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的儿子/女儿什么都不跟我说了呢?

 小李乐多 2020-06-02

多日不见,今天没有知识点,只是说些闲话,内容如题。

当然,我不是发问的爸妈,是其中的孩子之一。只是最近在很多的地方都见到了这个问题,连我爸妈都变相地问出了口,也有很多答案出现,总是没有被信服。

看到这个问题的当下,我脑子里闪过了另外一个问题:你的孩子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不告诉你,还是从某个特定时刻开始出现的问题?

如果是第一种,那可能是孩子的性格或者心理问题;而如果是第二种,那问题就大可能出在你身上了。

不过,真正被问起的时候,我没忍心把这个问题说出口。我们都已经知道答案了啊...

之所以想写下这段内容,是因为我就是问题当中的那个不愿跟父母说的孩子。原因很复杂,也很简单。

我原本非常外向,极其乐意分享生活当中的点滴,可是某一天突然发现很难或者是说几乎没有从父母处得到想要的回应。但非常有趣的在于,不光是那个时候的我,还有我后来接触到的很多孩子,在这个时候想的都是:一定是我讲述的方式不够有趣,他们才不愿意跟我聊。所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我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讲得好玩,有趣,然后有的父母开始聆听、接纳、认可;而大多数父母跟我的一样一如过往。而“我们”慢慢也失去与“你们”分享的热情。更有趣的在于,我跟很多的孩子父母去聊这件事,他们要么完全没有意识到过,要么仍旧选择不意识到;而孩子的想法从“一定是我讲得不够有趣”转变成了“那我就不跟你讲好了”。

慢慢地,孩子会长大,上学,工作,这时候的我更不愿意跟父母分享生活了。可能是害怕父母担心,也有可能是害怕收到回应,因为有些回应真的会让人心感到痛。

最开始接触线上教育的时候,因为每节课都要跟家长对话,我悄悄做了一个实验,每个家长我都问了同一个问题:您对孩子表扬得多,还是批评得多啊?无一例外,除了少数几个沉默不语,其余的全部是批评居多。

父母们惯会“打击式关怀”,这个词是很久以前假期做家教的时候我跟一个姐姐讨论学生问题的时候说出口的,不及“打击式教育”来得沉重,但同样令人难过。

对于我们的选择和行动,父母的第一反应会是“有什么不好”或者“还有什么没想到的”,对,这是关怀没有错。但试想你高高兴兴地去告诉一个你认为重要的人你的某些想法和选择,你以为会听到赞许和认可,最不济也是微笑和点头,可你只听到了一些最坏的,最不想听到的言语。任你是谁,心态多好,也很难接受。

父母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跟我的朋友有话可说,回家却只有寥寥几句。因为他们从没有意识到告诉他们同一件事情,其实他们和朋友的观点明明一致,我为什么更愿意听朋友说,而不是跟他们沟通道理。

所以,在父母的眼里,我们还是问题中的孩子,仍旧孤僻,不愿处理,维持关系。

所以,你们不用问这个问题,我们也不再需要赞许或者认可。

所以,你们认为可以解决,且有必要解决,就去解决;不能,或者没必要,我认为也挺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