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景区中差评,有效的监督景区的另类方法

 王清茗 2020-06-02

国家旅游局8月初通报,为切实加强旅游景区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维护游客利益,国家旅游局日前下发通知,决定以5a、4a级景区为重点,对全国旅游景区进行集中整治。

8月3日,国家旅游局发出通报,撤销两家5a级景区、严重警告3家5a级景区。通报指出,5家景区主要存在安全隐患严重、服务欠缺、管理不规范、“厕所革命”滞后等问题。撤销通报发出之后,有些景区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提出整改措施,争取回到5a阵营。5a级景区评选,既要有硬件——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历史条件,还要有软件——涵盖服务标准以及人流量等指标,入选不易。一些地方动辄投资以亿元计,遭遇“休克疗法”,损失可想而知,着急可以理解。可是,为什么见到了棺材才掉泪呢?早前都干嘛去了?

能进能退、能上能下、能者上庸者下,一个顺畅的退出机制对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景区管理亦然。限于通报、警告或罚款,难有震慑力,吓不倒逐利者,生死才是大事,一棍打回原形,看谁还敢开玩笑。国家旅游局拿生死考验景区,倒逼景区改善服务、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无疑是打到了蛇的“七寸”。殷鉴在前,那些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想法的景区,要认真打起十二分精神。

旅游管理部门监督、景区自查自纠,多少还是属于行业内部运作,单向度操作,开放性稍嫌不足,效率欠奉。在“互联网 ”全民旅游时代,对5a、4a级景区的管理也可以考虑运用互联网思维,向“互联网 ”借力,向公众借力,官民形成合力,实现对景区的有效监督。电商平台对微店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就是中差评制度,买家要是对卖家不满意,随手给个“差评”,对方必定如临大敌、诚惶诚恐。为让消费者改掉这个“差”字,大多数卖家会主动与消费者沟通,听取消费者意见并作改进,甚至进行补偿。因为差评严重影响微店信誉,从而严重损害店主利益,他们不敢置若罔闻。

假如,5a、4a级景区也引进中差评制度,设立一个互联网平台,开放给旅游者进行评价,对“差评”较多的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再实地暗访、调查,证实之后,根据相关规定,分别予以不同程度的处罚。此举好处在于,一方面,比起旅游管理部门明察暗访,游客感受更加直观、具体,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当游客评价直接影响景区前途,景区必将更加重视游客感受,供需双方实现有效沟通,有利于景区改善服务。从外部条件来看,社会已进入移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多数旅游者都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网上对景区进行评价,门槛不高,成本不大,效益明显,不妨一试。

在国家旅游局的通报中,还有3家遭严重警告。南靖土楼景区赫然在列。这份通报指出了南靖土楼景区存在的七大问题,涉及旅游交通、卫生、购物,以及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这已经不是南靖土楼首次被旅游主管部门通报警告,也不是该景区乱象首次见诸报端。不久之前,当地都市报曾大篇幅报道了南靖土楼景区药托现象。


为了保住这块牌子,被点名的南靖土楼旅游区,开展了一场声势空前的集中整治,当地称之为“土楼5A保卫战”。整治满月之际,当地媒体曾用“风雨过后见彩虹”形容其成效。

记者日前也实地走访,确实感受到了立竿见影的摘牌效应。最直接的观感是,屡遭诟病的野导扎堆、占道摆摊、游览船与电瓶车违规经营等老大难问题,已难觅踪迹。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的问题,也有了好转。不可否认,当地在摘牌压力下,确实不遗余力地投入景区治理。官方提出的“一个月见成效,两个月补齐短板,三个月全部完成整治”口号,也并非一张空头支票。

在当前旅游市场,由官方评定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依然深刻影响着游客的出行选择。得来不易的5A级旅游景区的牌子,是景区的引流利器、增收保证。景区被警告,面临摘牌,兹事体大。因此,当地自然要积极回应。但高压态势能持续到几时?摘牌效应能持续多久?摘牌效应褪去后,景区乱象是否将再度抬头?这些仍是未知数。景区发展要行稳致远,不能光依赖摘牌倒逼,而应建立更加长效的管理机制。

南靖土楼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认真剖析的案例。早在2012年,该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通报,剑指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等问题。彼时,景区方面同样承诺立刻整改,重拳治乱。但4年后,历史再次重演。放眼国内,南靖土楼也并非首家陷入被摘牌危机的5A级景区。同样,有类似遭遇的其他景区,也普遍面临着摘牌效应失灵的局面。

国内景区乱象治理,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只有遭遇摘牌危机,或被媒体曝光引发诸如“青岛大虾”等舆情事件时,才会被推着进行纠错纠偏。而这个过程能持续多久,又让人存疑。正因如此,我们更关注,如何在摘牌效应之外,建立更加有效而可持续的机制,根治景区乱象。

目前,我国景区大多采用引入工商资本开发经营的模式。这一模式极大促进了景区的发展,但也凸显了原住民与外来经营者的矛盾。当原住民无法从旅游经济中充分分享红利,难以充分就业创业并致富时,便倾向于通过不合规的方式争取利益,出现违规经营等行为。因为这层矛盾的存在,景区经营管理方与原住民之间缺乏认同,市场整顿困难重重。现实中,这一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还可能演变为极端事件,进而严重阻碍景区发展。相关的案例早已见诸报端。婺源、峨眉山、九华天池等景区便曾中招。南靖土楼数次被警告,却顽疾复发,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所幸的是,不少景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反思与探索解决之道。本次南靖土楼景区开展大规模整治行动,除了严厉打击,坚决取缔等常规手段外,也在开始思考如何重塑原住民与景区间的关系,并采取了一些堵疏结合的办法。比如,通过收编野导队伍、规划楼民在既定场所统一经营摆摊等,引导原住民在市场经营规范的框架下从事经营活动。这些举措,或将缓解这一矛盾,但还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窃以为,建立更加畅通的对话机制,让当地百姓真正参与到景区发展的决策中来,才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重新审视当前景区资质评定机制。景区级别能进能退、能上能下固然是个好做法,管理不好就摘牌犹如紧箍咒让景区时刻保持警醒。但客观而言,当前的评定机制依然具有局限性:被降级或者摘牌终究是小概率事件,未被点名的景区大多侥幸而无动于衷;作为消费者的游客,在这个过程中缺乏话语权,摘谁的牌,降谁的级,更多是一项行政指令,公众难以说上话。重建景区评定机制,让公众充分参与监督与评价,势在必行。

景区治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包含硬件投入、市场规范、服务升级等诸多方面。寄希望于一次摘牌效应就能一劳永逸,显然不切实际。唯有建立更加长效的机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旅游体验,旅游经济才能更可持续。

如您有山西风景、人文、历史、美食等相关图片和文章,或者精美散文、旅游评论、旅游理论探索、建设等方面的稿件,请不吝赐稿。

“行走山西”(微信号:xzsxwqm)感谢您的参与。

请支持“行走山西”(微信号:xzsxwqm)原创内容,感谢打赏和扩散。

如果“行走山西”无意中侵犯您的版权或者名誉,请第一时间告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