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从口入,许多病都是吃出来的!

 太极璞谷斋360 2020-06-02

中国人有个俗话:人以食为天。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一个人聚居的角落,南北风味,东西小吃,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山中藏的,不管是什么动物植物昆虫蛹咀,更不论是名堂各异的养殖场圈养物,全都是舌尖上的中国餐桌上美食。

现代化生活中,人气最旺的就是餐馆酒店娱乐场所,一个主题就是“吃与饮”热气冲天!不分贫富人等,家里家外,一日三餐基本吃得打膈涨气,还有所谓的夜加餐。高节高压力的现代工作生活,科技的五光十色,庞大的信息量冲击着人们的大脑,神昏眼迷,吃饭便也成了人们情绪发泄的一个机会。

 其实吃饭只需要吃的香、吃得饱就可以了,过多的味道和油腻只是负担,自己的肠胃、肚皮都吃得发撑了,根本就是难受。只不过心思依旧附着在贪恋美味的念头上,所以才会不断的想要更多更好,再多就超过了身心的真正需要,但是念头还是非常贪求!

历史上,中国人的生活一直是贫富悬殊,特别是战乱不断,流离失所,甚至发生过易子而食的人性悲剧。只有现代社会,中国人终于富裕了。但祖先遗传的顽固习性,为了活命而争吃的基因模式流传下来了。其实都不是你的潜意识行为而是苦难的、是穷困的、是祖先的遗传,唯独不是“你的意愿”。

肚子饿不饿,人们不知道,只是依靠头脑里面升起一个“念”,然后通过这个“念”,才知道肚子饿不饿。问题是这个“念”的产生不是纯粹的产生,它会参杂很多东西,而且它一起来,又会勾起后面一大堆的东西!于是展现的已经不是“肚子饿不饿”,而会参杂着其他极多的东西,就像雾里看东西一样,看到的都是扭曲的、增删的、甚至完全虚妄的。

人们以为现在生活富裕了,就应该吃得更美味更丰富才对得起自己,其实不知道身心并不需要这些!是由困乏而生的贪着心念牵着走,不是“心真正需要的。看很多人吃东西的时候,已经吃了很多东西了,把个肠胃都撑的难受了,却觉得菜味道不错,再吃一口吧。于是就越吃越撑,越撑越吃,身体真的根本不需要那些东西,都已经成累赘了。

一看到美食,过去世种种饥饿困苦以种种美好的回忆就来了,于是那个其实不受自己控制的念头就起了,然后心灵被绑在这个压根就不受自己控制、根本不属于自己的“念”之上到处溜达,完全就是盲人骑瞎马!但是人们不知道从你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开始,你就习惯了跟着自己的“念”到处跑,唯独不知道自己的“心”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的“身、心到底需要什么?

就像一个在王宫里面、从来没有走出去过的国王,他只能从大臣、近侍那里得到消息,但是他不知道那些大臣、近侍可以帮他、也可以害他。只不过我们从还没生下来就已经习惯“心”“念”走,见“念”不见“心”。因为你必须依靠“念”才能有反应和行为,但是你不能被他们骗!就像一个国王,他必须看穿那些大臣、近侍们的小九九,那些欺下瞒上牟取私利的手段,从而反过来去驾驭这些大臣、近侍为自己做事。

一个真正的修道者,能够破除掉这一系列的、非常庞大的假相不再随着念头乱跑,真正见证自己的身心,真正了解自己的身心到底需要什么的,反过来去驾驭“念”,能随缘自在,这就是“真人”。因此,道家修行有辟谷之术,清除人体内食物残留与血液中的毒素,激活组织细胞的活性,获得精神意识的灵性清明。

中国传统中医中药中,利用原生植物与动物及矿物化石为药材,依据天人一体的理论,天地是个在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因此根据形气味的特性,用自然之物调理自然之人体,恢复生命正常运行的状态而达到身心的健康,特点是养生而非治病,这是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处。

古书云: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夫人者,食谷以化精,食肉以壮精,食草以萃精,食气以炼精,久炼之精,托化为元。 元者,人之根本。元尽者寿亦尽。久积之元,可溶之。溶之于体者,生神。 夫神于人,可化大神力;于兽,可开化智力。

但中医在治疗用药中,强调:凡药三分毒。从毒药的分类学上,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有微毒,微毒在各种物质中的含量虽然低,但数量和种类非常之广。比如说某些排放的废气,那些叮咬让人伤口处肿起来的蚊虫,还有许多植物的汁液或者果实,如没有成熟的果实或霉变的食物,这都含有轻微的毒素,累积在体内亦可致病,100克以上的纯粹微毒毒素可能致死。是故凡食物皆有五行属性,亦有五行之偏,人长期固定吃的东西过多也有余毒累积。所以五行相生相克,以阴阳中和为贵。

饮食宜七分饱三分饥,中国养生之道有过午不食之说。真正的营养消化吸收,精华是食物消化的活性液体成分而不是其有形的渣类组织。内经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黄帝内经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传统饮食文化有"品其味,摄其精,食其气"之说。是故内经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因为我们吃到肚子里的不是“食物”而是“信息”,胡吃敢吃乱吃,总会吃出健康问题的。一个有文明传承的民族和社会,先要有干净而强大的食物来源。《本草纲目》描述: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神医孙思邈:凡猪肉久食,令人少子精,宿病……遍体筋肉碎痛乏气。又《别录》:凡猪肉能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不可久食,病患金疮者尤甚。

华夏民族养猪和吃猪的历史很长,但猪肉都不是主要肉食品,而主要肉食品是来源于宋王应麟《三字经》中“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从历史节点上判断,正是开始大规模的把猪肉变成主要的肉制品之后,华夏民族才逐渐从历史的巅峰上衰落下来。

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与民族,应该倡导健康卫生安全的饮食之道,呼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与植物,抛弃不良的饮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

喜欢本文请点“在看”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