且官僚体系腐化严重。

日本情报之父福岛正安说:“清国的一大致命弱点是行贿受贿,但清国人对此毫不反省,上至帝大臣,下至百姓,无不如此。”

张之洞

清朝的失败还在于盲目自大,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在汉阳炼钢,英国人提醒他要注意煤铁的质地,张之洞很不为意地说:“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结果练出来的钢质量不过关,全部作废,贻笑大方。

洋务派大员尚且如此,其他的官员和百姓就更自以为是了,很多人甚至认为没有改革的必要。

直到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大臣中只有沈葆桢、李鸿章等人意识到了日本的强大,其他朝廷官员普遍认为:“东洋小夷,掀不起什么风浪。”相比清朝,日本可是派了很多间谍前往中国打探情报,对清朝的形势一清二楚,清朝焉有不败之理?

影视剧中清朝文人的形象

正如俾斯麦所言,甲午战争的失利并不只是军事上的差距,而是清朝没有从制度和思想上进行变革。日本虽是小国,却能通过根本性的改革实现崛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