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井底之蛙”到“广义人择原理”

 yangmill 2020-06-02

井底之蛙只能见到井口大小的天空,是人们用于形容一个人见闻太少的常用词。古人云,"夏虫不可语冰",因为生死都在夏天的虫子从未经历过冬季,不可能知冰是何物。“井底之蛙”的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在起作用。

                       形形色色的“井”

1,   生活空间的限制。古代时如果一个人终生生活在一座大山中,又没有文化不能读书,他无法了解山外的世界;这个人如果生活在当代,假如只到过县内和省内,他的见闻只能限于县内或省内;如果从没出过国,他的的见闻只能限于国内;如果从不曾离开过地球,那他的知识就只能局限于人类现有的知识范围。前苏联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兰道在讲解相对论时说中世纪的人认为地球绝对不可能是园的,因为人不可能头向地而脚朝天,自已站立的地方是头向天,如果地球是园的,与他相对的地球另一端的人是脚朝天,必定会滑落到太空中去。

2, 生命长度的限制,假若一个人寿命是100年,如果不识字不读书,他的见闻只能限于他所生活的100年的经历。如果他认真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天文,地理等各类知识,理论上也只能掌握到他生命终结时的人类所有知识。简单的例子是,诸葛亮无法知道电话,电视,手机等当代的常识。牛顿时代的人不能理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3, 生活时代的权威观念的限制,当一个人坚信某种理论时就无法接受与此理论不同的另一种新的理论。所以原始的创新很难为大多数人接受。近代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从地心说到哥伯尼的地动说,光的波动学与微粒说,相对论,量子力学的首次提出,生物学中的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基因学说,地理学中的大陆漂移学说等开始时都是受到学术界的抵制的;数学上的无理数,虚数,伽罗华群,非欧几何等等也有同样的遭遇。

很多科学史的事实都说明,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的理论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而改变。这个过程永远没有完结。古代人开始认为马车速度最快,以后有汽车,火车,飞机,火箭,卫星,宇宙飞船更快,最后认为宇宙中物质的最大速度是光速,现在又发现量子纠缠可以超光速传递。

由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级大丰富和享受,让很多人都产生了一个错觉:凡是不符合当代西方科学的任何理论都是“不科学的”,从而是不能成立的。那怕是人类古代文献与现代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实也不会予以承认。比如经络与针炙,气功与辟谷等。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1928年建立了狄拉克方程,求出反粒子解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和磁单极子,费米 - 狄拉克统计,并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7年他提出大数假说,他比较了二个不含量纲的物理值基本作用力(引力与电磁力)的比值 与宇宙年龄的尺度,发现两者都在约39次方的数量级。经过多年各国科学家的研究,最后由鲍罗和泰伯提出人择宇宙学原理,只有基本作用力在39次方的数量级时,人类才能出现和生存。正如"夏虫不可语冰",在这里,人类好像夏虫一样。从“井底之蛙”的原理说,就是人的生命不能存在的物理条件是限制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很大的“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