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力还是金钱——明朝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的博弈

 倪大爷v 2020-06-02

导语:在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下,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各国政府都在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历史上各个朝代赈灾救荒行动的研究中。明朝正统、景泰年间,自然灾害频发,水灾、旱灾甚至疫灾等灾害不仅发生次数多,而且波及的地域范围也甚广。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财政收入短缺的明朝政府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维护社会稳定呢?在这些措施变化的背后又反映了国家权力和社会财富怎样的地位变化呢?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权力还是金钱——明朝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的博弈

旱灾过后的土地

一、国家权力动员社会财富的方式变化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灾害的不时发生已是稀疏平常之事。但在明朝宣德至景泰年间,自然灾害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实是前所未有之事。这不得不促使明朝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糟糕社会局面。

1、正统五年——旌异优免

宣德二年至三年,整个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以北的省市均陷入大旱。连续多月的干旱无雨致使麦苗枯死,农民颗粒无收。旱灾刚刚结束,一些地区就立即遭遇了连日的大雨,泛涨的山水淹没了农民在旱灾之后补种的庄稼,湖广各地的涝灾更是严重,不仅淹没了庄稼,茅屋庐舍也被冲毁,不少居民死于洪灾中。宣德八年,旱灾、水灾、蝗灾更是接踵而至。如此频繁连续的大规模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饥荒,产生了大批饥民、流民。在此状况下,不仅税粮无法上缴,有限的粮食储备也在迅速消耗。

宣德八九年间,胡有初等人自发地纳粮助赈,赈济灾民,这种行为得到了政府的表彰,胡有初等人在正统二年被旌为"义民"。正统五年,有朝臣上奏,希望政府能统一褒奖纳粮助赈的富农,由此明政府对出谷赈灾制定出了"旌表标准":纳粮一千石的南方富民和纳粮五百石的北方富民,均可"一体旌异优免",表彰为"义民"并且免去其家若干年杂役。"旌异优免"的推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纳粮助赈的热潮,极大缓解了粮食困难。

权力还是金钱——明朝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的博弈

等待赈灾的饥民

2、正统十四年——冠带荣身

正统十四年八月,连续的大范围的自然灾害还未停歇,政治危机"土木之变"的发生又在多地引发了动乱,国家财政在多重压力下更显困难。国家不得不又一次向社会寻求帮助,希望富农们像正统年间那样踊跃纳粮,缓和因赈灾和打仗所带来的粮食紧缺的局面。从正统十四年十月到景泰元年七月,明廷颁布了多条有关赈灾助响的条例,凡是能够捐助一定数量的粮食或是将粮食运送到特定地点的,均可获得国家的表彰。表彰的等第从"旌异优免"提高为了"冠带荣身",即给予特定品级的"冠带",让其获得国家的"功名"。借此措施希望能够发动一切人力财力赈济灾民、充实边响,缓解国家财政的压力。

但是这一轮国家动员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与正统五年"旌异优免"的国家动员热潮相比,可谓是相差甚远。由于动员效果的不理想,朝廷决定对各地地区采取针对性政策,由朝廷直接向社会动员转为由受灾地区负责人进行针对性动员,在动员中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国家强制措施。景泰二年五月,有部分军民不堪忍受地方政府施加给他们的强制性措施,决定联名上奏,请求朝廷宽免。这是典型的强制授予"冠带"的事例,也反映出了当时的一般情况。

权力还是金钱——明朝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的博弈

明代御赐"冠带义士"墓中一景

3、景泰四年——纳米入监

通过动员民众捐粮助响,国家在用兵及灾荒上的粮食困难的确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这也使得明廷看到了民间巨大的财力、人力的挖掘潜力。基于这种认识,朝廷进行了持续性动员,国家动员的性质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成为了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国家一而再再而三的动员彻底消磨了民众的热情,这导致明廷不得不降低富民获得国家荣誉的门槛。"冠带容身"的门槛已由原先的800—1500石降到了100—200石,但"冠带"的品级却可加到六品乃至以上。"冠带荣身"在国家荣誉迅猛贬值的情况下逐渐失去效果,朝廷继而发布了"纳米入监"的措施。凡是官学生员能够纳米800石,就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但是慢慢地,富民们对"纳米入监"也不再有什么热情,为了收缴更多的粮食,朝廷只能再三地降低"纳米入监"的门槛。

权力还是金钱——明朝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的博弈

国子监

二、变化背后的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

在天灾与人祸的双重夹击下,国家财政的紧缺使得明廷相继推出了"旌异优免"、"冠带荣身"、"纳米入监"的政策,在不断变更的政策和逐渐下降的门槛下还隐含着国家权力和社会财富之间的态势变更。

