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首诗千古流传,只有22字,却写尽了多少人的痛!

 淡墨书香日子长 2020-06-02
古人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欲平天下须鞍马,要安社稷赖文章”等等,以此来鼓励莘莘学子刻苦读书。于是就有了“悬梁刺股”“囊萤夜读”这样的故事。所以读书人都渴望着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壮志得酬。

可是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他们,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往往那些很有名的读书人都是一些怀才不遇的人,所以就产生了许多怀才不遇的诗歌。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就常常将这些情绪发泄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一首诗只有22字,却写尽了读书人怀才不遇的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便是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的孤寂和古人的孤傲神交,北方的苍茫和南国的绮丽接壤。九州大地充溢着陈子昂的孤独和寂寞。他的泪水砸在历史的长河,激起了千堆雪,他的泪水敲打在苍茫天地,浸润了整个大唐。


幽州台就是燕昭王所筑的蓟北台,相传战国时期的燕昭王为了招揽人才,就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所以幽州台又名黄金台、招贤台。诗仙李白在《行路难》里有“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就是说的这里。

诗人陈子昂怀着悲痛的心情登上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既是他眼中之景,更是他心中之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的明君,“来者”是指后世的明君。古代的明君已不可见,后世的明君又来不及见到。这也暗示了作者渴望见到明君,但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却没有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站在幽州台上,仰望天空、俯瞰大地,只感到宇宙茫茫、大地苍苍,独自一个人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作者为什么流泪?是因为独自一人、没有知音的孤独,更重要的是前文所说的没有见到“古人”和“来者”,也就是没有遇到明君。

见不到明君也就是意味着自己的“怀才不遇”,所以作者是在为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无用武之地而流泪。

这是天地为之动容的英雄泪。陈子昂的忧思从远古洪荒而来,绵延到地老天荒,永无绝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