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成龙《中秋值雨》:天公有意朦胧过,不许清光照碧纱-雨后感怀

 桂临塞上 2020-06-02

《中秋值雨》——清·于成龙

正拟中秋看月华,无端雨后黑云遮。

天公有意朦胧过,不许清光照碧纱。

于成龙直到四十四岁才出仕为官,可谓是大器晚成,从政二十余年里,主政多地,从偏远地方的一个小县令一直扶摇直上到一方封疆大吏,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誉为“清官第一”,在其死后,康熙更是忍不住感叹:“居官如于成龙者有几?”遂亲自撰写碑文和写下“高行清粹”牌匾以示褒奖!纵观历史,能得到皇帝如此礼遇的也屈指可数!

于成龙一生为公,奉公执法,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被百姓亲切称为“于青菜”,“于青天”,他之所以会如此廉洁刻苦,跟他的经历不无相关!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顶峰,这也是因为有这些良臣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吧。

这首诗是于成龙从山西老家到广西罗城赴任的第二年(公元1662年),中秋夜恰逢下雨即兴所作,少有人知,记录在《罗城县志》杂记诗文篇里,那时候的他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地方小官吏,如今读来,这首诗更像是他对自己为官之路的一个清醒认识,更有其对未来的展望。

                                                           


戏剧形象

“正拟中秋看月华,无端雨后黑云遮。”中秋到了,正想着可以赏月,欣赏美好的夜晚景象,没想到老天毫无征兆,无端端地下了一场雨,乌云也把月亮的光华都给遮挡住了,有些扫兴。这也只是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要知道,诗人是很少有时间和雅兴欣赏月亮的。那时候的广西罗城刚归附到大清版图短短三年,百废待兴,就是居住的署衙也是刚修整好不久,这都已经比刚来时候好很多了,刚到罗城就任时候,看着破败的署衙,他都自谑称“真乃活地狱也”

不顾路途艰辛,病体未愈,他就开始了一系列整顿工作。这个从《粤西引监利弊议》中表述非常详尽。“治乱世,用重典”,一年下来,其管辖的县城范围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已经对他的未来施政有了一个初步规划,可以说,罗城就是他小试牛刀的一个地方,就是他的一个试验田!

于成龙生于明末乱期,参加过明朝的科考,也曾怀揣理想,但是却见识到了官场的黑暗腐败和个人的无奈无力感,更对那时候的动荡有深刻的认识,返家蛰伏读书,为生计操劳,直到社会逐渐安定,父亲病故,他才又重燃起了希望,就像在《初莅罗城自记》里描述那样,不顾亲朋家人的劝阻,不怕艰苦,抱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理想,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这个中秋,偏偏看着治理已经初见成效,想着可以在收拾干净的署衙享受片刻清闲,却“无端雨后黑云遮”,这说明他还是有很清醒的头脑,没有被眼前这一点成绩所迷惑。知道前路险阻重重!

                                                            


天公有意朦胧过,不许清光照碧纱。”老天有意让我就这样得过且过,不让我这么卖力,怕我锋芒毕露招来猜忌和无妄之灾。所以让我隐藏着,不要把光芒都映射到人尽皆知。这有点像自问自答!中秋之夜,望着被乌云遮挡住的月亮,就像是看到前路一片混沌一样,他对着夜空,有感而发。当官不为人民谋福利,不如回家种田?在山西老家尚能温饱度日,千里迢迢来到广西这个偏远地方,就是为了隐藏锋芒吗?他给出的答案当然是“不”。

他在《初莅罗城自记》中描述跟妻子说:“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不想我”。从字面上看好像是有些绝情,其实是因为他对官场已经领悟深透,他深知“欲如水,不过则没顶。贪如火,不厉禁,势成燎原”出来做地方官,最怕就是家庭人情羁绊,不能公正为官,所以他无论是去哪上任都是只身一人,也不希望家里因为他做官而行各种方便之门。哪怕是在后来,到了江南那样的繁华富庶之地,任一方主政大员,他的饭食依旧是粗粮配青菜,与仆役所食的一样廉洁克己到这种程度,在历史上这是少有的。

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地方施政上去了,所以在罗城三年大治,人丁兴旺,安定繁荣,牛羊满山,稻穗遍野。荣升四川合州知州,又创佳绩,百余人口的城市短时间内恢复到千余户人家!就如同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钻,是颗金子,到哪都能发光发亮!


他一定还记得在罗城的那个中秋之夜所写下的这首《中秋值雨》,风雨不怕,前路茫茫不怕,只要有一颗赤诚的心!没有什么是化解不了的,月亮的光华一定可以照亮夜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