1、旌异优免——国家权力居于社会财富之上

正统年间,国家权力保持着极度的自信。正统时期推出的"旌异优免"政策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民众对"国家荣誉"的向往。"义民"的称号不仅使富民在当地享有崇高声誉,还可使其在地方事务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正统六、七年间富民纳粮助赈的态势达到高潮时,国家权力依旧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朝廷仅仅只是公布"义民"的数量,以及富民代表的姓名,很多捐粮的富民姓名只能在各地志书中得以保留。

权力还是金钱——明朝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的博弈

明刻本四川成都地方志中的一页

2、冠带荣身——社会财富拥有了与国家权力交易的机会

在灾荒和兵变的双重压力下,朝廷推出的"冠带荣身"政策使得社会财富获得了与国家权力交易的机会。不同等级的捐助将获得不同品级的冠带,即国家功名。若是较低品级的候选官员和吏员自愿捐纳或运送粮食可以获得一定品级的冠带之外,还可以获得升迁的机会。这此种状况下,社会财富得以与国家权力进行明码标价的交易。

3、纳米入监——社会财富在某种程度上"俯视"国家权力

如果说"冠带荣身"政策中国家权力还处于主动地位,那么"纳米入监"政策中国家权力则遭到了社会财富的"俯视"。景泰四年,有官学生员向当地政府表示,愿意缴纳800石赈济灾民,条件是不需要考核就进入国子监读书。明廷最后批准了这项请求,这即是"纳米入监"制度的开端。在此事例中,国家权力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主导权落入了社会财富手中。

权力还是金钱——明朝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的博弈

明代朝堂

三、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地位形成的社会原因

灾荒推动了明代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地位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下还隐含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

1、国家权力霸主地位形成的原因

在元末明初时期,长时间的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加之由战争机器刚刚转为国家机器的清朝政府对社会实施强权统治,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政府的管控,政府对社会财富的剥夺和打击也屡见不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洪武年间政府针对江南富庶地区的富民实行强制迁徙,并没收其田地。政府的这种行为相当于直接向全社会宣告,私人财产是不受政府保护的,随时有可能被国家无条件剥夺。此时国家权力高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

权力还是金钱——明朝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的博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2、社会财富地位上升的原因

随着战争创伤的消逝与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社会财富逐步积累,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此时"上行下效"、"上下仿效"情形的出现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永乐、宣德年间郑和屡下西洋的源动力即是为了购买珍宝,天顺时期又有司礼监太监上奏"请遣内官于云南等处,出官库银货收买上纳"。另外还有景泰、天顺及成化时期公开身份为锦衣卫副千户的屠宗顺,实则是专为朝廷筹办珍宝的商人。而北京的巨寺大观,均为皇家斥巨资修建的祈福之所。

这些事例都使得朝廷以自己的行为向人们示范了对金钱财富的追逐。上行下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金钱和享乐的渴望一步步压过了对国家荣誉的追求,而这一过程正与朝廷以"旌异优免"、"冠带荣身"、"纳米入监"等措施进行赈济灾民、充实军饷并不断下降其门槛同步。据正统时期一名官员记载:"山西人民,多有乐户。男不耕种、女不纺绩,淫嫚成风,游食度日。不才官吏,往往呼使,歌唱奸淫,因嘱公事,以毒良民"。景泰时期:"近年以来,释教盛行……聋瞽士民,诱煽男女,廉耻道弃,风俗扫地"。

在明朝建立半个世纪以后,世袭军功的旧贵族、科举入仕的新官僚等国家权力的构成者纷纷在崇尚享乐、追逐财富的社会大环境中聚敛钱财,逐渐成为财富的拥有者。完成了国家权力对社会财富从仇视、剥夺,继而承认、追逐的过程。

权力还是金钱——明朝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的博弈

明代社会风情缩影

结语: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社会财富都经历了从被国家权力仇视再到被追逐的过程,特别是以"农民领袖"为主体建立的政权表现最为突出。例如以刘邦为主体建立的西汉政权,在建国初期,"法律贱商人",但数十年后,"商人已富贵"。这本是自然发展的过程,但是在明朝,频发的自然灾害成为了这一过程的加速器。虽说社会财富可以购买国家权力,但由金钱交换而来的权力大多为闲职,无法真正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所以直至明朝灭亡,"国家权力"仍居主导地位,明代社会也仍在既定轨道上行进。明朝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的地位变化对我国的历史研究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且具有广泛深远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明英宗实录》

2、《明史》

3、《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