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国与魏国的争霸,带来战国格局的改变

 零壹贰012 2020-06-02

马陵之战前形势

齐国与魏国的争霸,带来战国格局的改变

秦孝公(剧照)

秦国自孝公发奋图强,尤其是任用卫鞅(商鞅)实行变法后,国势蒸蒸日上。秦国又乘魏国陷于与赵、齐两面作战的良机,大举东进。先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出兵进攻魏长城线上的重要城邑元里,歼魏军七千余人,攻取了魏西河郡的少梁城。接着又在周显王十七年(前352年)攻入魏河东郡,一度攻占魏国旧都安邑;第二年,卫鞅又率秦军包围了固阳,迫使魏守军归降。由此可见,秦国正在按照既定的战略方针,一步步地收复河西之地。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魏国被迫调整战略,在先后与齐、赵媾和之后,魏惠王于周显王十九年(前350年)派军队反击秦国,围攻定阳,有意与秦在河西地区寻求会战,使秦孝公不得不在彤与魏惠王修好。魏国此时已重振声威,魏惠王积极准备召集诸侯,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巩固霸业,并图谋攻秦,这引起了秦国的恐慌。《战国策·齐五》记载,当魏国“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的时候,秦孝公悔惕惕为备,“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境)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齐国与魏国的争霸,带来战国格局的改变

商鞅(剧照)

同时,秦孝公又派卫鞅出使魏国,设计挫败魏国的企图。卫鞅,也称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远亲。他“少好刑名之学”,曾为魏相公叔座的家臣。公叔座深知卫鞅的才能和谋略,临死前曾请求魏惠王重用卫鞅,如不能用其才,就杀掉卫鞅,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认为这是公叔座临死前的胡话,没有听取。后秦孝公求贤变法,卫鞅便跑到秦国,帮助秦孝公变法成功。马陵之战后,卫鞅大破魏军,以军功被封于商於,号为商君,故名商鞅。

很有战略头脑的卫鞅清醒地看到,魏国是秦国的“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两国势不两立。他还看到,魏国堵住了秦国向东发展的道路,“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处于十分主动的战略地位。可是,要剥夺魏国的主动地位,仅靠秦国的力量是不行的,即如商鞅所谓“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必须借助他国的力量,最好是“借刀杀人”,坐收渔利。于是,卫鞅出使魏国,把魏国这股祸水重新引向东方的齐国。

齐国与魏国的争霸,带来战国格局的改变

魏惠王(剧照)

卫鞅到魏国后,首先颂扬魏惠王说:“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然后又对魏恵王说,大王若想真正称王于天下,光使宋、卫、邹、鲁这些小国屈服还不够。接着卫鞅居心叵测地向魏惠王提岀了联合一个大国、打击一个大国、威服一个大国从而建立王霸之业的策略。具体地说就是:或联合燕国,讨伐齐国,威服赵国;或联合秦国,讨伐楚国,威服韩国。卫鞅向魏王的献策,是让魏以齐、楚为主要敌人,而以燕、秦为朋友,以赵、韩为争取对象。卫鞅还建议魏惠王“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即先称王,然后对齐、楚用兵。“王”是当时的最高称号,地位在诸侯之上,魏惠王早有称王的打算,卫鞅的话正迎合了魏惠王的野心。于是魏忠王不计利害关系,立即按照周天子的建制准备舆服仪仗,扩建宫殿,于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年)加冕称王,同时,魏惠王又以霸主身分召集诸侯会盟于逢泽,宋、卫、邹、鲁等小国国君应邀与会,秦国也派公子少官率师前来参加会盟,然后,魏惠王又率与会者去朝见周天子。

卫鞅献策的实质,是要让魏国忘乎所以,把自己凌驾于其他大国之上,以孤立魏国,陷魏国于众叛亲离的被动地位,进而挑起魏国与齐、楚间的大战,消除魏对秦的威胁。魏惠王利令智昏,果然入其毂中。《战国策》记载:“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这场战争,便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齐国与魏国的争霸,带来战国格局的改变

齐魏马陵之战

魏恵王召集逢泽之会,率小国诸侯朝见周天子,但此举却遭到韩国等大国的抵制,令骄横一时的魏惠王感到丢了面子。同时就惠王正要实施制赵,挟韩、赵以与齐国争雄的既定方针。

于是,在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魏将庞涓率魏、赵军队向韩国发动进攻。韩国抵敌不住,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的建议:“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向韩使者表示救援之意,却又不马上岀兵。韩国倚仗有齐国的救援,坚决抵抗魏军,结果五战五败,韩都郑告急,韩国再次求救,二十八年(前341年),齐国见时机成熟,遂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

齐国与魏国的争霸,带来战国格局的改变

孙膑(剧照)

齐国此次救韩伐魏有两个意图:一是解韩国之围,使魏国控制韩国的计划破产;二是乘魏军疲弊之际,寻求决战,重创魏军主力,进而取代魏国的霸主地位。孙膑根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的特点,提出“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的作战指导原则,与田忌等人制定了因势利导、示弱骄敌、诱敌入伏的作战方针。

齐国与魏国的争霸,带来战国格局的改变

齐军先是兵锋直指大梁,似乎是重演桂陵之战的故伎,迫使魏军迅速回撤,解除了对韩都郑的包围。齐军第一个目的达到后,紧接着实施诱敌措施: 一是以退军方向诱敌。齐军在进入魏境后不久,便掉头向东,沿丹水一线,向齐国南境撤退。这一撒军路线,绕过了齐国的西部防线,而齐国南境又是其防御的薄弱环节,这使何机报复的魏军感到有机可乘,有利可图,于是作出追击齐军的错误决策。二是著名的“退兵减灶”。根据既定的作战方针,孙膑令齐军在入魏第一天设置供10万人使用的军灶,第二天撤军途中设置5万人用的灶,第三天又减至3万人用的灶,从而造成齐军仓皇溃退,士卒大逃亡的假象,以示齐军“畏怯”之极,借以进一步剌激魏军的“悍勇轻齐”之气,诱使其倍道兼程,“百里趣利”。魏惠王听说齐军向东撤退,认为这是寻求与齐军主力决战的良机,于是派太子申、庞涓为将,统10万大军向东追击齐军,其意图是一举追歼齐军主力,乘胜兼并莒地以南的齐国土地,即所谓“大胜并莒”。因为莒地是齐都临淄的南方门户,占领莒地,威胁临淄,便可在齐南境凿进一根楔子,从战略上牵制齐国的西向争霸行动。

齐国与魏国的争霸,带来战国格局的改变

庞涓(剧照)

庞涓在追击途中,又得到齐军减灶的情报,从而得出“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的错误判断,于是,留下步兵,只率少数轻车锐卒,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预先在魏军北上并莒的必经之地马陵山,利用山道狭窄、旁多阻隘的有利地形,设置埋伏。庞涓追至马陵,一头钻入了齐军的预伏阵地。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败溃逃。庞涓智穷力竭,自知败局已定,便愤愧自刎。齐军乘胜追击,全歼魏军主力,俘虏了魏太子申。

魏国遭此重创,元气大伤,魏惠王只得“抱质执壁”,亲赴齐国谢罪。齐国则由此声威大振,更加强盛。马陵之战是战国战略格局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